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1亿年历史琥珀中的Valviloculus pleristaminis花化石有助探索古大陆板块演变
缅甸1亿年历史琥珀中的Valviloculus pleristaminis花化石有助探索古大陆板块演变(credit: Poinar, Jr. et al.)
据东网:美国有古生物学家近日在一枚于缅甸西部出土、有约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一朵花的化石,花朵盛开的模样仍完整保存在琥珀内。专家指,这从未见过的花朵不但为植物发展过程提供研究线索,也提供佐证,证明缅甸从远古大陆板块分裂出来的时期,比现时所认为迟近1亿年。
专研琥珀的俄勒冈州立大学荣休教授波拿尔(George Poinar Jr.)表示,该学名叫Valviloculus pleristaminis的花朵,虽仅两毫米长,但却蕴藏50枚螺旋状雄蕊,其花药朝天,细节结构非常完整,与现代的同科花已没甚么不同。
波拿尔续指,琥珀花反映同科的植物曾在现时缅甸所在的古大陆冈瓦那(Gondwana)大量繁殖。由于学界一直认为冈瓦那大陆是在2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由超质大陆板块分裂出来,这朵琥珀花或可能将这时期推迟近1亿年。有关研究周一(21日)刊于《德州植物研究所期刊》。
相关报道:科学家在一亿年前的琥珀中发现“令人惊叹”的新花种
据cnBeta:外媒New Atlas报道,俗称琥珀的树脂化石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对古代生态系统的非凡见解。最新的“时间胶囊”发现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以前不为人知的花属和花种,可以追溯到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
这项研究由George Poinar Jr.领导,他是一位传奇的古生物学家,他的想法启发了《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这种新类型的花是在缅甸北部一个地区发现的琥珀中发现的,该地区以其丰富的一亿年前的矿藏而闻名。
此次发现的是一种被子植物,被命名为Valviloculus pleristaminis。这个保存得非常好的标本是一朵雄花,Poinar指出,这朵雄花显示出惊人的细节。
“尽管如此之小,但仍然保留的细节令人惊叹,”Poinar解释说。“我们的标本可能是植物上一个花簇的一部分,该花簇包含许多类似的花,有些可能是雌花。雄花很小,直径约2毫米,但它有大约50个雄蕊,像螺旋状排列。”
Poinar对缅甸这些琥珀矿床的调查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生物。这些琥珀来自一个叫做西缅甸区块的地理区域,这里曾经是被称为冈瓦纳的古大陆的一部分。而Poinar的工作集体对传统的地质学时间线提出质疑,认为西缅甸区块在2亿年至5亿年前从冈瓦纳大陆上分离出来。
Poinar宣称,这次大的构造转变可能就发生在1亿年前。由于被认为是在1亿年前左右最初演化出的被子植物,一般分布在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洲的南部大陆上,这项工作假设冈瓦纳的构造迁移可能比地质学家目前认为的要晚得多。
近年来,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琥珀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各种古代生物,从蜘蛛和史前蛇到巨型 *** 和哺乳动物的血细胞。这朵保存得非常完好的花,为我们提供了对一亿年前古代生态系统的又一次了解。
“这不算是一朵圣诞花,但它是一种美,特别是考虑到它是一亿年前存在的森林的一部分,”Poinar说。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德克萨斯州植物研究所杂志》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72.html
十堰境内发现的距今100万年“郧县人”化石撼动“人类起源于非洲”学说
湖北省考古所专家李天元(中)在“郧县人”头骨化石发掘现场介绍发掘情况。(资料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郧阳区发现“郧县直立人”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资料图片)
1975年,在郧县梅铺发掘的猿人牙齿化石。(资料图片)
据十堰晚报数字报(记者 何利):在1990年以前,科学界研究人类起源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1989年、1990年,郧阳区青曲镇先后发掘出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直接撼动“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科学定论。
从1975年在郧阳区梅铺镇发现“郧县梅铺猿人”开始,“郧西白龙洞人”、“郧西黄龙洞人”和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接连在十堰境内被发现。随着对十堰古人类文化研究的深入,十堰被学术界誉为“古人类长廊”。学堂梁子遗址、梅铺猿人遗址、黄龙洞遗址、白龙洞猿人遗址均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远古时期就有古人类在十堰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十堰发掘4处古人类遗迹,全世界罕见
梅铺猿人洞,又名龙骨洞,位于郧阳区东北60公里的梅铺镇杜家沟。洞穴的东西南三面岗峦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东流,注入汉江支流丹江。梅铺猿人洞形成于震旦系(距今五亿七千万年至十二亿年)的石灰岩中,是一个较大的水平溶洞。
梅铺猿人洞发现于1970年。到了197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考察队对此洞进行了发掘,共挖掘出4颗猿人牙齿化石,全是左边的。一颗是左上中门齿,其余3颗为臼齿,齿冠都保存完好。从牙齿形态分析与北京人、瓜哇相近似,时间早于北京人,距今70万至80万年,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在此还发现了一些经过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砾石石核,以及猕猴、豺熊、大熊猫、獾、猫、狐、水獭、马、貘、犀牛、小猪、鹿、河狸、豪猪和龟等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其中部分种类仍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由此可见,这里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地繁茂,珍禽异兽群集,环境优美,生意盎然的地方。经过鉴定,距今50万至100万年之间,为我国第五个猿人化石发现地点。
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汉江流域吸引了更多的考古工作者。仅仅是在一年后的1976年,郧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前往郧西县城东的神雾岭白龙洞调查,证明该洞是一处重要的化石产地。他们从群众在白龙洞采集“龙骨“中挑选出3枚人类牙齿化石。
197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湖北郧西白龙洞发现古猿人牙齿化石》的报道,引起全国考古界和科学界的震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之一次发掘,发现3颗猿人牙齿和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随后,国内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文博单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对该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发现了数枚猿人牙齿化石和大量与古人类活动有关的证物。白龙洞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经科学研究鉴定,这里是距今约60万年的古猿人遗址。
2010年6月18日,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界泰斗吴新智不顾年老体迈,冒着高温,再一次来到郧西白龙洞,对这个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这是吴新智院士第三次来到这里。在此前的1977年和1982年,他曾先后两次参加白龙洞的考古发掘活动。吴新智认为,在以郧阳区曲远河口为半径的百公里范围内,连续发现梅铺、曲远河口、黄龙洞、白龙洞4处古人类遗迹,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现象,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这4处古人类遗迹,充分证明了“两郧”(郧阳区和郧西县)地区早在10万至80万年前就是远古人类繁衍与进化的发祥地。
考察结束后,吴新智院士欣然提笔留言:“白龙洞古人类遗迹是远古人类在郧西这个地区繁衍的明证,结合其它古代遗物,表明郧西长久以来是宜居之地。希望能充分发挥地下和地上的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将郧西建造为人民更加幸福繁荣的乐土。”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起源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是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70万年。而距今60万年至100万年间的早期直立人信息非常有限,白龙洞古猿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外,在白龙洞内还发现200多件人工打制的脉石英石制品,器类以刮削器为主,另有小型的盘状砍砸器。郧西白龙洞的伴生哺乳动物种类与郧阳区梅铺镇龙骨洞基本相同,但又有不同,古老的残存种不见,新的属类有所增加,如竹鼠、虎、灵猫、狼以及牛、鹿。这个动物群证明其时代晚于郧县龙骨洞的时代,大约与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当。
人工痕迹的工具、动物骨骼,以及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等,揭示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捕猎、屠宰、切割、分食动物的能力。这些信息显示,远古时期的古人类已具有相当程度的生存能力,他们在十堰境内进行过一系列与生存相关的活动。在白龙洞遗址内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与郧县梅铺猿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为研究猿人类迁徙过程等提供了实证,对见证鄂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郧县人”震惊中外,两具化石改变“人类起源非洲”说
在郧阳区梅铺镇和郧西县境内接连发现古人类化石,这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愈发对汉江流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专家们的预测,很快得到印证。
1989年5月18日,是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是全国、亚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它掀起科学界的惊涛,撼动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科学定论”。这一天,在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发现一具距今约百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这具头骨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古人类学专家贾兰坡教授鉴定:这是真正的古人类化石,理所当然是亚洲人类的直系祖先!
1924年,澳大利亚教授达特在南非的汤恩发现了之一具南方古猿颅骨化石。此后,非洲不断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迄今已有350多个个体。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一直未发现此类化石。古猿颅骨化石测定的年代距今约240万年。因此,国际学术界断定:非洲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亚洲早期人类是由非洲的早期人类迁徙而来。
1989年,郧县出土的这具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七·五”时期“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0年5月,湖北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天元等人,又在距这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遗址3.3米的砾石层发掘到一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头被评为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1年2月5日,李天元在《中国文物报》之一次公开报道1990年在郧县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郧县人”的命名!
