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内卷。
一个经常被拎出来拷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欧美国家一天工作四五个小时,工资却是我们的几倍?为什么我们天天996,却依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一点没有安全感?
在网上,东亚地区是调侃为“怪物房”、“地狱模式”,一个比一个能卷,即便已经是发达经济体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也不例外。
日本,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0年代巅峰时期人均GDP超过美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几十年了,但工作时间远超欧美国家,年轻人早已躺平,曾经的昭和男儿,如今已演化为平成废宅。
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的韩国,这几年发展迅猛,对日本呈赶超之势,生育率却是全世界更低,楼市面临 *** ,很多年轻人拼命内卷,也只能一辈子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
总体看来,东亚地区普遍内卷严重,人们生活得非常压抑。
反观欧洲,先是去年有企业试点每周四天工作制,前几天,德国更大的工会“金属行业工会”,又开始推动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全国范围。
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不妨先看看,那些对普通人友好的不内卷国家,是怎么炼成的。
大致看来,这种国家可以分成两类。
资源禀赋
之一类,是一些“天赋异禀”的小国。
地球上各种资源很多,但从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求看,最重要的就那么几种:石油、天然气、铁矿等——很不幸,这几种资源,东亚国家普遍缺乏。
而一些小国家,却是老天爷赏饭吃。手握一两种自然资源,便足以让国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比如北欧的挪威,人口只有500多万,还没中国一个地级市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却占了西欧的50%;澳大利亚,人口2000多万,跟上海差不多,却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靠出口铁矿便赚的盆满钵满。
澳大利亚的铁矿,一度占了中国进口量的三分之二
那些富得流油的中东国家,像沙特、卡塔尔,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中东国家壕是壕,但土也是真的土,在社会发展和治理水平上无法与欧美相比,只能算前现代国家。
但是,对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仅仅靠卖资源还远远不够。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尽管俄罗斯有着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其人口也超过了1亿,光靠卖石油,还无法让国民轻松过上舒适的生活。
至于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东亚国家,那就更不用说了。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韩国,都需要每年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购买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
从这个角度,东亚属于天赋短缺型,存在天然的短板。不过,对一个国家来说,自然资源只是一方面,而且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优势,更关键的是第二点:在关键技术领域建立起的壁垒。
产业壁垒
我们知道,欧洲是工业革命的摇篮,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地,而东亚地区,即便是发达的日韩,大部分产业也都是从欧美转移过来的,但那些真正赚钱的核心产业,大多还是被欧美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纺织、钢铁、玩具制造等低端制造业先是转移到日本,八九十年代又开始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欧美国家也乐于利用亚洲的廉价劳动力,通过来自亚洲的廉价商品使自己维持在低通胀水平。
这几年,中国人工成本升高,苹果等外资企业开始慢慢将一些产线迁出中国,但仍然是迁到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有外企高管说过这样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孔夫子仍然让他们早早起床。”
儒家文化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了西方人眼里,成了东亚人能吃苦耐劳。库克曾说,在中国,哪怕是午夜,一个 *** 就能喊起来数万名工人干活,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一旦亚洲国家开始进军高科技产业,立刻便会引来打压。
比如日本,从七十年代开始,汽车、家电、半导体等产业全面爆发,大量攻占市场,当时一大批美国公司被日本人干垮,美国工人大量失业。然后很快,美国就挥舞起“301调查”大棒,发动了对日本的贸易战。
尤其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一度将美国企业打得丢盔弃甲,连英特尔都被逼得差点儿破产倒闭。但美国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逼迫日本签订了美日半导体协议,导致日本半导体产业陷入停滞,而这,又间接导致了日本在之后的互联网革命中被远远甩开。
1983年,美国会议员怒砸日本收音机
不过,日本好歹打造出了强大的汽车工业,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汽车巨头,现在依然是支撑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支柱。
日本经济的另一根重要支柱是电子产业,但在过去三十年里已逐渐没落,曾经把电子产品卖到全球的索尼、东芝、松下,这些年不断收缩战线,关的关卖的卖,无力参与全球竞争。
东亚的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加上我国的台湾,崛起过程都强烈依赖电子工业,但仔细看的话,尽管东亚地区生产了全世界90%以上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元件等,但最上游的品牌、标准和核心技术,还是牢牢掌握在欧美公司手里。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公司攫取了行业90%的利润,富士康、立讯等供应商只能跟着喝口汤,而且被苹果拿捏得死死的,为那点不高的利润率互相打得头破血流。
再比如笔记本电脑,一台电脑5000元,联想和华硕只能赚上100多元,而英特尔凭借一枚CPU芯片,便能轻松赚到近千元。至于边际成本接近零的操作系统,微软更是赚麻了。
东亚干的更多是产业链下游的苦活、累活,赚的不多,即使是站在芯片制造顶端的台积电,也是从服务美国芯片公司起家,没什么话语权,也不敢和客户抢生意。
东亚和欧美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决定了各自国民的工作时长和产出。
