埃及“鲸鱼谷”发现的4300万年前半水生鲸化石揭示早期鲸类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

埃及“鲸鱼谷”发现的4300万年前半水生鲸化石揭示早期鲸类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新华社图(艾哈迈德·戈马 摄)

研究人员以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阿努比斯”命名这个新的鲸物种

据新华社(记者吴丹妮 马哈茂德·富利):“这些4300万年前两栖四足鲸的化石是古生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科学发现,有助于我们追溯早期鲸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埃及曼苏拉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研究中心创始人、开罗美国大学古脊椎动物学教授希沙姆·萨拉姆日前告诉新华社记者。

埃及环境部长亚丝明·福阿德8月25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埃及研究人员在法尤姆省“鲸鱼谷”发现一种生活在4300万年前的半水生鲸的化石,这是一种可在陆地行走、水中游泳、下颌肌肉力量强大的物种,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研究人员以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阿努比斯”命名这个新的鲸物种。

萨拉姆介绍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记录到一种新的两栖鲸,它代表了古代生活在陆地上的鲸和今天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之间的联系。解剖学特征表明,它与人类以往所知的任何物种都完全不同,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新的属和物种。

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拉·古哈尔以之一作者身份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目前他正在着手清理、修复团队发现的半水生鲸化石。

古哈尔介绍说,团队发现的鲸化石包括不完整头骨、右下颌骨、一部分左下颌骨(其中一块带有牙齿)、一些单独的牙齿、不同的肋骨碎片以及第五颈椎骨和第六胸椎骨。目前对化石的研究显示,这头鲸长达3米,体重达600公斤。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根据化石还原的半水生四足鲸的彩色图片。

根据埃及环境部声明,这次发现由埃及“鲸鱼谷”古生物遗址研究团队、埃及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以及曼苏拉大学合作完成。化石的后续检查工作由曼苏拉大学研究人员负责,这也是该校继在埃及西部发现曼苏拉龙化石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现。

“我们的古生物研究中心成为许多学生向往的地方。”曼苏拉大学理学院院长乌萨马·阿亚安表示,研究古生物不仅可以让人们对古代物种追本溯源,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物种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鲸鱼谷”位于开罗西南方向的沙漠深处,是古鲸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和展出地,这里40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它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埃及之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相关报道:埃及发现非洲最古老原鲸类化石

据人民网(记者 黄培昭):埃及环境部长福阿德日前宣布,埃及研究人员在法尤姆省的“鲸鱼谷”,发现了一种生活在4300万年前的半水生四足鲸鱼化石。通过详细分析,这被确认为在非洲发现的最早且最原始的原鲸类化石。这一发现是埃及古生物研究领域的重大收获,引起广泛关注。

科研人员将这种既能在陆地行走,又能在水中游泳的原始鲸类命名为“阿努比斯原鲸”。该化石所属的物种体长约3米,重600公斤左右,水陆两栖,强壮的颌肌使其能够较为容易地咬住猎物,是当时海滩附近最成功的猎食者之一。不过,这一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灭绝。

“鲸鱼谷”是埃及境内古鲸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位于首都开罗西南方向大约170公里的沙漠深处。早在2005年,“鲸鱼谷”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埃及之一处世界自然遗产。4000多万年前,“鲸鱼谷”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在漫长的海陆变迁中,埋藏于海底的古生物化石逐渐浮出水面。《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15日17版)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006.html

埃及开罗一家人搭车出游座椅突然窜出眼镜蛇 咬一口司机让车上5人全身亡

埃及开罗一家人搭车出游座椅突然窜出眼镜蛇 咬一口司机让车上5人全身亡

据ETtoday(记者 李振慧):埃及开罗发生一起不幸车祸,一家四口一同搭车出游时,乘客座椅下方突然出现一条眼镜蛇,司机被咬伤后当场失去知觉,导致车子失控撞上路旁的混泥土障碍物,车上5人全数身亡,肇事眼镜蛇后来被附近民众捕获并杀死。

当地媒体Youm 7报导,这起不幸事件发生在6月26日下午4时,一家人搭乘租来的小巴开心出游,没想到却因为一条蛇不幸身亡,罹难者分别为男子哈利法(Taha Abdel Ghaffar Khalifa)、妻子伊萨(Sundus Nasr Issa)和沙舍(Nashwi Saeed Sharsher),以及年迈的阿姨纳瓦(Zainab Nawwar)。

报导中指出,司机其实知道车上有毒蛇,他因为答应小巴的另一名车主请托,要帮忙把蛇从亚历山大港市运至北部的谢赫村省(Kafr El-Sheikh governorate),没想到开到一半蛇竟然从后车箱跑到车内,目前无法得知哈利法一家租车时是否知道车上有蛇。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435.html

埃及圣猫古城如何重见天日

1887年《伦敦新闻》(London News)刊载的泰尔巴斯特(Tell Basta)遗址插画。 PHOTOGRAPH BY BRIDGEMAN/ACI

铜制的猫神芭丝特(Bastet)雕像。 *** 于公元前8至4世纪。 PHOTOGRAPH BY MARY EVANS/SCALA, FLORENCE

这座青铜雕像描绘芭丝特脚边带着四只象征生育力的小猫。 她手握节庆乐器叉铃(sistrum)或摇响器(rattle)。 这座铜像的年代介于公元前900至600年间,从布巴斯提斯出土,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PHOTOGRAPH BY BRITISH MUSEUM/SCALA, FLORENCE

这座红色花冈岩废墟座落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当代城市扎加齐格(Zagazig)市郊附近。 PHOTOGRAPH BY JIM HENDERSON/ALAMY/ACI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IRENE CORDN 编译:石颐珊):古老文献中的线索带领欧洲考古学家走过追寻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漫漫长路,这是一座献给埃及猫神芭丝特(Bastet)的圣城。

埃及现代城市扎加齐格(Zagazig)的东南方座落着一座红色花岗岩废墟,这里曾经被猫神芭丝特(Bastet)的信徒奉为圣城。 她曾经在古埃及受敬拜数千年之久,尤其在第二十二王朝期间更受欢迎,当时的法老在城市中为她建了一座雄伟的神庙,取名作帕巴斯特(Per-Bast)。

圣经中也有这座城市的记载,有时候以希伯来文名字比伯实(Pi-beseth)称之。 《以西结书》第三十章将这座城市与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并列,都是即将被上帝怒火所摧毁的异教神坛,不过这座城市的希腊文名字布巴斯提斯(Bubastis)如今更广为人知。

在圣城衰败且颓顷为废墟千年之后,19世纪的欧洲学者对这座神秘的城市充满幻想,他们蜂拥至尼罗河三角洲,只为追寻这座城市。 凭借着古典文献的隐晦指引,他们盼望找到芭丝特的城市,发掘出她的辉煌神庙,并且更清楚地了解这位猫神如何在古埃及的漫长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神圣的猫科动物

崇拜芭丝特的信仰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二王朝(公元前3000年)。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约2575年至2150年),这位猫头女神的形象变得相当普遍。 她一开始被视作慑人的法老守护者,后来成为亡者守护神。

大约在埃及的猫(视雄性或雌性而称为miu或miit)受到驯化的同一时间,芭丝特的寓意开始改变,她更常被链接到抚育与保护等面向,而强大的狮头战争女神赛克迈特(Sekhmet)则接掌了残暴与复仇的特质。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芭丝特的外貌变得不像狮子,而是持续被描绘为一只有着女人躯体的家猫。

寻找布巴斯提斯

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著作是寻找这座古城最重要的线索之一。 这位历史学家于公元前五世纪造访埃及的时候,曾经生动地描述过芭丝特之城布巴斯提斯,以及芭丝特崇拜的狂热:「这座城里有一座非常值得注目的神庙,虽然城里尚有其他神庙,这却是最雄伟,也耗资最巨的一座,实令人叹为观止。 」

他也描述了圣城之美,与乘着船来到布巴斯提斯饮酒作乐的喧嚣访客,「他们在此举办庆典以欢庆献祭,庆典上消耗的葡萄酒比一年内其他时间喝的加起来都还要多。 」布巴斯提斯在公元7世纪 *** 征服此地以后荒废,所在位置也就此失传数世纪之久。