1992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李天元与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学系D·埃特勒博士联合著述的论文《中国郧县新发现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强调“郧县人”属于直立人类型,是代表人类演化长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后,新闻媒体及科技杂志纷纷载文称:“国宝,在湖北郧县出土!”美国《发现》杂志1993年1月号把“郧县人”的发现,评选为世界50项重要科学成果之一。
持“人类起源非洲”说的权威代表人物、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研究室主任STRINGER教授,在研究了英国《自然》杂志刊载的李天元论文后,承认这具头骨是在中国大陆至今发现的显示直立人进化为较进步人种的最完整的标本。
1992年6月5日,他在U·SBBV电台讨论这一问题时说:“也许现代人是起源于非洲和中国吧。”他的表态,对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
古人类化石集中出土,展现十堰地区远古文明
中外科学家在分析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出土的“郧县人”化石后,认定这是一种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又因为这两具头骨化石标本保存得十分完好,脑颅和面颅基本完整,认为它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经过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考古人员在学堂梁子文化遗址层中,共出土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两面器、手斧等石器达上万件,还挖掘大量与古人类化石伴生的各种哺乳动物化石,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不仅为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古动物群落、古气候演变、古地貌变迁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郧县人”遗址引起中外古人类学界的极大关注。1998年,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对“郧县人”遗址进行系统研究。专家研究了从遗址出土的9件手斧后认为,“郧县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手斧的古人类。证实了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古人类,至少在80万年前就开始使用手斧,这一发现改写了长期存在于西方学术界“旧石器时代中国无手斧”的定论。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原馆长亨利·德·伦姆莱说:“通过对‘郧县人’遗址出土的手斧等石制品研究,证明中国次大陆上很早就有人类生活,这个时期的出现比欧洲更早。”
可喜的是,75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6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5万年前的郧西黄龙洞猿人都分布在“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方圆百十公里范围内,有力地说明了“郧县人”不是孤证,证实了百万年来郧阳地区优越的生存条件!“郧县人”这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让郧阳蜚声天下。
2008年5月,央视《走近科学》栏目摄制组来到郧县青曲弥陀寺村学堂梁子,以电视科普的形式对“郧县人”进行科学解析和全方位报道。节目中,“郧县人”研究项目负责人、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天元介绍,“郧县人”既具有直立人的形态特征,又具有古人类的形态特征,同时还有欧洲古人类的形态特征。因此,“郧县人”是一件典型的东西合璧的标本,在人类进化链条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冯小波说,作为出土“郧县人” 头骨化石的遗址,郧县青曲镇学堂梁子走进世界各国的教科书。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等44名中外专家发布“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宣言:以郧县为中心的汉江中上游地域,是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应该引起科学界的足够重视……
研究表明,以郧县为代表的汉江中上游地区是远古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为加强研究与保护工作,建议国家在郧县设立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共享平台——人类化石和历史遗迹保护研究中心。
与“北京人”相比,“郧县人”不仅早了50万年,而且脑容量值为1065毫升,已经接近“北京人”平均值1075毫升的水平,证明了“郧县人”的智力水平也已经接近“北京人”。
今年11月25日—28日,中国·郧阳“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郧阳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30年来,国际国内专家、著名文化学者、经济专家和友好人士,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从学术、文化、经济角度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世界。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形成一致意见和共识:学堂梁子遗址富集现象全国唯一、世界罕见。学堂梁子出土了最完整的两具头骨化石和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手斧和生产工具,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在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学堂梁子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经专家们集中讨论,达成一致共识,学堂梁子遗址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区域,在国内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秀杰在报告现场呼吁,要加快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开发、研究和利用。做好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是各级 *** 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是之一位的。同时,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掘,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以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依法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利用,推动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建成一个国际性的人类进化演化研究、科普教育、研学旅行基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04.html
数码模拟大脑构造发现:草食性小型恐龙“槽齿龙”能用两脚敏捷行走之余 亦会偶然吃肉
数码模拟大脑构造发现:草食性小型恐龙“槽齿龙”能用两脚敏捷行走之余 亦会偶然吃肉
据东网:一批来自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近日透过先进成像及3D建模技术,模拟槽齿龙大脑结构。他们发现这种被视作草食性动物的小型恐龙能用两脚敏捷行走之余,亦会偶然吃肉。有关研究周一(14日)已刊在国际动物学专业期刊《林奈学会动物学报》。
尽管槽齿龙化石1834年已在布里斯托尔公园出现,惟科学家近日方能在不破坏化石的情况下,提取新资讯。他们首先透过电脑断层扫描制成一个三维数码模型,再从中抽取槽齿龙骨头,发现从未见过的大脑及内耳细节。经分析后发现,槽齿龙在活动过程中,其大脑与保持头部稳定有关的部分得到良好发展,意味它们偶然也会捕食,有可能养成杂食习性。
槽齿龙曾于三叠纪晚期在英格兰及威尔斯一带生活,体形像一只大狗,其后期近亲只以四肢笨拙地移动。对于有望打破旧有观点,领导是次研究的古生物学家鲍雷尔(Antonio Ballell)表示吃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93.html
四川自贡大山铺最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出山”了
四川自贡大山铺最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出山”了
据自贡市广播电视台(看度自贡):民间有句俗语:“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12月21日,自贡又发现一处恐龙化石点,这也是本地发现的第161个恐龙化石点。23日傍晚,这块恐龙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运回自贡恐龙博物馆。
12月21日下午,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多年的市民李飞在大安区大山铺镇王阿山散步,经过一处因施工被凿开的岩壁时,发现岩壁下端有些异常,似乎是恐龙化石。随后,自贡恐龙博物馆专家在现场确认这是一块蜥脚类恐龙化石,长约1.1米,距今约1亿6千万年。
12月23日上午开始,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对这一恐龙化石进行了挖掘。由于此处岩石硬度较高,化石又是纵向处于岩石内部,发掘难度较大。但出于安全考虑,专家决定将发掘工作抢抓在当天完成。通过电镐粗挖外围、錾子细作周边等方式,到傍晚6点,这块恐龙化石终于与周边的岩石彻底分离,并基本完好无损。现场发掘人员在大山铺派出所干警的协助下,多人合力抬起了这块重约三四百斤的恐龙化石,并很快安全运抵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江山在采访中说,从现在的骨骼形态来看,可以初步的判断是一种大型的蜥脚类恐龙的大腿骨,也就是股骨。从这个长度来判断,复原出来个头可能有16、17米长。应该是一个比较大型的恐龙,和大山铺发现的峨嵋龙、虬龙的个体大小差不多。
专家告诉记者,自贡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至今已发现了161个恐龙化石点,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少见。本次发现的恐龙化石点,与直接建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的自贡恐龙博物馆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这会不会为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研究带来新的发现,还有待于下一步的探索,但收获是肯定的。
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说,此次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的化石类型,不管是同一类型的、还是不同类型的个体,至少来说这又多了一类恐龙化石,对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报道:新鲜“出炉”的恐龙化石 来看专家讲解
据自贡市广播电视台(看度自贡):这两天自贡大山铺又发现恐龙化石的话题引起了市民的热议。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随我们的记者现场去看看。
23日上午记者来到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在建的工地。化石镶嵌于一处凹地的小山坡坡脚,走近观察可以看到,其形似一根残缺的长骨头,颜色以紫黑色为主,中心位置呈偏浅的肉红色,长约110厘米左右。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专家在现场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先铲掉旁边的泥土,把岩层露出来,然后用电镐在化石周边进行开凿,为了保护化石的完整性,在处理接近化石的围岩时,进行人工清理。
当天上午,化石的整体形状逐渐显露。彭光照等仔细查勘后介绍,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确定是“恐龙肢骨骨骼化石”,并且是“大型蜥脚类恐龙”。鉴于该化石有部分在早期建设施工中损坏,因此,具体是胫骨、股骨还有待运回博物馆经过修理后才能进一步确定。
该化石是自贡境内至今为止发现的第161个恐龙化石点。在自贡4000多平方公里地域内,至今已发现161个恐龙化石点,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005.html
跳蚤的近亲“祖先”原来是蝎蛉 曾爱喝花蜜如今却嗜吸血
跳蚤的近亲“祖先”原来是蝎蛉 曾爱喝花蜜如今却嗜吸血
据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编译:近日,科学家们发表了一项对跳蚤1400多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研究,解开了昆虫进化中存在时间最长的谜团之一,并初步论证了它们的近亲——竟然是由一种类似蝎子的长翅昆虫演化而来!
布里斯托大学近日发表在《古昆虫学》(Palaeoentomology)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利用了更大的昆虫分子数据集。该数据集使用新的统计 *** 进行分析——包括更复杂的算法,以测试所有历史上提出的关于跳蚤在昆虫生命树上位置的假设,并寻找新的潜在关系。