这里我找了两个数据,对比看非常明显。一个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工作时长,另一个是它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每小时产出的GDP。
OECD国家工作时长
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
从工作时长看,“东亚卷王”韩国排在第二,德国、法国等垫底,韩国人工作时长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看劳动生产率,就反了过来,欧美国家名列前茅,而最勤奋的韩国人成了倒数第二,日本倒数第四,只比希腊强点。
产业高低端的差距,是横在亚洲国家前的之一道高墙。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产业升级,逐渐在通讯、半导体等领域崛起。美国很快再次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出手打压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
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钉死在产业链低端,自己垄断高端产业,然后通过剪刀差来收割其他国家的财富。前一阵子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时,有议员便高喊:“你们的投票,将使你们的子孙拥有更多的高薪工作。”
资本之手与金融霸权
如果说产业壁垒是肉眼可见的高墙,那西方资本和金融就是渗透世界的无形之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此前持续高增长的韩国经济遭受重创,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收缩, *** 面临破产,整个国家命悬生死一线。
韩国没办法,被迫向IMF等国际组织求助,但IMF和其主导国美国,在给韩国提供一揽子援助贷款的同时,也给韩国开出了一系列非常苛刻的附加条件。
比如,对外国投资者完全开放金融市场,要求韩国 *** 取消外资股权的全部上限规定,允许外资股权对银行部门投资。进一步提高外汇、债券、保险等市场的开放程度,实施外汇交易自由化。
这些条件在韩国引起极大争议,很多韩国人认为如果接受,将使韩国丧失经济 *** ,堪称丧权辱国。但是,濒临破产的韩国 *** 已经别无选择,最后只能接受IMF的条款。
客观来说,韩国之后推行的金融体系改革,确实铲除了一些韩国经济深层次的痼疾,但另一方面,也导致西方资本趁机蜂拥而入,大肆低价抄底韩国产业。
三星集团如今的股权结构
比如三星,如今一大半股权都掌握在美国资本手中。背后有华尔街站台,也是三星在半导体领域突飞猛进而没有被美国制裁的原因之一。反正韩国人辛辛苦苦干活,最后也是给美国人打工,何乐而不为。
韩国的银行也差不多,金融危机后没几年时间,几大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就超过了一半,西方的资本大鳄就像一只隐形之手,控制着韩国的经济。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外资持股比例
回顾人类近代史,众所周知,在欧美国家发展早期,它们依靠广大殖民地和对外掠夺,积累起了大量财富,获得了发展工业的之一桶金。亚洲也曾经是被掠夺的对象,但是当亚洲国家开始起步或遭遇危机时,却不得不寻求西方资本投资。
就这样,欧美国家通过资本渗透的方式,变相控制了部分日韩高端产业,使欧美投资者躺着不动便获得了巨额利润。
对美国来说,更绝的是,二战后一手打造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全球的粮食、能源和商品的交易都要使用美元。
这使得美国能够通过开动印钞机,轻松收割其他国家的财富,同时也方便他们在经济危机时将祸水转移。这些年,日元、欧元都曾尝试冲击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最后都铩羽而归。
分蛋糕的问题
最后说说东亚国家自身的问题。还是拿韩国作个例子。
前几年韩国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一个18岁的高考生捅死了自己的母亲,原因是,在高考前的一次全国性模拟考试中,该考生排名4000左右,他向母亲谎称自己排在62名。没想到母亲依然不满意,勒令他下次必须考之一名,两人的冲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韩国社会对底层奋斗者相当不友好,上升通道十分狭窄。
韩国的大学,最著名的三所顶级高校,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并称SKY,被韩国人视为走向成功人生的阶梯,但录取率只有2%。韩国更大的公司三星,每年超过10万人投递简历,录取率只有5%。
2018年,韩国高考生呼吁减压
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写过一本书,名字叫《韩国式资本主义》,副标题是“韩国民众的呐喊:韩国经济发展与我们无关,究竟谁成为受益者?”
尽管从人均GDP上看,韩国已经跻身发达国家,但普通韩国人并没有充分受益。获得奥斯卡奖的《寄生虫》,就非常真切地讲述了韩国社会的这种巨大撕裂:财阀在豪宅里寻欢作乐夜夜笙歌,两条街外的贫民,一家人挤在地下室为生存挣扎。
有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韩国前十大财阀贡献了超过80%的GDP,却只提供了5%的就业。对普通人来说,要进入这些财阀企业,首先得考进三所顶级名校,所以韩国高考生不得不每天睡四五个小时,不是累死自己,就是卷死别人。
东亚地区的经济崛起,也就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经济是起来了,但跟欧美相比,工人阶层普遍没什么话语权。所以蛋糕是做大了,分蛋糕的工作却没搞好,两极分化带来了一大堆社会问题,整个国家的幸福度不高。
破壁之路
最后总结一下。
说到这儿,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就很清楚了:欧洲人凭借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打下了深厚的底子;美国通过科技和资本的力量,掌控了世界上大部分高端产业,还能通过美元霸权收割全球。
而拥有大量人口的亚洲国家,大多只能干些利润微薄的中低端产业,为欧美国家提供廉价商品。日韩、台湾虽然名义上已经步入发达社会,但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欧美“打工人”的身份,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自主。
目前的中国,也开始面临突围的难题。不过,与日韩不同的是,中国是亚洲之一个体量庞大,有潜力挑战欧美霸权的大国。
产业方面,从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到大飞机、航空航天,中国正在一步步突破西方国家的产业壁垒。只有站上产业链上游,通过高科技产业获得大量利润,才能让更多人过上欧美人的生活。
金融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在稳步推进,最近一直在和沙特、巴西等国家谈使用本国货币、而不是美元,做贸易结算。
当然,现在的美国在科技、军事领域仍然有着绝对优势,这两根最关键的支柱支撑着美元的霸权地位,所以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当人民币与美元能够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时,整个世界的格局才会被改变,而东亚地区的内卷,才可能慢慢停止。
历史文章
打造出ChatGPT的,是怎样一群人?
芯片战争:国运背后的终极竞赛
美国制造二百年:从马斯克神话到乡下人的悲歌
中国大飞机往事:从关山难越到翱翔九天
*** 真正摊牌前,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俄罗斯更大科技巨头被打垮,带给中国怎样的启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