缘起法国学者

18世纪,欧洲学者开始追寻古老文献上记载的地方。 对于1798年随着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而言,希罗多德的叙述提供了寻找布巴斯提斯的灵感。 其中一名学者艾蒂安-路易. 马吕斯(tienne-Louis Malus)在尼罗河三角洲发现一些希罗多德描述的特征,并且在附近找到一处他宣称是布巴斯提斯的废墟。 这座座落于开罗东北方的遗址后来被称作泰尔巴斯特(Tell Basta),且被接受为芭丝特之城曾经耸立的地点。19世纪,随着埃及学研究领域扩张,学者对遗址的兴趣也提高了。 英国考古学家约翰. 加德纳. 威尔金森(John Gardner Wilkinson)在1843年一趟访查中哀叹布巴斯提斯正在遭受破坏,而神庙废墟已沦为采石场。 1887年,发掘工作终于在瑞士埃及学家爱德华-亨利. 奈维尔(douard-Henri Naville)的带领下展开,发掘主轴旨在研究芭丝特神庙。

伦敦媒体热中于追踪埃及的最新发现。 1887年,《圣詹姆士公报》(St. James’s Gazette)报导了爱德华. 奈维尔以布巴斯提斯为题发表的演说:「(他)已查明这座长久以来被认为发现无望的神庙非但存在,而且已出土极为有趣的铭文...... 他并相信该地将寻得珍贵非凡的发现。 」

后来事实证明奈维尔是对的。 他和后人的研究都揭露这座神坛(建造时有将更早的建物包纳在内)在公元前九世纪时由法老奥索肯二世(Osorkon II)起建。 他的王朝首都位于邻近的塔尼斯(Tanis),因此增加了布巴斯提斯在该区域的重要性,并且为芭丝特信仰增添更多荣光。

布巴斯提斯宝藏

1906年秋天,发掘遗址附近找到惊人的发现。 当时泰尔巴斯特附近正在建造铁路,工人挖到一批埋在神庙遗迹附近的宝藏。

这批宝藏中有许多对象上头刻的铭文可追溯至公元前约1539-1075年新王国时期(New Kingdom)的第十九王朝,早在奥索肯二世掌权并重建芭丝特神庙以前。 目前尚不清楚这批宝藏为何被埋在地下。 部分学者推测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埋藏者或许是再也没回来取宝藏的盗墓者,或者是想保护这些对象的祭司。

这些宝藏在当时价值连城。 一只雕刻成莲花花瓣模样的金杯刻着公元前12世纪塔沃里特(Tawosret)王后的名字,她是法老塞提二世(Seti II)的配偶。 传统上认为她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的埃及王后。 学者相信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中的阿肯卓垃(Alcandra)王后就是塔沃里特。

那年秋天稍晚,工人又发现另一处藏了更多宝物的藏宝处,其中包括一对刻着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名字的臂镯。 在它们的精美之外,这些对象也让学者对于布巴斯提斯作为商贸中心的重要性获得重大洞见。 有些对象上的纹饰并不属于埃及,而银器出现在不产银矿的埃及也显示当地与希腊或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众王国之间存在远程贸易。 黄金则来自努比亚(Nubia),因其稀有而与王室链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933.html

埃塞俄比亚的达洛尔火山附近发现地球死角

埃塞俄比亚的达洛尔火山附近发现地球死角(CC BY 2.0 / Gusjer / Dallol volcano)

据俄罗斯卫星网:在地球上发现了一个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而完全没有生物生命的地方。科学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的材料对此进行了说明。这一地区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火山附近。

有一种理论认为,表面上有水的任何行星都适合生命生存。这项研究的资深研究人员普里菲卡琴·洛佩兹-加西亚指出,不过埃塞俄比亚寸草不生的土地证明水可能是先决条件,但这还远远不够。

她还补充说,当三个因素(高温、酸性和高浓度的镁盐)汇聚在一起时,地球上的生命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按照洛佩兹-加西亚的说法,在达洛尔火山周围的水中未发现任何大分子DNA。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09.html

埃塞俄比亚发现人类祖先新物种Homo bodoensis

埃塞俄比亚发现人类祖先新物种Homo bodoensis

据cnBeta:来自温尼伯大学古人类学家Mirjana Roksandic博士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并命名了现代人类的一个新祖先。这个古人类祖先是Homo bodoensis,它生活在非洲的中更新世时代,也就是约50万年前。

Homo bodoensis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来自于产生现代人类的同一历史时代,即被称为智人的物种。然而人类在这个古老时代的进化并不为人所知,这一点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中间的混沌”。

新人类祖先的发现有助于澄清人类进化的神秘部分。研究人员在重新评估了来自非洲和欧亚大陆的中更新世的化石后为该物种选择了这个名字。这些化石通常被归入海德堡智人或罗得岛智人。科学家们对这两个群体的挑战是,他们有多种且经常相互矛盾的定义。

DNA证据表明,在欧洲发现的一些被称为海德堡人的化石实际上是早期尼安德特人。Bodoensis作为一个名称,来自于在埃塞俄比亚Bodo D'ar发现的一个头骨,该物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新术语Homo bodoensis则将被用来描述在非洲发现的大多数中更新世人类和一些在东南欧发现的人类。

许多来自东南欧的人将被归类为尼安德特人。研究人员指出,改变名称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然而他们相信新Homo bodoensis名称将持续下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研究人员必须使用它。

相关报道:科学家建议重新为古人类“正名”

据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0月28日报道,20世纪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头盖骨化石应当被视为全新人种。为了弄清如何称呼我们远古祖先这个非常模糊的问题,科学家本周提出了建议。

研究人员在周四发表在《进化人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对比了非洲、欧洲和亚洲古人类化石(包括现代人类以及我们已灭绝的近亲)的解剖性状。他们认为应撤回目前认可的两种标本,而埃塞俄比亚发现的60万年前的人类遗骨以及另外几种标本应划分为新的人种——他们将之命名为“博多人”。

研究人员提出,上述修正有助于研究人员辨认人类进化史上一个模糊的时期,不再使用模糊语意和种族主义遗产术语。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家约翰·霍克斯说,以前往往根据一些牙齿或其他零星的证据就宣布发现了新物种。他说此类例子之一就是海德堡人,最初就是根据20世纪初在德国一个采石场发现的下颌骨命名的。

随后几十年,很多看似不符合尼安德特人、现代人或我们的祖先直立人的化石都被混归为海德堡人。

论文作者之一、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古人类学家米里亚娜·罗克桑迪奇说,这就形成了“完全混乱的”局面,海德堡人这个名称有时被用来笼统指代更新世中期古人类,另外一些时候用于指代欧洲发现的各种标本。罗克桑迪奇及其同事提出:鉴于最近遗传证据表明很多目前归类为海德堡人的化石实际上是早期尼安德特人,现在应彻底放弃这个名称。

还有罗得西亚人——最初因20世纪20年代在赞比亚的采矿场发现了一枚头盖骨而为人知。这个术语有时用来指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但是也可用于指代更新世末期所有古人类世系。然而,由于这个名称会令人联想到英国殖民统治在罗得西亚(现在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犯下的暴行,所以上述两种情况都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出于这些原因,罗克桑迪奇的团队在最新研究论文中提出:必须放弃使用罗得西亚人这个名称。

研究人员挑选了出自埃塞俄比亚的神秘头盖骨代表他们描述的物种,他们同时认为赞比亚发现的头盖骨以及出自非洲和可能出自地中海东部的若干组化石也为博多人。

与尼安德特人和一部分出自更新世中期的亚洲古人类相似,博多人似乎具有增大了的大脑——通往现代人之路的关键进化。研究人员提出:很可能,博多人是从其共同祖先中更先分离出来的一支,剩下的部分后来分化成尼安德特人以及在亚洲发现的丹尼索瓦人。

下一步,罗克桑迪奇及其同事准备研究出自欧洲和亚洲的化石是否属于博多人,这有助于了解这个种群是否以及何时走出非洲。

相关报道:现代人类祖先“改名”了?科学家提出一个人类祖先新种

据环球科学:约77.4万~12.9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是人属演化、智人出现的重要时期,然而在研究这一时期的人类演化过程时,对不同人属物种(如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的定义和分类标准非常模糊,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很大阻碍。

为了厘清这一时期人种演化的关系,研究者重新分析和鉴定了该时期非洲和欧洲的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Homo rhodesiensis,这一物种缺少明确定义,也未被学界广泛接受)化石。研究者建议取消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两个类群,并提出建立一人属新种Homo bodoensis。Homo bodoensis生活在约50万年前,是非洲智人的直接祖先,非洲和欧洲东南部大部分更新世中期的人属化石都属于这一新种。另外研究还指出,同时期欧洲其他地区的海德堡人化石应分类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发现的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类谱系。该研究发表于《演化人类学》。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23.html