这一发现推翻了之前关于跳蚤的理论,这种不寻常的解剖结构意味着它们无法从进化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这项研究的作者,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实际上,跳蚤可以归类为一种蝎子,它是在二叠纪到侏罗纪(2.9亿到1.65亿年前)的某个时间开始以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时进化而来的。
现存的跳蚤近亲是蝎蛉科的成员,这是一种罕见的类群,只有7种原产于南半球。与嗜血的跳蚤不同,成年的纳米齿蝎(nannochoristids)以饮食花蜜为生,过着平静的生活。
蚤目长久以来是昆虫系统演化树上一个独立的分支,其与其他昆虫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直是昆虫系统学领域的未解之谜。
“在动物王国的所有寄生虫中,跳蚤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由跳蚤传播的细菌引起的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在14世纪,它夺走了可能高达2亿人的生命。”地球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主要作者Erik Tihelka表示。
过去人们认为,所有吸血的寄生昆虫,要么是捕食者,要么是在它们的巢穴中与脊椎动物宿主一起生活。跳蚤也一直被定义为一种严格以吸血为生的全变态昆虫——它似乎生来就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
但如今科学家们发现,以血为食的动物,实际上可以在原先以花蜜和其他植物分泌物为食的群体中进化而来。
参与这项研究的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Mattia Giacomelli说:“看起来,专门用于从花朵中吸取花蜜的细长口器,在进化过程中也被保留改造以用于吸血。”
先前就有研究表明,跳蚤和解剖上不寻常的蝎子群之间存在联系,但它们的确切关系仍不清晰。跳蚤的基因组经历了快速进化,这使得重建其久远的进化关系十分具有挑战性,这个“未解之谜”就这样一直悬而未决。
此外,纳米齿蝎(nannochoristids)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很少被研究的群体,只出现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和智利,所以它们很容易被忽视。
但如今,研究人员们终于确认——跳蚤是一类特化的蝎蛉,这将蚤目降级为长翅目的一个次目。现生完全变态类昆虫,也将从11个目减少为10个目。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能需要修订昆虫学教科书。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NIGP)副教授、布里斯托尔大学中生代昆虫研究员蔡晨阳(Chenyang Cai)说。
“我们特别保存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跳蚤化石。特别是一些来自中国的侏罗纪跳蚤,大约有一亿六千五百万年的历史,非常巨大,长度可达两厘米。它们可能以恐龙为食,但这很难判断。更有趣的是,这些古老的跳蚤和现代的蝎子有着共同的重要特征。”
据悉,在这一过程中,中外古生物团队合作选取了现生吸吻类26个代表物种,并根据此前千种昆虫转录组进化(1KITE)团队测得的转录组数据,调取了1478个直系同源单拷贝蛋白编码核基因。结果证明,蚤目位于长翅目的内部,与现生的小蝎蛉科(Boreidae)构成姊妹群的关系。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231.html
英国多塞特郡英吉利海峡的侏罗纪晚期深海沉积物中发现新的海龙Thalassodraco etchesi
英国多塞特郡英吉利海峡的侏罗纪晚期深海沉积物中发现新的海龙Thalassodraco etchesi
据cnBeta:外媒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史前海洋生物,昵称海龙(Sea Dragon)、正式命名Thalassodraco etchesi。这种小型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似乎已经进化到可以下潜到极深的地方。据了解,这具生物化石是在英国多塞特郡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侏罗纪晚期深海沉积物中发现的。
这种生物属于鱼龙(ichthyosaurs),这群生物是流线型的海洋掠食者。然而最近发现的样本存在几个不同之处,这足以使其拥有自己的属和种。这个特殊的标本于2009年被发现,据信约有6英尺长。
Steve Etches在悬崖崩塌后沿着海岸线发现了它。科学家们表示,这种动物的胸腔非常深,这可能允许更大的肺的存在以及更多的内部器官空间,更多的内部器官空间意味着可以防止它们在潜入深海时被压力压碎。
另外,这种生物拥有非常大的眼睛,使它可以在低光条件下看得很清楚。它的嘴里布满了数百颗小牙齿,这表明它可能以鱿鱼和小鱼为食。它的牙齿极为独一无二、完全光滑。这种生物在水面呼吸、没有鳞片。
这些生物的很多方面目前显然都还是个谜。人们对这种动物的生物学知之甚少,科学家们只能根据发现的化石做出假设,因为现在地球没有类似的生命存在。希望未来的进一步研究能让我们对这些古老的生物拥有更多的了解。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27.html
重庆缙云山首次发现“似木贼”化石 1.8亿年前是片巨大湖边森林
重庆缙云山首次发现“似木贼”化石 1.8亿年前是片巨大湖边森林
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淳):缙云山是重庆主城“四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市民、游客前来踏青赏绿。但你知道吗?在1.8亿年前,这座雄伟挺拔的高山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湖边森林。
近日,北碚市民伍定金在缙云山生态环道的一处石壁上,发现了一块“奇石”,后经专家鉴定为1.8亿年前的“似木贼”化石。结合今年6月在北碚自然世界公园内发现的远古湖泊沉积所留下的流水波痕遗迹,一个个关于历史变迁的细节逐渐串联在一起,勾勒出缙云山的“前世”画面——浩瀚无际的古巴蜀湖,湖边分布有绿色森林。
一朵来自1.8亿年前的“雏菊”
今年59岁的伍定金是西南大学图书馆馆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碚人,伍定金一直热衷于探索当地的自然风情。此前,他曾在缙云山首次发现远古湖泊生物介壳(双壳类)灰岩化石,还曾在北碚水土街道屋基村发现三叠纪早期海洋波痕遗迹等。
12月的一个周末,伍定金在缙云山景区山脚下城北健身梯附近踏青。当走到金刚村李子林附近的一处施工现场时,伍定金被一面 *** 的砂岩石壁所吸引,停下了脚步。
“这面石壁约3米高,奇怪的是在砂岩中间夹了一米宽左右的页岩层。”伍定金说,根据他“业余考古”的经验,这种现象很少见,说不定“有货”。
果不其然,伍定金小心翼翼将页岩一一掰开仔细查看,不一会就发现一块石头的表面上有一个直径越1厘米的圆点。伍定金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圆点周围还有几十道放射状条纹,像是一个小太阳,又像是盛开的雏菊。
这究竟是不是化石呢?回到家,伍定金将拍摄的照片发给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正高级工程师、古生物学博士张锋,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那朵“雏菊”正是生活在1.8亿年前的蕨类植物“似木贼”。
缙云山首次发现“似木贼”化石
为进一步揭开其中秘密,12月24日上午,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和伍定金、张锋博士及几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生再次一道上山观摩。
一行人从北碚城北健身梯出发,沿着正在修建的缙云山生态环道一路步行,抬头便看见来来往往的缙云山景区索道。
走了约一刻钟后,记者就看到了发现化石的石壁。正如伍定金所说,石壁中间的岩石颜色与两旁明显不同,是典型的页岩。
据了解,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在海洋大陆架中也有页岩的形成,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
到了现场,伍定金和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在页岩中翻找起来,不到半小时又发现了好几块“似木贼”化石。
“似木贼”究竟什么?张锋博士介绍,这是一种远古蕨类植物,始于石炭纪,最盛于侏罗纪。
重庆合川自流井有三种类型“似木贼”化石,标本被宜昌地质矿产研究院保存。
“化石形成条件很苛刻,发现化石更是可遇不可求,这次发现非常难得。”张锋博士表示,此前相关科考记录中,缙云山并未存在发现远古动植物化石的有关内容。这是首次在缙云山发现“似木贼”化石,填补了这一空白,是较大价值的科研发现。
远古时期的山城竟是一片泽国
在张锋博士看来,这次缙云山发现“似木贼”化石,如同打开一扇小窗,能帮助重庆人更详细地了解远古时期家乡的模样。
“今年6月发现流水波痕遗迹的时候,我们就在推断缙云山里面一定有相应的远古动植物化石,这次发现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张锋一边说,一边以“似木贼”化石为窗口,向记者还原起1.8亿年前的远古场景。
“当时咱们这里还不是今天这样的地貌景观,那时因为燕山运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四川盆地里形成了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湖,被称为古巴蜀湖,缙云山也属于古巴蜀湖涵盖的范围。”
张锋介绍,古巴蜀湖旁边生长着茂盛的森林,与今天的森林不同,区别在于植物组成,当时主要是蕨类植物占统治地位,似木贼就是其中一种植物,可能还包括如今人们熟悉的活化石水杉、桫椤和银杏等等。
除了植物,张锋还表示,当时古巴蜀湖附近也许还生活着以恐龙为主的中生代生物,包括鳄鱼、乌龟等,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理论上,这些动植物的化石都有可能在缙云山出现,当然这需要大家不断地去探索。”张锋说,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重庆主城的重要生态屏障,物种丰富、气候湿润、空气清新,也埋藏着许多古生物化石的秘密。市民们在爬山踏青的途中,不妨注意一下身边的石头和岩层,翻开它们,也许无意中就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130.html
“古鱼王国”云南曲靖海鲜多
“古鱼王国”云南曲靖海鲜多
据掌上曲靖(包建新 图/文):磅礴乌蒙山,滔滔珠江水。缘山古鱼国,亘古四亿年。古生物学家把云南曲靖称为“古鱼王国”,从1911年至今的109年里,前赴后继,走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发现了种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古鱼化石,揭开了众多的科学秘密。古生物学家开展了“拉网式”“地毯式”考察,曲靖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古鱼类化石资源,如一本大百科全书。
“古鱼王国”海鲜多
曲靖是个地质状况复杂、化石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曲靖的地质古生物的主要线路,大致分为环曲靖、陆良两个坝子“小”或“川”字形的三条主线,包括曲靖的麒麟、经开区、罗平、陆良、马龙、沾益、富源等,呈“五角形”的十余条支线。按照“小”或“川”字形,曲靖古生物化石大概分布在三条线路上。
之一条中线。沿南盘江两岸,顺沾潦公路,从陆良响水坝溯源北上,包括麒麟区越州、茨营、三宝、沿江、珠街,直达沾益桃园、玉光等地。这条以海洋古生物笙管状的“笛管珊瑚”、蜂窝状的“蜂巢珊瑚”“隔板珊瑚”“放射杯珊瑚”、圆环状的“日射脊板珊瑚”、放射状的日“四射珊瑚”、贝类化石“石燕”以及兽类等古生物化石居多。
第二条西线。沿昆曲线,从马龙区月望、纳章、红军哨、砍斧箐到麒麟区越州、潇湘、寥廓山,经开区窦家冲、湛大屯、湛小屯、西屯、翠山、晏官屯,马龙区张安屯、小屯、中屯,沾益区大坡麻拉、渣子树、盘江、菱角卡郎直到珠江源风景区一线方圆百多平方公里。这一条就是被称为“鱼的故乡”曲靖最著名的化石地。著名的鱼形动物化石有无颌类、胴甲类、棘鱼类等30余种古鱼类化石。包括以曲靖地名进行命名的,如西山村滇东鱼、廖角山滇东瓣甲鱼、曲靖东方鱼、曲靖盔甲鱼、曲靖宽甲鱼、廖角山多鳃鱼、面店村多鳃鱼、秀丽曲靖鱼、翠峰山云南棘鱼,还有以人名命名的计氏云南鱼、李柔义小头鱼、杨氏鱼、肯氏鱼等鱼化石。在马龙红军哨、砍斧箐等地,还有各种“三叶虫”化石。
第三条东线。从沾益白水、星海到富源西流水,再到富源雨旺和罗平圭山等地。罗平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以三叠纪鱼类、爬行类、无脊椎动物、海百合、虾、双壳、腹足以及许多未确定门类的节肢动物等海洋生物为主。富源的古生物化石以胡氏贵州龙化石、鳞齿鱼等三叠纪、二叠纪化石为主。
导流隧道渣土堆惊现鱼化石
在马龙区与曲靖经开区交界处,目前有多条正在施工的导流隧道,从去年开始,一些爱好者在导流隧道渣土堆的石头块里,敲出了许多完整的鱼化石,最多的一块石板上有10条之多,甚为神奇。这些鱼化石都是4.2亿年泥盆纪地层中的鱼类,多数为无颌类、胴甲类的滇东瓣甲鱼、曲靖东方鱼、曲靖盔甲鱼、曲靖宽甲鱼、廖角山多鳃鱼,少部分为没有发现过的新种类鱼化石。这些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今,导流隧道渣土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掩埋填平了。
古建筑地基惊现鱼化石
马龙区张安屯小河村是个环境优美、人文厚重的地方。在张安屯社区,有座著名的三官寺。史料记载,三官寺是明代屯田的军士们在此修建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三官寺是一座云南典型的“一颗印”建筑,标准的云南四合院。在三官寺可以看到地基以及铺地用的石头,也是4.2亿年泥盆纪地层的石块,仔细观察,还能看出一些鱼化石等海洋生物的印记。
古道河流惊现鱼化石
三官寺门口有座三官桥,此桥碑记记载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平彝县贡生秦国师捐银修建的,至今有200多年历史了。在三官桥下,小河水中的鹅卵石中,常常能看到一块块质地坚硬、密布着数亿年前泥盆纪鱼类碎片的化石块。三官桥跨越小河,一条石板路延伸至大山之中。这条路看着像一条古五尺道,有资料显示,徐霞客当年曾经走过这条古道。小道绵延数里,蜿蜒曲折。小道两边,山峦起伏,风景优美。小道的石板是天然的岩层,被当地人走出来的。小道及山坡的石板上,到处都能看到数亿年前泥盆纪鱼类碎片的化石块。这样的地貌分布在从麒麟区的潇湘、寥廓山,经开区窦家冲、湛大屯、湛小屯、西屯、翠山、晏官屯,马龙区张安屯、小屯、中屯,沾益区大坡麻拉、渣子树、盘江、菱角卡郎,直到珠江源风景区一线方圆百多平方公里,面积广大,风光旖旎,建设一个国家级古鱼地质公园,必定是首选之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409.html