埃塞俄比亚发现新的人类祖先物种Homo bodoensis 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埃塞俄比亚发现新的人类祖先物种Homo bodoensis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据cnBeta:由温尼伯大学古人类学家Mirjana Roksandic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了一个新的人类祖先物种的命名:Homo bodoensis。这个物种在中更新世生活在非洲,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中更新世(亦称为洪积世,年代为77.4万-12.9万年前)很重要,因为它见证了我们的近亲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崛起。然而,这个时代的人类进化却鲜为人知,这个问题被古人类学家称为 “Muddle in the Middle” 。Homo bodoensis的宣布希望为人类进化中这一令人困惑但重要的篇章带来一些清晰度。

这个新名字是基于对这一时期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有化石的重新评估。传统上,这些化石被归入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或罗德西亚人(Homo rhodesiensis),两者都有多种经常相互矛盾的定义。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Roksandic说:“由于缺乏承认人类地理变异的适当术语,在这个时期谈论人类进化变得不可能。”

最近,DNA证据显示,欧洲的一些被称为海德堡人的化石实际上是早期的尼安德特人,这使得这个名字变得多余了。出于同样的原因,根据研究共同作者吴秀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说法,在描述东亚的人类化石时需要放弃这个名字。

而这一时期的非洲化石有时被称为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罗德西亚人的定义很差,这个名字从未被广泛接受。这部分是由于它与塞西尔-罗得斯以及非洲殖民统治时期所犯下的可怕罪行有关--鉴于正在进行的科学非殖民化的重要工作,这种荣誉是不可接受的。

bodoensis"这个名字来自于在埃塞俄比亚Bodo D'ar发现的一个头骨,这个新物种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根据新的分类,H. bodoensis将描述大多数来自非洲的中更新世人类和一些来自东南欧的人类,而来自后一个大陆的许多人将被重新归类为尼安德特人。

研究共同之一作者Predrag Radovi(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说:“科学中的术语需要明确,以促进交流。当它们与化石记录相矛盾时,不应该被视为绝对的。”

共同作者之一Christopher Bae(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人类学系)说,引入H. bodoensis的目的是"斩断戈尔迪之结,让我们能够清楚地交流人类进化的这一重要时期"。

Roksandic对此表示赞同。"命名一个新物种是一件大事,因为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只允许在非常严格的规则下更改名称。我们相信这个名字会坚持很长时间,一个新的分类群名称只有在其他研究人员使用它时才会有生命力"。

相关报道:非洲发现50万年前古人类头骨,专家认为是现代人类直系祖先

据南方都市报(记者 陈林):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个新的古人类物种的头骨,这个古人类大约生活在50万年前,研究人员认为他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

据报道,这个古人类物种的头骨是在埃塞俄比亚Bodo D'ar发现的,温尼伯大学的研究人员因此将该物种命名为H. bodoensis。该物种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物种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

领导这项研究的罗克桑迪克(Mirjana Roksandic)博士表示,研究人员重新评估了来自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古人类化石,这些化石长期以来被认定为海德堡智人或罗得西亚智人。

但是,最近的DNA证据表明,欧洲的一些被确认为海德堡人的化石实际上是早期尼安德特人。同时,这一时期的非洲化石以前也被确认为海德堡人和罗得西亚人。

研究团队认为,新发现的古人类头骨既不属于海德堡人,也不属于罗得西亚人,而完全是一个新物种。

研究团队认为,H. bodoensis有一个短小精悍的身体,适合在较冷的气候下保存热量。男性可能身高1.75米左右,女性身高约1.57米左右。这个古人类大约在20万年前就灭绝了,远在现代人类迁出非洲之前。

H. bodoensis这个古人类大约在20万年前就灭绝了。

论文作者拉多维科(Predrag Radovi)表示,今后大多数来自非洲的中更新世人类和一些来自东南欧的人类将被归类为H. bodoensis,而来自东南欧大陆的许多古人类将被重新归类为尼安德特人。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6398.html

爱尔兰一处海滩上挤满游客 两条巨大鲨鱼突然靠近

爱尔兰一处海滩上挤满游客 两条巨大鲨鱼突然靠近

据ETtoday(记者 崔子柔):爱尔兰一处海滩上挤满着游客,然而就在距离沙滩不远的海岸竟然出现2只巨大鲨鱼。影片中可看到,海中浮现出鲨鱼的背鳍,而附近有许多游客,还有孩童目睹后吓得尖叫,宛如电影《大白鲨》的恐怖场面在网路上疯传。

事件发生在梅奥郡(County Mayo)阿基尔岛(Achill Island)的基姆湾(Keem Bay),有网友意外拍到,竟然有2只鲨鱼在海岸附近游来游去,目睹的游客们虽然受到惊吓,但保持镇定待在水中,不过当鲨鱼游到附近时,仍有孩童吓得忍不住叫了出来。

惊悚影片15日被网友分享到TikTok上,立即获得上万人次观看,许多网友担心表示,「怎么还让小孩继续待在水中」、「大家为什么不快逃」。据了解,影片中的2只鲨鱼是姥鲨,体型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鲨鱼,却是以浮游生物为食,所以对人类其实没有危害。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88.html

安徽省黄山市渔民发布影片 太平湖龙门乡水域一群野猪集体渡湖

安徽省黄山市渔民发布影片 太平湖龙门乡水域一群野猪集体渡湖

据东网:安徽省黄山市居民周四(28日)从社交网看到当地渔民发布影片,片中的太平湖龙门乡水域有一群野猪集体渡湖,场面壮观。有研究过该市生物多样性的专家分析,野猪此举动有可能是因遇上应 *** 形(强烈 *** )导致。

从网传片段可见,湖面上有多只野猪分成前后两排在湖中游泳,当地居民称自己虽曾在太平湖沿岸看过野猪,但如此数目众多还是之一次见。网民看到片段后各抒己见,有人认为该景象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同时居民也纷纷説道曾在黄山区域多处看到野猪出没。

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吴海龙表示,野猪通常在陆地上行动,不会去水深区域,因此推论涉事野猪有可能是遭受追赶或惊吓,迫不得已才走水路。他又称此并不能判定当地生态改善,野猪增加或与禁捕政策、当地被植面积的大小有关。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72.html

奥密克戎风险等级为非常高!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凶猛来袭 各国开始研发专属疫苗

奥密克戎风险等级为非常高!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凶猛来袭 各国开始研发专属疫苗

据ETtoday(记者 吴美依):新变种病毒Omicron携带大量突变,与Delta病毒相比,恐怕更具传染性及疫苗抗性;尽管各国 *** 火速祭出旅游禁令,目前却已传播至17个国家或地区。国际上五大药厂也纷纷试验,其疫苗对抗最新变异株的效力,其中辉瑞已开始针对Omicron研发疫苗,莫德纳也在研发专门对付Omicron的加强针。

辉瑞执行长博尔拉(Albert Bourla)29日向CNBC表示,虽然需要2至3周才能全面评估疫苗效力,但结果可能显示,既有疫苗提供的保护力「较少」,因此需要推出新款疫苗;而该药厂也已着手研发,仅需100天或者更短时间,就能展开试验并且投入生产,「我们应该能够在不浪费任何一剂的状况下,从现在的生产状态,过渡到制造新疫苗。」

博尔拉指出,辉瑞也曾生产针对Delta及Beta病毒的疫苗,但由于现有疫苗依然非常有效,因此没有派上用场。他坦言,虽然自己关切最新变异株,但「不感到惊慌」,因为不论既有疫苗对抗Omicron效力多寡,加强针都能显着降低威胁,「我们过去几个月一直在为这种时刻做准备,如今已经万事齐全,准备赢得这场战斗。」

莫德纳将于未来几周,确认其疫苗对抗Omicron的效力,但此最新变种的突变组合,意味着加速免疫自然衰退的重大风险,因此该药厂正在尽快试验增加剂量以及2款候选加强针,以防现有疫苗及第3剂防护力不足。首席医疗官伯顿(Paul Burton)表示,「我们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真的开始试验及制造。」

阿斯特捷利康正在厘清Omicron对其疫苗的影响,并且「已在该变异株的通报地点进行研究,也就是波札那以及史瓦帝尼」,搜集现实世界数据。此外,该药厂10月向美国食药署(FDA)申请抗体疗法「AZD7442」的紧急使用授权,该药厂也正在研究此疗法对抗最新变种的效果。

此外,BNT也正在调查Omicron对其疫苗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周公布结果。娇生也展开相关测试,并且「正在研究专门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疫苗」,以利在必要时刻着手研发。

尽管科学家认为,确实有必要对Omicron提高警觉,但也强调仍有许多未知数,包括该变异株是否真的更具传染力、是否引发更严重疾病,以及是否影响现有疫苗防护力。

美国流行病学家赛义德(Abdul El-Sayed)向CNN表示,「虽然这如同WHO所指出的那样,非常令人担忧,但我确实认为,我们应该退一步,等待这方面的科学证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科林斯( Dr.Francis Collins)也说,对抗Omicron的更佳 *** 仍是接种疫苗,并且施打第三剂加强针。

相关报道:疫苗能否抗Omicron?南非最新住院率曝光 87%病患未打疫苗

据ETtoday(记者 张方瑀):从非洲南部国家出现的新变种病毒Omicron正袭卷全球,各国皆担心疫苗是否仍能有效预防。根据南非官方最新数据显示,疫情最严重的豪登省住院率增加近400%,但专家指出,其中约有87%的住院病患并未施打疫苗,显见疫苗仍有效力。

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最新数据显示,自本月初以来国内住院人数平均增加了63%,而疫情最严重的豪登省,也是更大城市约翰尼斯堡的所在地,其住院人数从11月6日当周的120人,暴增至11月25日的580人,增加近400%,其他9个省的住院人数并未增加。

南非公卫专家贾萨特(Waasila Jassat)表示,住院的病患中有高达87%都未接种疫苗,「那些未打疫苗的人死亡风险更高。」她提到,目前也还不清楚有多少比例的入院患者和Omicron病毒有关,以及Omicron病毒是否会导致重症,但从接种数据来看,疫苗确实能降低住院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料显示,在过去7天里南非新增约2.9万例确诊、219人病殁。牛津大学资料库「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数据则指出,南非6000万人口中,仅有28%的人接种了之一剂疫苗;总体来说,整个非洲大陆接种率为10%,北美洲则为64%。

相关报道:加拿大Omicron病例攀至5宗!魁北克也失守 病毒全从「1国家」输入

据ETtoday(记者 叶睿涵/编译):加拿大首都渥太华(Ottawa)29日再发现2宗Omicron病例,而之一大省魁北克(Quebec)也在当天出现首宗Omicron确诊病例,让加拿大的Omicron总病例数上升至5宗。当局指出,新增的5宗Omicron病例都有奈及利亚旅游史, *** 也在持续追踪所有高风险接触者。

综合加拿大媒体报导,渥太华在28日出现2宗Omicron病例后,隔天又有2名自奈及利亚入境的旅客感染Omicron病毒,让渥太华的Omicron病例上升至4宗。

当地公共卫生部的卫生医疗官埃奇斯(Vera Etches)指出,这4个病例彼此无关,且当局已遵循联邦指导,要求4人进行隔离,目前没有迹象显示Omicron已在渥太华本土传播,但当局仍在持续追踪所有高风险接触者。

魁北克省也在29日通报首宗Omicron病例。当地卫生部长杜贝(Christian Dube)指出,这名患者与渥太华的病患一样,都曾前往奈及利亚,而 *** 也在确定Omicron进入魁省的确切时间。

目前加拿大的新冠总确诊病例达179万8515宗,其中有5人感染Omicron。该国至今已打出了逾6000万剂新冠疫苗,不过为了防堵Omicron,当局还是希望未接种的人群尽快施打疫苗。

相关报道:Omicron「3种可能来源」恐怖进化成魔王级 传染力比Delta增37.5%

据ETtoday(记者 郑思楠):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本月上旬在非洲南部(波札那、南非)现踪并快速传播,引起各国恐慌。南开大学黄森忠团队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发现,Omicron的传染力比Delta的传染力增加了37.5%左右。此外,中国国家卫健委指出,南非感染Omicron病例数激增以及部分取代Delta变异株,但传播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据《澎湃新闻》报导,黄森忠团队截取了南非从2021年10月18日至11月28日的每日新增的确诊数据(来源:www.worldometers.info),在假设Omicron和Delta的平均潜伏期及传染期接近的情况下,启用EpiSIX做了拟合,得出以上结论。

目前,从病例那里观察到感染Omicron和Delta患者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接近,但因为Omicron的流行时间还较短,还需再观察。

同时,黄森忠团队还对未来一个月南非的疫情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至2022年1月1日,南非新增确诊规模预计将达到5.1万到7.2万,但目前全球尚无Omicron变异株传染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数据。

26日,WHO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Omicron变异株。但11月29日晚,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关于Omicron的解答中也提到,Omicron在南非首先发现和报导,不代表这个病毒是在南非演变形成的,变异株的发现地不一定是起源地。

对于Omicron变异株出现的可能原因,国家卫健委推测三种可能情况:

一、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体内经历较长时间的进化累积了大量突变,通过偶然机会传播;

二、某种动物群体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在动物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生适应性进化,突变速率高于人类,随后溢出传染到人类;

三、该变异株在新冠病毒基因组变异监测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持续流行了很长时间,由于监测能力不足,其进化的中间代次病毒未能被及时发现。

国家卫健委表示,目前全球尚无Omicron变异株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数据。但Omicron同时具有前4个变异株Alpha、Beta、Gamma和Delta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增强细胞受体亲和力和病毒复制能力的突变位点。

相关报道:mRNA疫苗制造商正在研究新的奥密克戎专用配方

据cnBeta:New Atlas报道,随着科学家们争相了解“奥密克戎”(Omicron,SARS-CoV-2的新变体)中出现的许多新突变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辉瑞公司和Moderna公司都在竞相更新其mRNA疫苗。尽管目前的COVID-19疫苗对奥密克戎的保护程度仍是未知数,但制药商已经在准备新的mRNA配方,以备不时之需。

Moderna公司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Bancel说:“从一开始,我们就说过,在我们寻求击败大流行病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随着病毒的演变而主动出击。奥密克戎变体的突变令人担忧,几天来,我们一直在尽可能快地执行我们的战略,以解决这一变体。”

在SARS-CoV-2变体奥密克戎被确定后的几天内,mRNA疫苗制造商Moderna就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开发 *** 。除了开始进行奥密克戎特异性mRNA疫苗的实验室工作外,该公司正在迅速研究其先前开发的Beta和Delta变体特异性mRNA配方对奥密克戎的效果如何。

“我们有三条平行推进的防线:我们已经评估了mRNA-1273的高剂量增强剂(100微克),第二,我们已经在临床上研究了两个多价加强针候选物,其设计是为了预测诸如奥密克戎变体中出现的突变,数据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公布,第三,我们正在快速推进奥密克戎特异性加强针候选物(mRNA-1273. 529),”Bancel在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新变体后48小时内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

与辉瑞公司合作开发世界上之一种mRNA COVID-19疫苗的德国公司BioNTech也对奥密克戎变体的出现做出了迅速反应。它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室实验,以确定这种新的变体对其目前的mRNA COVID-19疫苗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抗性。

“辉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几个月前已经采取行动,以便能够在六周内调整mRNA疫苗,并在发生逃逸变种的情况下在100天内运送初始批次,”BioNTech公司最近在一份声明中说。

Delta变体特异性的COVID-19疫苗发生了什么?

2021年初,随着几个新的SARS-CoV-2变体的出现,疫苗制造商跃跃欲试,宣布开发新的mRNA配方。辉瑞公司和Moderna公司都透露了专门针对Alpha、Beta和Delta变体的疫苗的快速发展。

到8月,这些特定变体的mRNA疫苗开始了人体试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很明显,虽然Delta变体的传播性比之前的病毒迭代要高得多,但目前的疫苗仍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10月,辉瑞公司负责病毒疫苗和mRNA的首席科学官Philip Dormitzer表示,该公司已经改变了其COVID变体的开发策略。它现在不是积极努力创造Delta变体疫苗,而是将这些新配方作为一种“彩排”,以备在出现真正的疫苗侵袭性变体时需要新疫苗。

Dormitzer最近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说:“我们想练习执行毒株变化的所有方面--临床前研究、生产、临床测试和监管提交--这样,如果我们确实看到一个真正逃避疫苗免疫的变体出现,我们就可以快速行动。”

Moderna也处于类似的位置,尽管该公司说它的新配方仍然可以对未来的变种(包括奥密克戎)有效。它的一个新配方被设计为专门针对Beta和Delta变体中的八个关键刺突蛋白突变。

Moderna的新Beta/Delta mRNA配方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高级阶段,有500多人参加了研究。该公司表示,这种疫苗有可能提供对奥密克戎变体的保护,目前正在进行探索这种特殊可能性的研究。