草原宝藏:内蒙古二连盆地发现的二连巨盗龙
陈列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的二连巨盗龙化石复制骨骼和装架的完整骨架(左)。新华网 徐红梅摄
陈列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的二连巨盗龙化石复制骨骼和装架的完整骨架(上)。新华网 徐红梅摄
复原的二连巨盗龙动画形象。(资料图)
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二连巨盗龙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更大、长羽毛、有喙,没有牙齿的似鸟恐龙。
二连巨盗龙的很多特殊结构特征,改变了此前恐龙向鸟类演化的某些基本规律,是窃蛋龙类家族中的神奇异类,是恐龙世界中的恐龙明星。
被意外发现的二连巨盗龙
200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教授在二连浩特采访拍摄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具不知名的恐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的60%被发掘出来后,在徐星主持下,经过两年多整理、修复、研究,最终确认了恐龙的身份。
经专家研究鉴定,这具恐龙化石属于窃蛋龙类的一个新属种,因产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体型异常大,窃蛋龙又叫盗蛋龙,便命名其为二连巨盗龙。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恐龙化石,大部分都是恐龙意外死亡后形成,因衰老正常死亡的恐龙非常少。专家推测二连巨盗龙是在8000万千前,因巨大洪水冲毁部分流河堤岸而死亡的。
2007年,二连巨盗龙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科技十大发现之一;2009年,二连巨盗龙化石被评为十大重大化石发现之一。
庞大的二连巨盗龙
这具在专家指导下,工作人员根据二连巨盗龙化石复制骨骼并装架的完整骨架,可以看出二连巨盗龙具有超大身躯。它的臀高接近4米,头部伸起来有5米多,体长超过8米,体重估计超过1400公斤,大小可与暴龙相比;在显微镜下,其骨骼化石中可清晰看到生长纹,由此可推测二连巨盗龙在死亡时不到12岁,刚进入成年期。专家推测,二连巨盗龙成年后,身高也许会长到6—7米,体重也许会达到2吨。
通过生长纹不仅可以判断出恐龙的年龄,还可以判断出其生长速率。不到12岁的二连巨盗龙体重1400多公斤,由此可以计算出,它的体重每个月增加10多公斤。因此,二连巨盗龙的躯体比窃蛋龙要庞大很多。
另外,从二连巨盗龙的身体结构分析,它脑袋较小,脖子很长,属于吃植物恐龙结构。但长长的爪子,又表现出肉食恐龙的特征。目前来看,二连巨盗龙有可能是杂食性的,但到底食性如何还不是很清楚。另外,二连巨盗龙是不是群居,也还无法判断。
专家对二连巨盗龙的庞大躯体感到意外,还发现了许多在其它窃蛋龙身上没有发现的奇特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与以前得出的结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二连巨盗龙虽然躯体庞大,但它的腿部结构非常灵巧、善于奔跑。根据以往经验,专家们发现,当恐龙躯体变得庞大时,四肢会变得更加粗壮,行动会比较缓慢而笨拙。二连巨盗龙却是一个例外,它的后肢不仅没有变粗壮,而是变得更加纤细,小腿也变得更加修长。这标志着它的奔跑能力肯定强于其它恐龙,奔跑速度可能像鹿一样快。
一头庞大的恐龙能够在大地上奔跑如飞,这令人难以想象。二连巨盗龙的奔跑姿态与鸵鸟很像,但也有很显著区别。它们奔跑时的支点不同,鸵鸟以膝关节为支点,而二连巨盗龙以髋关节为支点。
鸟一样的二连巨盗龙
恐龙向鸟演化是一个躯体尺寸逐渐变小的过程。这意味着,恐龙与鸟的亲缘关系越近,躯体尺寸就越小;亲缘关系越远,躯体尺寸就越大。这是过去发现的一个基本规律,早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二连巨盗龙接近两层楼高的庞大躯体、和看起来远比骆驼还要粗壮的骨骼,的确使人难以把它与鸟类联系起来。从二连巨盗龙的骨骼形态来看,它与鸟类共有100多处相似,许多相似性只在二连巨盗龙、似鸟恐龙和鸟类中发现,而不存在于其它动物中,为二连巨盗龙与鸟类有近亲缘关系提供了证据。比如,二连巨盗龙前肢结构和鸟类翅膀很像。鸟类翅膀可以收叠,二连巨盗龙前肢结构也可以折叠。另外,通过恐龙蛋结构分析发现,窃蛋龙蛋的结构与鸟类蛋非常接近。
根据专家研究结果复原的二连巨盗龙可以看到,二连巨盗龙除了不能飞,翅膀上有爪子,还长着长长的尾巴,除了羽毛还不够丰满,已经很像一只鸟了。
有一种似鸟恐龙 最终演化成鸟
在向鸟演变的漫长过程中,二连巨盗龙越变越大,是对原有自然规律的一种颠覆。
早在1.2亿年前,二连巨盗龙的祖先类恐龙尾羽龙就已经有了似鸟特征。按已知规律,当恐龙躯体变大后,似鸟特征往往会消失。比龙尾羽龙又多进化了4000万年的二连巨盗龙,比它的祖先类尾羽龙大了300倍,似鸟特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更明显,比尾羽龙更像鸟。
二连巨盗龙的演化模式与祖先的演化模式不同,这无疑增加了恐龙向鸟演化的复杂性,也丰富了人类对恐龙向鸟演化的认识。在绘制的恐龙向鸟演化树示意图上,可以清楚看到恐龙向鸟演化的走向。二连巨盗龙处于演化树这一位置,到一定时候它可能停止演化,并没有演化成鸟。但在似鸟恐龙中,肯定有一种恐龙最终演化成为鸟。
虽然科学家对二连巨盗龙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目前仍属于推测或假设。专家发现,二连巨盗龙骨骼化石中还有一些奇特的结构特征,在其它恐龙身上都没有发现过,像谜一样无法解释。
年代:白垩纪时期
发现:2005年
地点:内蒙古二连浩特二连盆地
收藏: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7069.html
德国梅塞尔化石坑出土4800万年前蟒蛇化石 梅塞尔蟒刷新已知最古老纪录
德国梅塞尔化石坑出土4800万年前蟒蛇化石 梅塞尔蟒刷新已知最古老纪录(Credit: Senckenberg / Hessian State Museum Darmstadt)
据东网:一个跨国考古学家团队周三(16日)在科学杂志《生物学快报》发表报告,指他们研究于德国西南部一个化石坑出土的化石后,证实它是活于4,800万年前蟒蛇。团队指是次发现刷新已知最古老蟒蛇化石纪录,亦有助学界了解现代蟒蛇从何而来。
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史密斯(Krister Smith),与巴西圣保罗大学考古学家沙希亚(Hussam Zaher),研究该个整体保存良好的化石,由于它是在黑森州达姆施塔特市的梅塞尔坑(Messel Pit)出土,故命名为梅塞尔蟒(Messelopython freyi)。
梅塞尔蟒身长仅1米,比现代身长可达6米的蟒蛇细小得多,是前所未见的品种。史密斯指出,梅塞尔坑在史前时代曾是湖泊,故估计梅塞尔蟒活跃于始新世中期,那段时间是所有现代动物发展的开始,他指出,发现梅塞尔蟒可了解蟒蛇在欧洲的演变过程,亦是研究蛇类进化史的大跃进。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97.html
东北亚更新世晚期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猛犸象平原”的分布范围与本次研究中的三个遗址点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以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等食草动物的繁盛著称。然而在更新世末期之后,该动物群中近一半的物种都走向了灭绝。国际学术界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在该动物群分布的东南界——东北亚地区,相关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都停滞不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马姣、王元与复旦大学的胡耀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Hervé Bocherens等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综合利用多种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对黑龙江省阎家岗遗址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理学会洞穴(Geographical Society Cave)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古生态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两个遗址点的真猛犸象均以禾草类及苔草类(grasses/sedges)为主要食物来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动物的食物来源相较于真猛犸象更为灵活多样。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不仅提供了精确的动物种属鉴定结果,并且准确鉴定出一例阎家岗的王氏水牛样品。多个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43,447/>41,964-38,204 14C BP,比阎家岗遗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测年结果明显偏早。本研究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专业杂志《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综合来看,中纬度东北亚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高纬度地区相比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动物在气候动荡的MIS 3阶段可能经常发生南北方向的迁徙活动,从而塑造出真猛犸象、披毛犀等冰期耐寒动物与喜温的水牛共存的独特面貌。本次研究还揭示了地理学会洞穴所处的古环境与我国东北地区明显不同,也反映出猛犸象平原东南界的环境复杂性。未来对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测年及古生态研究,将重绘该动物群在我国独特的演化道路。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20.12.024
相关报道:四万多年前东北亚真猛犸象主要以禾草苔草类为食
据中新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孙自法):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的东北亚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生活环境如何?食物来源有哪些?中外科研人员最新合作研究显示,东北亚的真猛犸象均以禾草类及苔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其他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与真猛犸象明显不同,且更为灵活多样。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马姣、王元与复旦大学胡耀武、德国图宾根大学埃尔维·博士朗(Hervé Bocherens)、俄罗斯科学院根纳季·巴里什尼科夫(GennadyF.Baryshnikovc)等多国研究人员通过合作,综合利用多种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对黑龙江省阎家岗遗址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理学会洞穴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古生态研究,其成果论文近期已在线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
据论文之一作者马姣介绍,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以真猛犸象、披毛犀、草原野牛等食草动物的繁盛著称,但在更新世末期之后,该动物群中近一半的物种都走向了灭绝,国际学术界对此非常关注。不过,在该动物群分布的东南界——中纬度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相关研究近几十年来都停滞不前。
为此,中外合作团队对阎家岗遗址及地理学会洞穴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展开系统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两个遗址点的真猛犸象均以禾草类及苔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动物的食物来源相较于真猛犸象更为灵活多样;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不仅提供了精确的动物种属鉴定结果,并且准确鉴定出一例阎家岗的王氏水牛样品;多个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4.7万年至4.2万年,比阎家岗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测年结果明显偏早。
马姣认为,综合来看,中纬度东北亚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高纬度地区相比呈现出独特面貌: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动物在气候动荡的MIS3(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可能经常发生南北方向的迁徙活动,从而塑造出真猛犸象、披毛犀等冰期耐寒动物与喜温的水牛共存的独特面貌。
科研团队表示,地理学会洞穴虽然紧邻中国东北,但是动物群反映的的古环境面貌与中国东北地区明显不同,进一步揭示出猛犸象平原东南界的环境复杂性。随着后续对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测年及古生态研究,将有望重绘这一“冰河时代”动物群在中国独特的演化道路。
相关报道:披毛犀和野牛的食物来源比真猛犸象更广泛多样