不管这些先前开发的变体特异性疫苗在临床上是否成功,过去六个月为制药商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试验台,以完善其对新出现的SARS-CoV-2变体的反应。在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里,我们将了解我们当前的疫苗可以如何应对新的奥密克戎变体。

相关报道:至少15国现奥密克戎病例 拜登吁美国人尽快接种疫苗

据中新网综合报道: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令各国防疫面临新挑战。据统计,全球至少15国报告了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数十个国家对南部非洲实施了新的旅行限制。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醒说,虽然科学家们仍然不确定该变体是否与更大的传播风险和严重疾病有关,或者是否对疫苗的有效性产生任何影响,但世界应该不再需要另一记“警钟”才能“醒来”。

他重申,实现疫苗公平符合每个国家的更佳利益。

至少15国出现奥密克戎确诊病例

多国加码防控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定义为“非常高”。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5个国家报告奥密克戎确诊病例,具体包括:

澳大利亚,2例;奥地利,1例;比利时,1例;博茨瓦纳,19例;加拿大,3例;捷克,1例;丹麦,2例;德国,3例;以色列,1例;意大利,1例;荷兰,13例;葡萄牙,13例;南非,77例;西班牙,1例;英国,9例;等等。

数日来,严防奥密克戎毒株的扩散,成为多国疫情防控的新目标。据联合国新闻网站29日消息,已有数十个国家对南部非洲实施了新的旅行限制。

波兰当局29日说,该国将禁止飞往七个非洲国家的航班、延长旅客隔离时间,并进一步限制允许进入餐馆等场所的人数。印度卫生部说,印度将强制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旅客接受新冠检测,包括已检测到奥密克戎毒株的南非和英国。澳大利亚决定停止向技术移民和外国学生重新开放国际边界的计划。

此前,已经逐步放松疫情限制的欧洲多国,已重拾“口罩令”“限制营业时间”等防疫手段;继以色列关闭边境后,日本也决定从11月30日0时起暂时禁止外国人入境。

拜登称美国“迟早”会发现奥密克戎病例

但承诺不会实施“封锁”

美国总统拜登29日就奥密克戎毒株发表讲话时表示,新变种令人担忧,但不会引起恐慌,美国人接种疫苗和加强剂是抵御疫情的更佳 *** 。“如果人们接种了疫苗并戴上了口罩,就不需要封锁。”

“奥密克戎毒株是令人担忧的原因,而不是引起恐慌的原因。” 拜登在讲话中说,“我们拥有世界上更好的疫苗、更好的药物、更好的科学家,我们每天都在了解更多。我们将以科学、富有知识的行动和速度来对抗这一变种,而不是混乱和困惑。”

拜登坦言,美国“迟早”会发现最新毒株的确诊病例。他恳求美国人接种新冠疫苗,并补充表示首席医疗顾问福奇认为,现有的疫苗至少可以提供一些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保护。

拜登还表示,白宫认为目前不需要购买更多的疫苗,但官员们正在与辉瑞、强生等公司保持联系,“以在需要时制定疫苗或加强剂的应急计划”。

疫情凸显“疫苗鸿沟”

低收入国家疫苗接收数量令人担忧

在世界卫生大会于日内瓦开始为期三天的特别会议之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虽然科学家们仍然不确定该变体是否与更大的传播风险和严重疾病有关,或者是否对疫苗的有效性产生任何影响,但世界应该不再需要另一记“警钟”才能“醒来”。

他重申了他一年多来一直向全世界传递的信息:疫苗公平不是慈善事业,实现疫苗公平符合每个国家的更佳利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通过独自接种疫苗而摆脱大流行。疫苗不公平持续的时间越长,这种病毒就越有机会以我们无法预测或预防的方式传播和演变。我们谁都逃脱不了。”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对南非现在感到“孤立”深表关切。他说:“非洲人民不能因非洲所获疫苗的数量低得违背道德造成的结果而受到责备——他们也不应该因为识别并且与世界分享重要的科学和健康信息而受到惩罚。”

据介绍,世界上超过80%的疫苗被送往二十国集团国家,而低收入国家,其中大部分在非洲,只收到了所有疫苗的0.6%。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还显示,在低收入国家,至少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的人口占比仅为7.5%,因奥密克戎毒株受到旅行限制措施影响最重的8个非洲国家,疫苗接种率普遍偏低,其中马拉维低至5.6%。在高收入国家,63.9%的人口已经接种至少一剂疫苗。

据路透社报道,南非顶级传染病专家卡里姆(Salim Abdool Karim)教授29日表示,现有的新冠疫苗在防范奥密克戎毒株造成重症和住院方面应该有效。

卡里姆还说,现在要说奥密克戎毒株是否比之前的变体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还为时过早。然而,奥密克戎毒株确实似乎更容易传播,而且更有可能突破因接种疫苗或先前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力。

“根据我们已知的情况以及其他关注变种对疫苗免疫的反应,我们可以预期仍将看到在防范住院和重症方面的高效力,而且疫苗的保护料将维持强劲。”卡里姆表示。

相关报道:WHO报告:“奥密克戎”相关的全球总体风险被评估为“非常高”

据华尔街见闻:11月29日周一,世卫组织发布报告称,“奥密克戎”(Omicron)在全球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很高。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全球总体风险被评估为“非常高”。世卫组织称,鉴于其潜在的免疫逃逸能力和可能的传播性突变的优势,奥密克戎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

根据这些特征,在全球范围内,未来可能会出现COVID-19的激增,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感染数激增可能发生的地点。

当地时间11月26日,世卫组织举行紧急会议,讨论B.1.1.529新冠变异毒株。会后世卫组织发布声明,将其列为更高级别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并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而这距离该变异株被发现仅过去了两天时间。

不确定因素有哪些?

世卫组织称,奥密克戎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病毒变体,含有大量的突变,其中包括26-32个尖峰突变。其中一些是令人担忧的,可能与其潜在的免疫逃逸能力和更高的传播性有关。

该病毒在刺突蛋白上的突变就有30多个,这或导致现有疫苗无效。因为刺突蛋白不仅是是病毒用来打开我们身体细胞大门的钥匙,也是大多数疫苗的作用目标。

目前科学家们仍对其知之甚少,世卫组织称,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有以下几点:

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如何,以及感染人数的增加是否与其免疫逃逸能力有关?现有疫苗对预防感染、传播和临床疾病的保护效力有多好,以及对死亡的保护程度如何?该变体是否呈现出不同的严重性特征。

世卫组织称,围绕这些关键问题,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将对公共卫生建议进行调整。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5575.html

澳大利亚采集的4.8亿年前的奥陶纪化石揭示早期陆生植物从淡水藻类进化而来

澳大利亚采集的4.8亿年前的奥陶纪化石揭示早期陆生植物从淡水藻类进化而来

据cnBeta:根据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份新报告,人们可能需要开始对植物进行不同的思考,他们重新审视了孢子状的微化石,其特征挑战了我们对陆地植物进化的传统认识。

这些微化石是60多年前在澳大利亚采集的岩石样本中发现的,可追溯到大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通过调和“分子钟”或进化速度与化石孢子记录(科学家多年来收集的早期植物生命的物理证据),填补了大约2500万年的知识空白。

波士顿学院古植物学家Paul Strother是这份新报告的共同作者,他表示,这种调和支持了一种将植物起源与淡水绿藻(charophyte algae)联系起来的进化-发展模式。“evo-devo”模型提出了对植物随时间演变的更细致的理解,从简单的细胞分裂到最初的胚胎阶段,而不是从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的大跳跃。

“我们发现了一种混合的化石,将更古老、更有问题的孢子状微化石与更年轻的孢子联系起来,这些孢子显然来自陆地植物,”Strother说。“如果我们认为陆地植物的起源是一个涉及胚胎发育进化的长期过程,这有助于使化石孢子记录与‘分子钟’日期保持一致。”

Strother补充说,化石记录保存了植物调节和发育基因组进化“重组”的直接证据。这个过程从植物孢子的进化开始,并导致植物组织、器官以及最终宏观的、完整的植物的起源--也许有点类似于今天生活的苔藓。

Strother说:“当我们把孢子视为陆地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在分子测定和化石复原之间的化石记录就不再有差距。如果没有这个缺口,我们对一个全新的进化步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简单的细胞性到复杂的多细胞性。”

Strother表示,因此,研究人员和公众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他们如何看待陆地植物的起源--生命从水到陆地的关键性进展。

Strother说:“我们需要放弃将陆地植物的起源视为时间上的一个奇点,而是将化石记录整合到古生代--特别是该时代的寒武纪和泥盆纪之间的数百万年的基因组组装的evo-devo模型中。这需要对有问题的化石进行认真的重新解释,这些化石以前被解释为真菌而不是植物。”

Strother和研究合著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 Clinton Foster开始简单地描述来自一个沉积物的孢子状微化石组合,该沉积物可追溯到奥陶纪早期--大约4.8亿年前。Strother说,这一材料填补了化石孢子记录中大约2500万年的空白,将公认的较年轻的植物孢子与较老的更有问题的形式联系起来。

Strother和 Foster研究了从1958年在西澳大利亚北部钻探的一个岩芯中提取的化石孢子群。这些微化石的细胞壁由高抗性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可以在结构上经受住掩埋和岩化。在波士顿学院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学院,用标准的光学光镜对它们进行了研究。

Strother说:“我们使用从岩石钻芯中提取的化石孢子来构建植物的进化史,追溯到植物从其藻类祖先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岩石样本有独立的年龄控制,因此我们通过观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孢子种类的变化来研究进化。”

分子生物学家还通过使用来自活体植物的基因来观察进化历史,用“分子钟”来估计植物起源的时间--这是一种基于突变在一个物种基因组中积累的平均速度的进化分歧的测量。

然而,Strother说,直接的化石数据和“分子钟”日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可达数千万年。此外,在最古老的孢子和实际的整株植物首次出现时也有类似的时间差距。Strother表示,这些差距导致了关于最早的陆地植物的"失踪化石记录"的假说。

Strother说:“我们的工作试图通过将化石孢子记录整合到一个植物起源于藻类祖先的进化发展模型中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3891.html

澳大利亚的Deep Space Station 43无线电天线向旅行者2号探测器发出了几条指令

澳大利亚的Deep Space Station 43无线电天线向旅行者2号探测器发出了几条指令

据cnBeta:外媒报道,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作为NASA航行甚广的航天器之一,在过去的八个月里一直无法跟地球取得联系。据悉,旅行者2号一直独自徘徊在星际空间的边缘、在距离地球116亿英里的地方收集数据然后发回给我们。然而地球上的我们却一直没能拿起 *** 给它打回去。

澳大利亚的Deep Space Station 43(DSS43)是唯一能跟该探测器建立通信的无线电天线,但由于NASA完成了一系列硬件升级该天线已经下线。据NASA介绍,DSS43上的一些发射器已经有47年没有更换过了。为了测试新硬件,该天线已于当地时间10月29日向旅行者2号发出了几条指令。这是自3月中旬以来他们首次向该航天器发射信号。

由于探测器距离太远,通讯小组不得不等待34个多小时才能得到答复。不过旅行者2号最终还是收到了指令并回了个“你好”。

NASA的Deep Space Network允许地球上的科学家跟穿越太阳系的航天器和漫游者进行交流。该望远镜网由位于美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三个巨型太空望远镜组成。但由于旅行者2号的轨道问题,美国和西班牙的望远镜无法与之沟通。当探测器经过海王星的卫星Triton的时候它被发射出了太阳系平面。将太阳系想象成一个盘子,探测器就像一粒豌豆,它绕着一个土豆滚了下来并开始落下地面。在这个位置,北半球的望远镜无法发送信号--但DSS43可以。

随着宇宙的召唤,工程师和科学家可以确信硬件的升级不会影响人类跟深空探测器的通信能力。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深空 *** 项目经理Brad Arnold表示:“跟旅行者2号的测试交流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一切都在正轨上。”据悉,该升级计划将于2021年完成。

尽管这颗探测器已经43岁但它仍在继续运转。一年前,旅行者2号的科学家公布了探测器在进入星际空间时收集的新数据。今年早些时候,在DSS43关闭之前,旅行者2号遭遇了故障进而导致其科学仪器关闭,但它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并准备继续运转。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6045.html

澳大利亚发现2500万年前的鹰化石——Archaehierax sylvestris

澳大利亚发现2500万年前的鹰化石——Archaehierax sylvestris

据cnBeta:在南澳大利亚州发现的2500万年前鹰化石,为澳大利亚猛禽漫长进化史添上了一笔。弗林德斯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一个偏远的内陆养牛场发现了澳大利亚最古老的鹰化石,描述了一个生活在渐新世晚期的新物种。该物种被命名为Archaehierax sylvestri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鹰类猛禽之一。

这篇论文已经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历史生物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表示,这个物种比楔尾鹰略小、略瘦,但它是澳大利亚这个时期已知的更大的鹰。脚跨度近15厘米长,这将使它能够抓取大型猎物。当时更大的有袋动物捕食者大约有小狗或大猫那么大,所以Archaehierax肯定是统治者。由于鹰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数量总是很少,因此很少被保存为化石。

渐新世时期的澳大利亚环境与今天非常不同。Archaehierax的遗骸是在弗林德斯大学对失落生态系统的调查中,在一个荒凉沙质栖息地干湖(被称为Pinpa湖)岸边发现的,当时澳大利亚的内陆被树木和葱郁的森林覆盖。

然而,生活在森林中为一种会飞的动物提供了一些挑战。那么,Archaehierax在捕猎时是如何避免与树木和树枝碰撞的呢?骨骼化石显示,Archaehierax的翅膀与它的体型相比很短,很像今天居住在森林中的鹰类物种。相比之下,它的腿则相对较长,这将使它有相当大的伸展空间,这些特征的结合表明,Archaehierax是一个灵活的但不是特别快的飞行者,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埋伏的猎手。它是晚渐新世的顶级陆生捕食者之一,对当时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进行猛攻。

相关报道:科研人员发现澳最古老鹰化石

据新华社堪培拉9月29日电(记者白旭 岳东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28日发布公报说,该大学科研人员数年前发现的2500万年前的鹰骨架化石被认为是澳最古老的鹰类化石。

该大学古生物学家2016年在南澳大利亚州一牧场发现上述化石,由63块骨头组成。这一生活在渐新世晚期的物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鹰类猛禽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骨骼化石显示这种鹰的翅膀相对它的体型较短,而它的腿则比较长。因此它似乎飞得并不是很快,却十分灵活,擅长伏击猎物,捕食鸟类以及考拉、负鼠等哺乳动物。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历史生物学》杂志上。论文之一作者埃伦·马瑟说,这一物种显示出一些现有鹰类并没有的特征,因此它不属于现存的属或者科,似乎是鹰类家族一个独立分支。

马瑟介绍,该物种比澳大利亚现存的楔尾雕体型略小,但在当时是澳洲大陆更大的鹰。它的足展近15厘米,这使得它可以抓到大型猎物。当时更大的有袋类动物捕食者体型与现在的小狗或大猫相似,因此这种鹰肯定是统治者。

报告共同作者、弗林德斯大学副教授特雷弗·沃西说,鹰处于食物链顶端,数量很少,保存下来的化石不常见。“找到鹰的一根骨骼化石都很难,能获得大部分骨架很令人兴奋,尤其是还那么古老。”

相关报道:科学家发现2500万年的古鹰化石:其使用偷袭战术来伏击猎物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在澳大利亚南部一个荒芜、干涸的湖泊附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只古鹰的遗骸。这种老鹰被认为在2500万年前曾使用偷袭战术来伏击猎物,当时这片土地上充斥着茂盛的森林。这一发现包括多达63块保存完好的化石,几乎包含了古鹰的全部骨架。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古生物学家Trevor Worthy是周一发表在《历史生物学》杂志上的关于这一发现的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他称这次发掘"很细致"。

该研究的之一作者、弗林德斯大学古生物学博士生Ellen Mather说:“从鹰的化石中找到哪怕一块骨头都很罕见。能够拥有大部分骨架是相当令人兴奋的,特别是考虑到它有多古老。”

老鹰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一些老鹰捕食松鼠、草原犬鼠和兔子,并将天空作为它们的安全避难所。Worthy说:“它们的数量总是比较少--所以很少被保存为化石。”在澳大利亚现已荒废的平帕湖附近发现的这些丰富的化石不仅是一个罕见的发现,它们还属于世界上最古老、最强大的鹰科猛禽之一。

"这个物种比楔尾雕略小、略瘦,但它是澳大利亚这个时期已知的更大的鹰,"Mather说。楔尾雕是澳大利亚仅有的三种猛禽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其大小与美国的秃鹰相似。

被称为Archaehierax sylvestris的这种史前动物不同于我们所知的任何鹰科动物,它的翼展相对较短。但它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研究人员称,很久以前,它在跟踪受害者时能熟练地躲避树木和树枝,人们认为它用埋伏的方式及巨大的爪子来攻击动物。研究人员说,在高高的树上,这个有羽毛的猎手攻击考拉、负鼠和其他脆弱的动物。