据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12月2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综合利用多种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对黑龙江省阎家岗遗址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理学会洞穴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古生态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两个遗址点的真猛犸象均以禾草类及苔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动物的食物来源相较于真猛犸象更为广泛多样。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准确鉴定出一例阎家岗的王氏水牛样品。多个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将阎家岗动物群的年代卡在MIS 3阶段,为深入讨论该阶段的动物群生态和古环境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第四纪》上。
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以真猛犸象、披毛犀、草原野牛等食草动物的繁盛著称。然而在更新世末期之后,该动物群中近一半的物种都走向了灭绝。“国际学术界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在该动物群分布的东南界——东北亚地区,相关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都停滞不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马姣博士说。
研究团队发现,中纬度东北亚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高纬度地区相比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动物在气候动荡的MIS 3阶段可能经常发生南北方向的迁徙活动,从而塑造出真猛犸象、披毛犀等冰期耐寒动物与喜温的水牛共存的独特面貌。
本次研究还揭示了地理学会洞穴所处的古环境与我国东北地区明显不同,也反映出猛犸象平原东南界的环境复杂性。未来对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测年及古生态研究,将重绘该动物群在我国独特的演化道路。
相关报道:东北亚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古生态研究获进展
据中国科学报: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以真猛犸象、披毛犀、草原野牛等食草动物的繁盛著称。然而在更新世末期之后,该动物群中近一半的物种都走向了灭绝。国际学术界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在该动物群分布的东南界——东北亚地区,相关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都停滞不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马姣、王元与复旦大学的胡耀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Hervé Bocherens等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综合利用多种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对黑龙江省阎家岗遗址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理学会洞穴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古生态研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第四纪》。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两个遗址点的真猛犸象均以禾草类及苔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而披毛犀和野牛等动物的食物来源相较于真猛犸象更为灵活多样。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不仅提供了精确的动物种属鉴定结果,并且准确鉴定出一例阎家岗的王氏水牛样品。多个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43,447/>41,964-38,204 14C BP,比阎家岗遗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测年结果明显偏早。
综合来看,中纬度东北亚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与高纬度地区相比呈现出独特的面貌,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动物在气候动荡的MIS 3阶段可能经常发生南北方向的迁徙活动,从而塑造出真猛犸象、披毛犀等冰期耐寒动物与喜温的水牛共存的独特面貌。
该研究还揭示了地理学会洞穴所处的古环境与我国东北地区明显不同,也反映出猛犸象平原东南界的环境复杂性。未来对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测年及古生态研究,将重绘该动物群在我国独特的演化道路。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7107.html
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出土保存良好的冰河时代披毛犀木乃伊
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出土保存良好的冰河时代披毛犀木乃伊
据ETtoday(叶睿涵):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8月时出土一只保存良好的冰河时代「披毛犀」,许多部位都完好无损,包括牙齿、毛发、内脏甚至脂肪块,预计下个月运送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综合外电报导,全球暖化让西伯利亚地区越来越多永冻土层融化,这使得许多被冰封的动物重见天日,包括猛玛象、披毛犀、马以及山狮幼崽等。
今年8月,萨哈共和国阿贝斯基区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就偶然出土一具披毛犀尸体,或可追溯到34000年前更新世甚至更早的年代,其80%尸体处于完整状态,包括牙齿、毛发、内脏甚至脂肪块。
这头披毛犀在今年8月由当地居民萨温(Alexei Savvin)发现。萨哈共和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普罗托波波夫(Albert Protopopov)表示,这头动物生于2万至5万年前,确切年份尚待放射性碳定年法检测后才能确定,但初步估计应是一头3岁至4岁的幼兽,性别未明,当年或因在河中溺毙身亡,其体内还留有最后一餐的证据。
此次出土地点与2014年发现披毛犀幼崽萨莎(Sasha)的地方很接近。萨莎此前是该物种的唯一幼崽遗骸,历史可追溯至34000万年前。它在夏天死亡,死时大概只有7个月大,其尸体拥有全身草莓金色卷发,残缺的尖角证明该物种比现代犀牛体型大得多。
如今再度发现有助科学家以实体研究该物种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而非如以往般仅能凭藉观察壁画。
相关报道:史前动物披毛犀在俄永久冻土层被发现 尸体几乎保存完整
据cnBeta:《西伯利亚时报》周二报道,研究人员在俄罗斯北部的雅库特久冻土层中发现了一头灭绝的披毛犀。据了解,这具尸体的80%都保存完好,包括完整的内脏、牙齿和胃内容物。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学教授Jamie Woodward周二在发布的一条推文中写道:“又一个灭绝的冰河时代动物从永久冻土中被挖出。”
据悉,这种动物生活在约2万至5万年前,被发现尸体的这头披毛犀还处于幼年。它是在8月份被发现的,身上仍覆盖着又短又厚的棕色毛发。
《西伯利亚时报》援引科学院Valery Plotnikov博士的话称:“这头小犀牛三到四岁,死时跟母亲分开生活,很可能是溺水而死。这只动物的性别还不清楚。我们正在等待放射性碳分析来确定它的生存时间。”
Woodward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导致西伯利亚北极地区迎来了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夏季,越来越多的冰河时代生物被发现,但他还补充称,他们还在使用水射流喷射泥浆以获取更多的发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19.html
俄罗斯永久冻土层发现浑身覆盖褐色毛发的数万年前披毛犀木乃伊
俄罗斯永久冻土层发现浑身覆盖褐色毛发的数万年前披毛犀木乃伊
据环球网:今年8月,俄罗斯永久冻土层发现了一只浑身覆盖褐色毛发的披毛犀木乃伊,待冬季冰路形成,犀牛的尸体被送去雅库茨克做进一步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披毛犀,它的牙齿、骨骼、肠道、脂肪等都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普洛特尼科夫博士称这只年轻的披毛犀在三到四岁之间,其生存时间可能是20000至50000年前。普洛特尼科夫博士还说它有很厚的短皮毛,很可能是在夏天淹死的,它的最后一餐还保留在肚子里。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72.html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发现菊石化石群 此前曾发现直径达40厘米的“菊石”
广东河源万绿湖畔发现菊石化石群 此前曾发现直径达40厘米的“菊石”
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温志军):记者昨日从河源市博物馆获得独家消息:东源县双江镇增坑保护站建设过程中发现化石。河源市博物馆技术人员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牟林博士针对增坑地区发现的菊石化石进行实地考察。牟林和河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华乐、温豫粤、黄志青和河源恐龙化石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温志军等人在双江镇的万绿湖畔先后发现了大量的菊石化石。据悉,此前河源已发现直径达40厘米的“菊石”,其壳径目前在粤港澳地区是更大的一种。
河源远古时代与青藏高原同为侏罗纪特提斯海域
据了解,中国侏罗纪的菊石化石大都出现在 *** 地区,学者普遍认为,该地区在侏罗纪为特提斯海域,特提斯海(Tethys)是位于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古陆间长期存在的古海洋,1893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创用。牟林博士称,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个海横贯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那时特提斯海的南北两侧是被它分裂开来的原始古陆。南边的冈瓦纳大陆,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北边的欧亚大陆,包括如今的欧洲、亚洲、北美洲。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南、北两块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块。印度板块分离出来以后,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特提斯洋壳受到强烈的挤压,不断发生褶皱断裂和上升。到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出露海面。
牟林博士称,河源发现的菊石化石在侏罗纪时与青藏高原一样,处于特提斯海域的陆表海,值得今后长期探讨和研究。“可以推测,河源在远古时期的海洋带是在一直延伸着的。”牟林博士说,这次菊石化石群的大量发现,这对今后研究河源的古地理变迁、海洋带或湖泊水流缓急的形成以及地质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距离万绿湖畔水面约15米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告诉记者,这次在东源县双江镇万绿湖畔发现的菊石化石群,距离在该镇增坑村历次发掘的菊石化石点相距约6公里,距离万绿湖水面约15米。
据牟林博士介绍,这次在河源市东源县万绿湖畔发掘的菊石化石,其年代在早侏罗纪时期,具体属种还需要进一步作出研究。“华南海域这一时期都属于东特提斯海域。”牟林博士称,从资料来看,河源出土的菊石化石与之前在粤港澳地区发掘的同时期菊石化石对比,河源地区发掘的菊石化石主要区别是在尺寸上,在粤港澳其他地方发现的菊石化石,其壳径多数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而在河源发现的菊石化石更大的壳径竟然有40厘米以上,体积相对较大,牟林博士告诉记者,这说明当时河源的环境利于菊石的生存,因为菊石活动力不是很强,能长这么大体积,说明海中菊石食物如甲壳类等丰度(含量)较高,从中也能佐证在早侏罗纪时期,河源是有海侵通道的。
牟林博士称,在此次考察过程中,河源市博物馆给予了大力协助,河源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联合考察组在野外发现的原地埋藏的菊石化石和其他门类古生物化石,他将会针对这些标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后续开展河源菊石遗址的保护和科普宣传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933.html
国外媒体盘点2020年“最古老”的科学发现:包括有史以来更大的乌龟
据新浪科技:国外媒体报道,2020年是充满了创纪录科学发现的一年。有些科学发现获得了“最古老”称号,包括可能是我们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物质,和具有3.1万年历史的墓葬,内中埋葬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同卵双胞胎。
有史以来更大的乌龟
这只生活在800万年前的古老乌龟,可能是目前为止更大的乌龟。它的龟壳直径近8英尺(2.4米)。该古老乌龟为现已灭绝的地纹骇龟。地纹骇龟大约生活在中新世时期(约1200万到500万年前)的南美洲北部。这只古老的乌龟重约2500磅(1145千克)。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亚马逊大头侧颈龟可能是地纹骇龟最亲近的活着的亲戚。而这只地纹骇龟的重量是亚马逊大头侧颈龟的100倍。这只古老乌龟的大小也是目前活着的更大海龟棱皮龟的两倍。
最古老的同卵双胞胎