Mather说:“当时更大的有袋动物捕食者的体型与小狗或大猫差不多,所以Archaehierax肯定是统治者。它是晚渐新世的顶级陆生捕食者之一,对当时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进行猛攻。”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97.html

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增加咖啡摄入量可以减缓老年时认知能功下降速度

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增加咖啡摄入量可以减缓老年时认知能功下降速度

据俄罗斯卫星网:澳大利亚和美国专家通过长期研究证实了一项假设,即增加咖啡摄入量可以减缓老年时认知能功下降速度,因此咖啡可能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这是因为,咖啡可以使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累积变慢,从而减少神经毒性。

“世界上有很大比例的成年人每天都喝咖啡,这让咖啡成为更受欢迎的饮品之一。”论文之一作者、埃迪斯科文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基金会专家Samantha Gardener表示,“咖啡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 *** 、绿原酸、聚酚,以及少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咖啡对多种疾病有益,包括中风、心衰、癌症、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多项研究推测,咖啡能够降低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然而,关于认知正常老人的描述喝咖啡与个别认知能力之间关系的数据十分有限。”

这一次,专家借助澳大利亚衰老研究机构Australian Imaging、Biomarkers和Lifestyle study of ageing提供的227名老人的数据,耗时126个多月研究了喝咖啡的习惯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咖啡与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几个重要生物标志物存在关联。” Gardener说,“我们发现,研究开始时没有记忆障碍且咖啡摄入量较高的参与者发生轻度认知障碍(通常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或在研究过程中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较低。研究发现,多喝咖啡对某些认知功能有好处,比如规划、自我控制和注意力。而且,多喝咖啡似乎还可减缓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累积速度,而淀粉样蛋白累积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研究报告指出,按照一杯咖啡平均重 240 克来算,如果每天从喝一杯增加到喝两杯咖啡,18 个月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可能减缓8%,同时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累积量可减少 5%。

该研究发表在《Frontiers of Aging Neuroscience》杂志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1625.html

阿根廷鲸鱼保护研究所和海洋联盟科学家均认为变暖的海洋正威胁着南露脊鲸的生存

阿根廷鲸鱼保护研究所和海洋联盟科学家均认为变暖的海洋正威胁着南露脊鲸的生存

据俄罗斯卫星网:阿根廷鲸鱼保护研究所和海洋联盟(Ocean Alliance)的科学家均认为,变暖的海水正威胁着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的生存。

在鲸鱼保护研究所的声明中称,“他们在率领开展的研究中首次描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活在南太平洋、大西洋中的雌性南露脊鲸生存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它们的死亡率增加,并且可能会延迟甚至阻碍种群恢复。”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太平洋地表水温异常升高的一种特殊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平均每 2-7 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会在全世界引起气候现象。

科学家分析了在阿根廷巴尔德斯半岛(Península Valdés)附近收集了 5 年的鲸鱼照片,它们在那里哺育自己的后代。通过每张照片可以识别特定的鲸鱼。

研究人员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增加海洋表面温度,这会减少磷虾数量,磷虾是南大西洋鲸鱼的主要食物。在喂养幼鲸几个月后,鲸鱼至少会减轻 25% 的体重。在磷虾数量减少的情况下,雌鲸在生育年龄最容易受到伤害,这可能会导致雌鲸无法完全康复。”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02.html

阿根廷三叠纪地层的头骨化石揭示鳞龙类爬行动物类群的起源和崛起

阿根廷三叠纪地层的头骨化石揭示鳞龙类爬行动物类群的起源和崛起(Credit: scientific illustrator Jorge Blanco / Credit: Left) Gabriela Sobral, Jorge Blanco, and Ricardo Martínez; Right) Tiago Simes)

据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于阿根廷的三叠纪地层、大约有2.31亿年历史的一个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头骨化石,揭示了蛇、蜥蜴和喙头蜥等鳞龙类爬行动物类群的起源和崛起。

该论文介绍,鳞龙类是有鳞的爬行动物,包括有鳞目(蜥蜴和蛇)和楔齿蜥类,例如喙头蜥(一种新西兰的爬行动物)等。鳞龙超目物种超1.1万种,是现有陆地脊椎动物中最多样的类群,但因化石记录零散无序,与它们的姊妹世系主龙形下纲(包括了鳄鱼、鸟类和非鸟恐龙)相比,人们对其所知甚少。

论文通讯作者、阿根廷圣胡安国立大学里卡多·马丁内斯(Ricardo Martínez)和同事,通过对发现于阿根廷约2.31亿年前一个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头骨化石开展研究,认为该化石早于有鳞类和楔齿蜥分离之前,接近鳞龙类的起源,可能是已知最早的鳞龙类之一。

他们指出,这个头骨化石与现代喙头蜥有相似的特征,表明一些此前推断楔齿蜥独有的解剖学特征也许起源于鳞龙类演化早期。该化石约比欧洲已知最早的鳞龙类化石晚1100万年,与南美已知最古老鳞龙类化石大约在同一时期。

论文作者称,这些发现表明,鳞龙的冠群和干群至少在三叠纪的1000万年间同时存在,而且早期鳞龙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要比此前认为的广泛得多。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725.html

*** 联合酋长国计划发射一辆名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车登上月球

*** 联合酋长国计划发射一辆名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车登上月球

据科技日报:今年7月20日,阿联酋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成功发射,打响了其“探火”之一枪。如今,阿联酋又将目光投向了月球。据《自然》杂志11月5日最新消息, *** 联合酋长国宣布,计划发射一辆名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车以研究月球。消息中称,这体现了 *** 世界国家在航天方面的勃勃野心。

如果计划成功,阿联酋航天局将成为 *** 世界之一个、全球第五个成功将飞船送上月球表面的国家。

位于迪拜的 *** ·本·拉希德航天中心(MBRSC)表示,其内部团队将开发、建造和运行这辆重约10公斤的月球车——“拉希德”。

该团队将雇佣一个太空机构或商业伙伴来执行探月任务中最危险的部分:发射和着陆。“拉希德”预计2024年登上月球,如果成功,它将成为由私人公司和太空机构制造的月球漫游车之一。

建造“拉希德” 面临多重挑战

对于一个在太空探索领域只有14年经验的国家,建造月球车对阿联酋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相对简单的月球车包含6台科学仪器、4台相机。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开放大学行星科学家汉娜·萨金特说:“在这个阶段,阿联酋并没有自不量力。我认为他们实际上在这方面(探月)相当聪明。”

“拉希德”的重量只有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重量的十分之一。它将进行的任务包括一项研究月球表面热特性的实验,以进一步了解月球景观的构成。MBRSC探月任务项目经理哈马德·阿尔·马祖齐说,另一项实验将研究月球尘埃的构成和颗粒大小。

萨金特说,“拉希德”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于,这将是首次在月球上使用朗缪尔探测器。它将研究由流动的太阳风引起的在月球表面盘旋的带电粒子等离子体,这种环境会让月尘带电,而人们对此知之甚少。

她补充说,基于月表的实验对于了解带电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种条件会使月球尘埃粘在表面,可能会对未来的载人飞船任务造成危险。“月尘真的非常细小,无处不在,到处都粘在一起,如果宇航员大量吸入,会危害身体。”

“拉希德”将在月球近侧赤道北纬或南纬45度之间的一个未经探索的位置着陆。这使其与地球的通信比远侧探测器更容易,也意味着着陆时碰到的岩石比在月球极地区域要少一些。然而,确切的地点还有待从5个候选名单中选出。

这项任务计划至少持续一个月球日——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拉希德”的飞行距离可以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该团队希望这辆漫游车也能在月球上度过同样漫长的夜晚,届时气温将降至-173℃左右。以前的月球车通常携带一个热源,但阿联酋长期计划的项目经理阿德南·阿尔·赖斯表示,过夜生存将意味着为小型月球车开发新技术。

据介绍,“拉希德”重量轻,可以搭乘商用着陆器飞行,这可降低任务的总成本。阿尔·马祖齐说,体积小、重量轻意味着月球车的开发速度会更快,并且更容易登上月球。

虽计划独立完成 但仍需国际合作

2017年,阿联酋曾宣布一项名为“火星2117”的计划,打算在2117年之前,在火星上建造之一个人类可居住的社区。当然,该计划也包括探月。

阿联酋的航天工业起步较晚。阿联酋航天局只有6年历史,其卫星项目也只有14年历史,该国在所有领域授予之一个博士学位也只有10年的历史。短短十几年,通过雇佣国际学术和工业合作伙伴帮助建立和设计任务,同时培养本土工程师的政策,阿联酋迅速成长为一个航天业大发展的国家。

尽管阿联酋目前在卫星、轨道器和遥感仪器方面有专长,但机器人任务需要新的技术——建造月球车的机械结构及其供暖和通信系统。团队项目人员之一迈埃尼说,用一个轻型月球车有限的功率和天线长度,在距离地球384000公里之外向地球发送信号,尤其具有挑战性。

MBRSC的漫游车团队已经为这个项目工作了大约两年,他们正在之前成功的探测器的基础上设计“拉希德”月球车,还计划建造一系列月球车模型。阿尔·马祖齐说,与此前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主要由美国和阿联酋工程师共同在美国完成建造)不同的是,整个月球车将在阿联酋开发。不过他也表示,“拉希德”的建造仍将涉及国际伙伴间的合作。

“拉希德”能否登上月球还未可知。到目前为止,只有欧洲、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国家航天局成功将探测器安全降落在月球,而且还没有一家私营公司取得成功。已有20多个着陆器坠毁,最近一次的“探月”失败案例是2019年,印度的“月船2号”着陆器在月球坠毁。

阿尔·赖斯补充说:“尽管阿联酋2024年‘探月’的任务日期与美国2024年‘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时间一致,但即使‘阿尔忒弥斯’计划停止,阿联酋的月球任务也将继续进行。我们的计划是完全独立的。”

NASA计划从2021年开始对在月球上进行科技实验的公司支付费用,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有一系列月球车和着陆器出现,作为执行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先驱。欧洲航天局、中国、印度、以色列、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也计划在未来5年内发射着陆器或月球车。

“每个人都急于登上月球,而我们希望成为这些国际努力的关键贡献者。”阿尔·马祖齐说。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3891.html

*** 世界首例:阿联酋月球探测车2024年登月

*** 世界首例:阿联酋月球探测车2024年登月

据东网:阿联酋总理兼杜拜酋长马克图姆9月29日宣布,计划2024年执行 *** 世界首个登月任务,派出自行研发的月球探测车,探索此前人类未到过的地区。

马克图姆在社交网公布登月任务,但他未有透露具体探索的月球地区,也没有公布探测车如何登陆月球,仅指探测车以亡父命名,将传回所得影像及资料,并与各地研究机构分享。阿联酋 *** 其后补充,探测车重10公斤,将配备两个高解像镜头、一个显微镜头、一个热成像镜头、一个探测器,研究月球表面。

假如任务成功,阿联酋将是继美国、前苏联及中国后,第4个把探测器登陆月球的国家。印度去年尝试但失败告终,同年以色列的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坠毁。今年7月,阿联酋一个火星探测器在日本顺利发射升空,预计明年2月抵达火星。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050.html

阿丽亚娜“织女星”火箭发射后发生故障 致使两颗卫星丢失

阿丽亚娜“织女星”火箭发射后发生故障 致使两颗卫星丢失

据cnBeta:外媒Neowin报道,欧洲卫星发射公司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的“织女星”(Vega)火箭在发射后不久就丢失了。这枚由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的四级“织女星”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16日晚上8点52分(格林尼治时间11月17日01点52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的圭亚那航天中心升空,火箭上载有两颗卫星——一颗是法国卫星,另一颗是西班牙卫星。

在飞行的最初阶段,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当火箭接近8分钟的时候,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因为火箭出现了偏离航道的迹象。阿丽亚娜航天公司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Isral随后发表官方声明,确认任务失败。

目前导致发射失败的原因尚未查明。在“织女星”火箭点燃上面级后不久,火箭就偏离了方向。“织女星”9号发射系统上有两颗预期部署的卫星。之一颗是名为SEOSAT-Ingenio西班牙地球观测卫星,它属于欧洲航天局(ESA)计划的范畴,目的是更详细地研究我们的星球。第二颗是法国TARANIS卫星,是为法国国家空间局研制的。它的任务是在未来四年内研究可见光闪光,包括伽马射线闪光、“精灵闪光”、“蓝色喷流”和“怪异闪电”。

“我想就这次任务向我的客户表示最深切的歉意,”Isral继续说道。“阿丽亚娜航天公司正在表示歉意,我们现在要分析和理解。”这次发射失败是阿丽亚娜航天公司在两年内的第二次失败发射。上一次是在去年7月,另一枚“织女星”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因助推器上的电机故障而失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952.html

阿联酋月球车将在2024年登陆月球表面 探索之前从未被地球卫星探索过的区域

阿联酋月球车将在2024年登陆月球表面 探索之前从未被地球卫星探索过的区域( 照片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据俄罗斯卫星网: *** 联合酋长国总理、迪拜酋长 *** ·本·拉希德(Mohammad bin Rashid)发推文说,阿联酋将是 *** 世界中之一个创建自己月球车的国家,该月球车将在2024年登陆月球表面,旨在探索之前从未被地球卫星探索过的区域。

本·拉希德表示:“我们已经启动了一个新的月球探测项目。这将是阿联酋制造的月球探测车,它将于2024年降落在月球表面以前尚未被人类探索过的区域。登月车将传送新的月球区域的数据和图像,这些数据将被转移到所有本地和国际研究中心。”

据他介绍,在阿联酋创建的月球车被命名为“拉希德”,以纪念为迪拜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的前迪拜酋长。

今年7月,阿联酋成为 *** 世界中之一个发送自己生产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该探测器将于2021年2月到达“红色星球”。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56.html

阿姆斯特朗的靴印和其他月球文物现在受美国法律保护

阿姆斯特朗的靴印和其他月球文物现在受美国法律保护

据cnBeta:外媒报道,12月31日,美国批准了一项名为《在太空中保护人类遗产的一小步法》(The One Small Step to Protect Human Heritage in Space Act )的法律。它要求与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执行月球任务的公司同意接受准则的约束,以保护美国在月球上的着陆点。然而,这也是任何国家颁布的之一部承认外层空间人类遗产存在的法律。

外媒认为虽然认为月球上的人类社区将是一个合作的、多国的“乌托邦”--尽管登上月球的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称月球景色带着一种“壮丽的荒凉”,但事实是人们再次相互竞赛,以到达月球。

美国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 )项目提出2024年将之一位女性送上月球的目标,是最雄心勃勃的任务。俄罗斯已经重振其月球计划,为在2030年代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场曾经只属于超级大国的竞赛中,现在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多家私营公司参与其中。印度计划今年将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中国也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执行多次登月任务。韩国和日本也在制造月球登陆器和探测器。

此外,Masten Space Systems和Intuitive Machines等私营公司正在努力支持NASA的任务。其他公司,如ispace、Blue Moon和SpaceX,虽然也支持NASA的任务,但也在准备提供私人任务,包括用于旅游。所有这些不同的实体将如何相互合作?

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现已得到110个国家的批准,其中包括目前所有的航天国家,该条约提供了支持太空是全人类的领域这一概念的指导原则。该条约明确指出,所有国家及其国民都有探索和自由进入月球所有区域的自由。这将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漫游到所需的地方-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足迹记录,接近敏感的科学实验或采矿作业。对这种自由的唯一限制是条约第九条中的提醒,即在月球上进行的所有活动必须“适当考虑”所有其他人的 “相应利益”,并要求在可能造成“有害干扰”时与其他人协商。

《在太空中保护人类遗产的一小步法》只适用于与NASA合作的公司;它只与美国的月球着陆点有关;它实施了NASA在2011年实施的保护历史性月球遗址的过时和未经检验的建议。然而,它提供了重大突破。它是之一个来自任何国家的立法,承认地球外的遗址对人类具有 “突出的普遍价值”。

该法案还鼓励制定更佳做法,通过发展适当考虑和有害干扰的概念来保护空间的人类遗产--这种发展也将指导各国和公司如何相互合作。尽管这可能是很小的一步,但承认和保护历史遗迹是发展和平、可持续和成功的月球治理模式的之一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88.html

今日热搜

  • 17岁女孩不到1秒破世界纪录
  • 2央行“四箭齐发”对市民有哪些影响
  • 3中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
  • 4女子12楼外施工遭老人割安全绳
  • 5黎巴嫩遭遇近20年伤亡最惨重的一天
  • 6小伙肺上感染久治不愈 竟是镜面人
  • 7俩男孩走丢用银行ATM成功自救
  • 8俩姑娘出去玩捡到一斤黄金
  • 9旧电脑寄给爱回收凌晨收到诡异短信
  • 10小伙用榫卯结构做面包拿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