考古人员在奥地利克雷姆斯·瓦赫特贝格的格拉维特遗址发现了一个具有3.1万年历史的椭圆形墓葬,里面埋葬着一对同卵双胞胎婴儿。这对双胞胎可能是全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同卵双胞胎。墓葬出土于2005年;但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两个婴儿的古老DNA,确认它们是同卵双胞胎,并且极有可能是附近墓葬中发现的另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的亲戚。根据这项研究,这对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婴儿死于出生后不久,而另一个婴儿则在世大约50天。
最古老的 ***
在缅甸北部一座矿山中发现的圆形琥珀内,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 *** 。这枚小小的琥珀困住了39只微小介形虫——一种甲壳类动物。在这39只介形虫中,有31只属于一种新发现的物种,现在被称为“Myanmarcypris hui”。在一只成年雌性M。 hui介形虫体内,研究人员发现了四枚卵子和一个类似意大利细面条状的团状物。事实证明,这个团状物是一枚一亿年前的 *** 。在此之前,已知最古老的 *** 可追溯到约5000万年前,来自发现于南极洲的一个化石虫蚕茧中。
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
科学家们在半个世纪前撞上地球的巨大陨石内,发现了距今70亿年的星尘。这是地球上已知存在的最古老物质。这种古老的尘埃由比我们的太阳更古老的颗粒组成,通过垂死的恒星进入宇宙。这种尘埃最终借着于1969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来到地球。这也是研究人员之一次在地球上的岩石中发现太阳前颗粒。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默奇森陨石的颗粒。他们把颗粒碾碎后加入酸性物质,以溶解矿物和硅酸盐,从而仅留下太阳前颗粒。
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肠子
科学家在内华达州奈县发现了古老的肠道化石,距今约有5.5亿至5.39亿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消化道残余物。最新发现的肠道化石的主人是一种名为“cloudinomorph”的小型管状生物。新化石比之前的记录保持者还早3000万年。这些肠道化石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这种被称为“cloudinomorph”的神秘生物。主流的假说认为,cloudinomorph要么是类似于现代珊瑚的腔肠动物,要么是类似于现代管状蠕虫的环节动物。科学家表示,根据分析,看起来十分像肠道的软组织外观形似管子;这种形状可能更支持蠕虫假说。
相关报道:2020年十大破纪录科学发现
据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人类因新冠疫情自我隔离之际,宇宙以及其间的万事万物并不吝于向人类展示其博大、深邃、可爱与神秘,有些被敏锐的科学家捕捉到,成为破纪录的发现。
比如,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物质竟然有70亿岁高龄——要知道,地球还不到50亿年历史;一只体重不到1斤的鸟,竟然不眠不休11天从美国阿拉斯加直飞到新西兰,它是如何做到的?一道闪电竟然长达700公里……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2020年十大破纪录的科学发现。
不间断飞行最长距离的鸟:11天飞行12200公里
今年秋天,一只叫声响亮、体重不到1斤的小鸟打破了迄今不间断飞行最长时间和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
据英国《卫报》报道,来自美国奥杜邦协会的科学家发现,一只被安装了跟踪器的编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9月16日从北美洲阿拉斯加西南部出发,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飞行11天后到达新西兰,横跨了12200公里的距离,期间它未曾停下过扇动的翅膀。
此前纪录由一只雌性斑尾塍鹬于2007年创下——她在9天时间里飞行了11500公里。当时,她在媒体上大出风头,也让不少生物学家跌破了眼镜。
不吃不喝11天,斑尾塍鹬难道不怕饿吗?原来,出发前,斑尾塍鹬会先把肚子吃得饱饱的,把自己喂胖一倍,变成一个带有脑子和飞行肌肉的脂肪团,这些脂肪就是它们不间断飞行的主要燃料!
那连续几天飞行,它们如何睡觉呢?科学家猜测,它们也许可以让两个大脑半球轮流休息。只用半个脑子控制,还能不停振翅且不迷路,斑尾塍鹬实在威猛!
最长的动物:45.7米长的管水母
就许多方面而言,2020年似乎是最为漫长的一年,但今年也是科学家发现可能“迄今最长动物”的一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西澳大利亚附近深海里发现了一只45.7米长的管水母。
西澳大利亚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尼丽达·威尔逊博士说:“它看起来就像一个不可思议的不明飞行物。”
据悉,每只管水母都是一个由许多单一个体组成的群落。虽然威尔逊的一些同事将管水母比作喷彩摩丝,但威尔逊说,这种生物远比喷彩摩丝有组织。
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曝光时间达8年零1个月
一张看似平常的图片,却拍摄了8年多,汲取了太多日月精华,似乎快修炼成精了——
2012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艺术系研究生瑞吉娜·瓦尔肯博格开始了这张照片的拍摄。她对复古的针孔成像手段很感兴趣,因此用一个易拉啤酒罐、胶带和感光相纸, *** 了一个简易针孔相机,并将其放在贝福德伯里天文台,然后忘记了它的存在。
今年9月,该天文台首席技术官大卫·坎贝尔拆除相机时发现了这场超长曝光的照片。这张照片拍下了8年来太阳每天穿越天空的明亮轨迹,共2953条。
天文台发布推特消息称,这张照片曝光的时间相当于整个摄影史时长的4%,是迄今为止曝光时间最长的照片。
更大海龟:生活在800万年前、1145公斤重
海龟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两亿多年,比蛇、鳄鱼、鳄鱼和大多数其他爬行动物还要长。那么,地球上生存过的更大的海龟是什么模样呢?
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UZH)等的古生物学家在2月12日出版的《科学进步》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在委内瑞拉发现了一块海龟壳,这块有800万年历史的海龟壳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更大完整的壳,长2.4米。科学家估计,它属于一只重约1145公斤的海龟。
这种古老的海龟属于一种现在已经灭绝的物种——地纹骇龟,其在中新世时期(1200-500 万年前)生活在南美北部。这个“忍者神龟”重约1145公斤,几乎其“近亲”亚马逊大头侧颈龟的100倍,是现存更大的海龟海洋革龟的2倍大。
最古老 *** :来自1亿年前
今年9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与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携手,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了39只被称为介形虫的水生微型甲壳类动物。
这些动物化石体内保存着巨型 *** ,科研人员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动物 *** ,相关研究成果9月作为封面论文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据悉,此前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种具有5000万年历史的虫茧化石,里面藏有的 *** 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 ”,而此次新发现的动物 *** 化石可追溯到1亿年前,将最早动物 *** 记录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
最古老同卵双胞胎:距今31000年
科学家于11月6日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在奥地利克伦斯瓦赫特贝格考古遗址发现的一个有31000年历史的椭圆形墓葬中,保存着一对同卵双胞胎婴儿的遗骸,它们很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同卵双胞胎。
这座墓穴于2005年被发现。今年,科学家对远古DNA进行详细分析后证实,这对婴儿是同卵双胞胎。这两名同卵双胞胎中,其中一名在出生后不久就死亡,另一个则活了大约50天。
而且,在墓穴附近,科学家还发现了一副仅3个月大婴儿的遗骸,分析表明,这三人可能是表亲。
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有70亿年历史的“天外飞仙”
科学家们在半个世纪前撞击地球的巨大陨石中发现的星尘可以追溯到70亿年前,这使它成为地球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物质。
这些古老的尘埃,由比太阳还古老的颗粒组成,由垂死恒星散落于宇宙中。其中一些星尘搭乘1969年在澳大利亚坠落的墨奇逊陨石的“便车”,到达地球,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地球岩石中发现比太阳更古老的颗粒。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墨奇逊陨石中的颗粒,他们将陨石磨成小块并加入酸,这种 *** 可以溶解矿物质和硅酸盐,留下太阳诞生前就已经存在的颗粒。这项发现发表于1月13日的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最快声速:36公里/秒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为光波的传输速度设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其“孪生兄弟”——声波传播时是否也有速度上限。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介质中会以不同速度传播,例如,声音在较热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较冷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计算表明,声音在质量更低的原子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为此,来自英国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剑桥大学和高压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0月份的《科学进展》杂志中指出,他们在固态氢原子内发现了声波迄今更大速度上限:约36千米/秒,这是科学家们为声速设置的最新上限,了解这一值有望让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受益。
最长闪电:长约700公里
2018年万圣节,一道巨大的闪电划破了巴西上空,也在今年的科学突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界气象组织(WMO)今年6月发布一份分析报告称,这场“超级闪电”长逾700公里,从大西洋海岸一直延伸到阿根廷边缘,成为有记录以来最长的闪电。
科学家们利用新卫星技术证实,这道闪电的长度是之前记录保持者的两倍多。此前记录的保持者曾于2007年照亮了俄克拉荷马州的天空。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说,最新研究得益于闪电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最古老内脏:可追溯至5.5亿年前
科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奈伊县发现的内脏化石可追溯到5.5亿至5.39亿年前,比此前纪录保持者还要早3000万年,是迄今科学家们发现的最古老的消化道残留物。这些内脏属于一种名为cloudinomorps的管状小生物,有助科学家厘清cloudinomorph究竟是“何方神圣”?
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假说:这些生物要么是类似现代珊瑚的刺胞动物;要么是类似现代管状蠕虫的环节动物。分析显示,这个肠道软组织看起来像一根管子。科学家据此认为,基于这种形状,蠕虫假说可能更合适。研究结果发表于1月10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
这些突破,有些让我们忍俊不禁、有些让我们,有些则让我们惊掉下巴……是啊,宇宙和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又神秘,总是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72.html
化石有话要说: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研究员讲解翼龙和恐龙的区别是什么?
化石有话要说:古生物学家汪筱林研究员讲解翼龙和恐龙的区别是什么?
据高山大学:高小山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艺术家们创造的神奇“动物”或者“怪兽”,比如《阿凡达》中的飞行翼兽魅影和伊卡兰,在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呢?它们的原型是翼龙吗?翼龙和恐龙的区别是什么?真实的它们可能长什么样子?化石是怎样跟科学家们“交流”的?在哪里可以看到大量的恐龙化石呢?
以下根据汪筱林老师2020年8月29日在高山大学、GMIC及腾讯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的“科学公益直播”的课程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授课老师:汪筱林,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恐龙时代是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距今约2.51亿年到6600万年。在这个也被称之为爬行动物的时代,地球的陆地上全是各种各样的恐龙,水里是各种各样的水生爬行动物,天上是各种各样的翼龙。
最近20年,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翼龙化石以及很多新的翼龙物种。
一、翼龙是会飞的恐龙吗?
去过博物馆或者看过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的人都知道,在以恐龙为主角的科幻电影里肯定少不了翼龙的身影。
1、什么是翼龙?
根据脊椎动物进化的路径,从最原始的鱼类到两栖类再到爬行动物,在距今约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同时出现了翼龙和恐龙,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翼龙和恐龙是近亲,但它们是不同的类群;它们同时出现在地球上,又同时绝灭,在地球上成功生存了约1.6亿年。
翼龙前肢的三指是活动的,第五指退化消失,第四指加长加粗并附着翼膜变成飞行翼。它的肩带及前肢异常发达,胸骨发育龙骨突,利于附着飞行肌肉进行飞行。
翼龙的小脑叶片是所有脊椎动物中最发达的,有整合信息、保持平衡的功能,这也使得翼龙有非常强的飞行能力。
翼龙的骨骼中间是空的,与鸟类和蝙蝠非常相似。翼龙是最早飞向天空的脊椎动物,比鸟类早了大概7000万年。同时也是三类飞行脊椎动物(翼龙、鸟、蝙蝠)中唯一绝灭的类群。
2、翼龙的分布
最早的翼龙化石于三叠纪晚期出现在意大利。当时的地球陆地形成一个泛大陆,所有的陆地都连在一起。
随着板块构造运动,大陆开始裂解,侏罗纪时期形成了北方大陆(劳亚大陆)和南方大陆(冈瓦纳大陆)。这两个大陆上有很多翼龙出现。
到白垩纪时期,各大陆的形态和现在基本差不多了。全球各个大陆都有翼龙分布。
3、翼龙的分类
翼龙的种类很多,传统的分类把翼龙分成两类:“喙嘴龙类”和翼手龙类。“喙嘴龙类”加引号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后来也有人称为“非翼手龙类”。
“喙嘴龙类”主要出现在侏罗纪,相对原始一点。翼手龙类主要出现在白垩纪,相对进步一点。
“喙嘴龙类”与翼手龙类的身体特征正好相反:“喙嘴龙类”短颈、短掌骨,但是尾巴长、后肢的第五趾长;翼手龙类长颈、长掌骨,但是尾巴短、后肢的第五趾短。
“喙嘴龙类”与翼手龙类演化的中间过渡的类型一直没有找到,后来我们在中国发现的悟空翼龙类正好介于两大类之间,是翼龙演化上关键的缺失的一环。
翼龙演化的趋势是由个体小向个体大变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牙齿退化。
早期的翼龙满嘴是牙齿,又细又长又尖,到白垩纪翼龙的大部分牙齿就很少了,白垩纪晚期大型的翼龙基本上就没有牙齿了。
4、更大的与最小的翼龙
世界上更大的翼龙翅膀展开可以达到十几米。1975年在美国德州与墨西哥交界处发现了风神翼龙(也叫披羽蛇翼龙),是已知的更大的翼龙。因为它个体比较大,骨骼中空,保存下来的都不太完整。
世界上最小的翼龙是在中国辽宁发现的隐居森林翼龙。它的翼展只有25厘米,像麻雀、燕子一般大小。腿和脚趾有很多特征证明是树栖的,没有牙齿,以昆虫为食。
树栖的习性有利于保护自己,躲避大型动物的猎杀。它的第四指附着翼膜,飞行过程中如果被树枝划破可能就无法生存了。
5、飞行的起源假说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鸟类是树栖的。树栖鸟类的趾节从近端到远端越来越加长,趾尖大而弯曲,这种形态适合在树上生活,但不适合在地上奔跑。
陆生鸟类脚趾节从近端到远端越来越短,趾尖不尖也较小,适合在地上生活。
这就涉及到飞行的两个起源假说:
一是树栖起源说,爬行动物跑到树上以后,要在树与树之间捕食猎物,然后就开始跳跃、滑翔,最后翅膀逐渐发达,它就飞起来了。二是地栖起源说,爬行动物捕食猎物的时候要奔跑,要扇动前肢和翅膀,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翅膀就发展起来了。
以前的观点以地栖起源说为主。随着大量带毛恐龙、树栖恐龙的发现,主流观点变成以树栖起源说为主。
6、翼龙的食物
由于飞行的需要,翼龙有非常高的新陈代谢能力,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翼龙大部分以鱼类为食,还有吃植物的、吃昆虫的、食腐的以及滤食水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
在中国辽西发现的猎手鬼龙满嘴有牙齿而且前面的牙齿特别大,头上还有很大的脊。它的化石标本同时保存了多处由鱼类骨骼碎片组成的粪化石,直接证明这种翼龙是吃鱼的。
还有一些翼龙是吃种子的,比如董氏中国翼龙。
包括中国翼龙在内的古神翼龙科没有牙齿,但是它们吃植物。最近发现的一些化石标本的肚子里有植物的残留,是吃植物的直接证据。
植物提供的营养不够,所以这些翼龙可能是杂食性的。
7、翼龙的行走
过去一直认为翼龙要么是两足行走,要么是四足行走。
早期的长尾巴的翼龙是两足行走,因为它的飞行能力还很弱,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上,两足行走会好一点。
对于后期的短尾巴的翼龙而言,因为它的飞行能力增强,前肢是非常大而且粗壮的,仅靠两个后肢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所以经常四足行走。已经有大量的脚印和行迹证明了进步一点的翼龙都是四足行走。
此外,翼龙有时还会像蝙蝠一样倒挂在树上休息。
8、翼龙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2004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上之一枚翼龙蛋与胚胎。证实翼龙是卵生的,发现它们具有早熟型的胚胎发育模式。
胚胎发育模式一般有两种,早熟的(早成的)和晚熟的(晚成的)。
比如鸡、鸭、鹅这些相对原始一点的鸟类,其胚胎发育史是早熟的,出壳后就长有羽毛,能行走和自主觅食。燕子、喜鹊、麻雀等这些相对进步一点的鸟类,是晚熟的,出壳后还需要父母为食一段时间后,羽毛才长出来,才能自主生存。
一些水生的爬行动物经常有卵胎生的行为,如鱼龙等。
翼龙和鸟一样会飞行。飞行鸟类是单输卵管,有观点认为是为了减轻飞行时的重量。但是翼龙同样飞行,但却具有功能性的双输卵管,与恐龙和现在的鳄鱼一样。因此,对飞行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9、翼龙的头饰
翼龙有形形 *** 的头饰(冠)。头饰的功能主要有:
① 两性展示,性炫耀、性展示;② 空气动力的平衡和飞行捕食时的稳定;③ 身体热量调节。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是温血动物,如身上长毛;巴西的一些翼龙的头饰特别大,上面有血管的印痕,像暖气片一样做散热用的。
自然界中的动物,雄性永远是被选择的对象。所以雄性一般要长得强壮一点,头饰更大,羽毛更艳丽一点,就像现在的鸟类一样。
二、翼龙的发现与科幻电影中的艺术复原
1、翼龙的发现
翼龙的发现比恐龙还要早。恐龙的发现是1822年,但1784年意大利自然科学家科利尼就描述了之一具翼龙化石骨架。这具翼龙化石是在德国索伦霍芬(也是始祖鸟的发现地)发现的。
1801年,法国解剖学家、也是古生物学家居维叶认为这个化石生物是飞行爬行动物,命名为翼手龙。实际上居维叶当时并没有看到标本,只是看到了科利尼的描述和图片。
1800年,法国博物学家赫尔曼为居维叶画了两张翼龙复原图,但都没有发表。甚至赫尔曼给居维叶一些建议,翼龙很可能是中国典籍里的凤凰,但居维叶没有接受他的观点。
1817年,之一张翼龙的复原图发表,翼龙的基本形态结构都有了。
1843年发表的翼龙复原图还是“四不像”,距离翼龙化石发现已经过去近60年,由此可见,对翼龙这类奇特的飞行爬行动物的的认识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2、科幻电影中的神奇生物
科幻电影中经常有一些生物,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像《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那样真实地反映史前生物如恐龙、翼龙的形象和生态环境面貌;另外一种是艺术家创造新的“生物”(怪兽)。
艺术家创造的这些“动物”,在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呢?
200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两类飞行翼兽魅影和阿凡达,则是综合了包括翼龙、鸟类,以及一些飞行类昆虫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飞行动物的复合体。
1989年,我们的合作伙伴、巴西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科尔纳(Alexander Kellner,现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描述的来自巴西东北部的古神翼龙非常像《阿凡达》里的魅影。只是魅影有牙齿而古神翼龙没有牙齿。
2002年,我和周忠和院士(高山大学校董)发现了中国翼龙。古神翼龙与中国翼龙是一个科的化石动物。
我们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的带毛恐龙、鸟类、原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等。阿凡达伊卡兰翼龙化石就是在那里发现的。
三、悟空翼龙类
我们在辽宁的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距今约1.6亿年)发现了李氏悟空翼龙化石,它的头骨、颈椎和前肢非常进步,但后肢和尾巴却很原始,我们依据这件化石,建立了悟空翼龙科。
同样在这里发现的属于悟空翼龙类的还有玲珑塔达尔文翼龙、中国鲲鹏翼龙以及一些带毛的恐龙和早期哺乳动物化石。
悟空翼龙类的头骨、脖子与翼手龙类非常相似,几乎完全一样。它的后肢、尾巴又与“喙嘴龙类”非常相似。
从悟空翼龙的化石标本,我们之一次知道翼龙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趋势和规律,先从前半身开始,后半身演化相对滞后。
之所以命名为“悟空翼龙”,是存在一些比较有趣的考虑。
之一,孙悟空会飞,翼龙是会飞的;第二,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命名这个标本也考虑它会“七十二变”。如果只发现前肢可能会归到翼手龙类,如果只发现后肢可能会归到“喙嘴龙类”,但这个化石标本是两种组合在一起的、会变的镶嵌特征。
四、消失的翼龙伊甸园
2006年开始,我们在新疆的哈密地区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发现了一个消失的翼龙伊甸园,有大量的翼龙化石。
1、哈密翼龙动物群
在哈密戈壁经常会发洪水,洪水退去以后低洼积水的地方就形成干裂。干裂在现代环境中有,在白垩纪的地层中也大量出现,证明当时是有水的,但不太深,经常暴露地表。
我们在这里发现世界上分布面积更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翼龙富集面积约70-80平方千米,每平方米至少有1个个体。
哈密翼龙动物群有数以千万计(七八千万乃至上亿数量级)的从幼年到成年不同发育阶段的哈密翼龙个体,也是很少见的雌雄在一起的化石地点。而且有数以万计的3D“软壳蛋”和3D胚胎,同时还有各种类型的恐龙,以及大量的翼龙、恐龙和鸟类等的足迹化石。所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翼龙伊甸园。
这里的翼龙都是群居生活,多样性很低。目前为止仅发现一个属种的翼龙,但数量非常庞大。另外一个特征是翼龙的骨骼都是分散的,但每一块骨头都是完整的,只有非常特殊的死亡方式和特异埋藏才能形成这样的化石保存状态。
2、翼龙形态学、分类学、骨组织学研究
上图中的化石标本不大,不到两平方米,里面有三个翼龙头骨,一个雄性的,两个雌性的。骨骼都是散的,但都很完整。
根据头饰的不一样,参照一些现生生物的头饰判断,其功能应该是雌雄差异。同时,利用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命名了天山哈密翼龙。
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些翼龙的骨组织学研究。
如果想要知道翼龙等化石脊椎动物的年龄,包括性成熟能够繁衍后代的年龄,可以通过骨组织学来了解。把骨骼切片就可以看到它是快速生长的还是缓慢的生长的、几岁了、是否成年了、是否可以繁衍生子了。
我们在世界上之一次对翼龙的胚胎以及幼年到成年的哈密翼龙做了骨组织学研究的结果。其中得出的结论有翼龙是两岁的时候性成熟,可以繁衍后代,并且哈密翼龙有快速生长的发育史。
世界上只有三、四个地点发现翼龙蛋及胚胎化石,分别是辽宁西部的义县(热河生物群)和建昌(燕辽生物群)、新疆哈密和阿根廷。
在新疆发现了大量的、非常重要的翼龙蛋和胚胎。翼龙蛋化石首先看到它是软壳的塑性变形,但是仔细一看它又有硬壳的脆性裂纹。
翼龙蛋壳结构和鸡蛋及爬行动物的蛋是一样的,外面是钙质硬壳,里面一层软质壳膜。鸡蛋外面的钙质外壳较厚,里面软的壳膜很薄;但翼龙蛋正好相反,外面的钙质硬壳很薄,但里面的壳膜比较厚,所以总体来看塑性变形尤为明显。
翼龙蛋与现生爬行动物如蛇的“软壳蛋”非常相似,所以说爬行动物的软壳和硬壳蛋从白垩纪就分化出来了。
我们还做了一些翼龙胚胎发育的研究,发现它的牙齿还没有萌发出来,出生以后还需要父母的喂食。另外,它的前肢没有发育完整,后肢发育得非常完整,所以出生以后只会走路不会飞行,需要父母的照顾。
哈密翼龙的胚胎发育模式与之前认为的早熟的胚胎发育模式略微不同,介于早熟与晚熟之间。
3、为什么哈密地区翼龙化石如此多?
形成雅丹的地层中有很多事件沉积。事件沉积不是正常的沉积,是由很多的突发事件导致的,比如突发的环境变化。
从剖面中的沉积特征可以知道,这种沉积是突发性高密度流沉积的产物。高密度流有泥石流、风暴、浊流等。哈密地区的高密度流沉积是湖泊里的风暴导致的。
从化石埋藏学来看,化石骨架分散,但每一块骨骼都是完整的。我们认为是突发性的大型的湖泊风暴导致了哈密翼龙动物群集群死亡。
风暴将生活着的翼龙卷进去之后集群死亡,在快速搬运过程中尸体被撕裂,所以骨架是不完整的;然后每一块骨头外面包着皮肉,所以沉积下来的是皮肉保护着的骨骼;然后快速搬运、快速埋藏,才能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化石特异保存状态。
化石埋藏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生物群死亡和埋藏的信息和证据。
现在我们并不喜欢这种突发性的环境变化,包括泥石流、火山爆发、风暴(台风、海啸)等,会导致大量生命财产损失。
但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只有这种突变事件才能导致大量的化石生物集群死亡聚集在一起、埋藏在一起,然后古生物学家才能发现大量的骨骼化石等,我们要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重要的化石遗迹,因为从这些化石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过去,了解生物的起源、繁盛、灭绝和复苏,预测地球的未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72.html
加拿大育空地区永久冻土中发现57000年前狼幼崽木乃伊 命名为Zhùr
加拿大育空地区永久冻土中发现57000年前狼幼崽木乃伊 命名为Zhùr
视频:加拿大育空地区永久冻土中发现57000年前狼幼崽木乃伊 命名为Zhùr
据中国科学报(唐一尘):当水流冲毁加拿大育空地区一堵冰冻的泥墙时,一名淘金者有了惊人的发现:一只保存完好的小狼崽被锁在永冻层中57000年了。这只幼崽被当地土著居民命名为Zhùr,它非同寻常的身体状况让研究人员对其年龄、生活方式及其与现代狼的关系有了很多了解。近日,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狼木乃伊。它几乎百分之百完整——只差眼睛了。”论文之一作者、美国德雷克大学解剖学副教授Julie Meachen说,“它如此完整,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很多研究,基本上可以重建其生活状态。”
“在育空地区很难找到这类木乃伊。动物必须死在永冻区域,那里的地面一直都是冰冻的;它们必须很快被掩埋,就像其他石化过程一样。”Meachen说,“如果它们在冻土带上停留的时间太长,就会腐烂或被吃掉。”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这匹狼是如何死亡的。缓慢死亡或被捕食者猎杀的动物在原始状态下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小。Meachen说:“我们认为它在巢穴里,巢穴坍塌时它当场死亡。我们的数据显示,它并没有被饿死,是在大约7周大的时候死亡的。”
除了解Zhùr的死因,研究小组还分析了它的饮食。事实证明,它的饮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巢穴离水远近的影响。“通常说到冰河时代的狼时,你会想到它们吃野牛、麝牛或其他陆地上的大型动物。让我们吃惊的是,它吃的是水生资源,特别是鲑鱼。”
通过分析Zhùr的基因组,科学家还证实了它是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古代狼的后裔,这些狼也是现代狼的祖先。
尽管对Zhùr的分析给了研究人员许多关于古狼的答案,但关于Zhùr及其家庭仍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为何它是洞穴里唯一被发现的狼,它的妈妈和兄弟姐妹发生了什么。”Meachen说,“有可能它是一只幼崽,或者其他狼在崩塌发生时不在洞穴里。遗憾的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933.html
加拿大育空永冻层中出土5万7000年前的幼狼木乃伊
加拿大北部育空地区的永冻层中发现了一只保存良好的幼狼,揭露出古代狼群如何在北美洲与欧亚大陆扩散的新细节。PHOTOGRAPH BY GOVERNMENT OF YUKON
这只幼崽过世时才七周大,它所属的灰狼族群经由白令陆桥自西伯利亚首度迁徙到育空地区。PHOTOGRAPH BY GOVERNMENT OF YUKON
插图描绘一只灰狼和它的幼崽在将近6万年前的加拿大西北部捕鱼。ILLUSTRATION BY JULIUS CSOTONYI
保存状态绝佳的祖尔让科学家得以研究这只动物的身体特征以及DNA。PHOTOGRAPH BY GOVERNMENT OF YUKON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RILEY BLACK 编译:石颐珊):加拿大育空永冻层中出土5万7000年前的幼狼木乃伊,这只冰冻小狼正在协助科学家了解狼群如何在欧洲、亚洲与北美洲迁徙。
2016年夏天,加拿大育空地区一名金矿矿工发现了意外珍宝。尼尔.勒弗利斯(Neil Loveless)当时正在以水炮爆破一道永冻土墙以取出墙内可能有的贵金属,然后他看到有个东西从冰层里融出。那并不是珍稀矿物,而是目前出土最古老也最完整的狼木乃伊。
勒弗利斯马上将这只冰冻小狼放进冷冻库里,以待古生物学家审视。他们发现这只保存良好的动物是一只雌性亚成体,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生态系,当时加拿大西北部还是美洲乳齿象和其他更新世大型动物的家园。当地Tr’ondk Hwch’in族人为这只5万7000岁的小狼取名叫祖尔(Zhur),即他们族语中的「狼」。
西伯利亚冻原也曾经出土过保存状态特别好的更新世哺乳动物,更新世是距今260万年至1万1700年前的年代,有时又称为冰河时期,因为当时极地冰冠覆盖面积比现在大上许多。然而,育空地区未曾出土过如此完整的狼。
「由于西伯利亚永冻层保存物体的方式,〔这种木乃伊〕在那里相当常见,但是在育空、阿拉斯加和北美其他地区却很少见。」德梅因大学古生物学家茱莉.米琴(Julie Meachen)说,他是一篇12月下旬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描述祖尔的论文之一作者。历经数万年之后,祖尔大部分身体,从毛皮到舌头上的乳突都依然保存完好。
「这具遗体保存状态绝佳。」未参与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学古生物学家罗斯.巴内特(Ross Barnett)说。不过祖尔的价值不仅止于肉眼可见的部分。 「他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米琴说,从它的死亡年纪──七周大──到它吃了什么。这篇研究让我们得以窥视地球历史上一段在冰河扩张之间喘息的年代。
失落的族群
祖尔生活在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当时极地的大规模冰川暂时消退,树林取代了更寒冷的草原。这是乳齿象、骆驼、巨型河狸,以及以祖尔为证的灰狼的时代。
「保存状态如此出众的肉食动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人能从掠食者的角度来审视冰河时期的生态系统。」未参与研究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家泰勒.穆奇(Tyler Murchie)说。
灰狼虽然是现代北美荒野中的代表动物,但是它们演化的过程并非发生在美洲。这些犬科动物最早出现在欧亚大陆,然后在超过5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跨越白令陆桥。
「我们对祖尔所属时代的育空地区哺乳动物所知不多。」巴内特说。而米琴和同事们检视小狼残存的DNA之后发现这只动物属于一支已经从当地消失的狼群。
祖尔所属的族群和阿拉斯加与欧亚大陆的族群之间都有基因连结,然而现在栖息在育空地区的狼群却有着不同的基因印记。这项发现显示育空地区的灰狼曾经消失,然后再被已经抵达更南方的其他族群所取代。
「古老的DNA反覆展示生物演化的历史与古代生态远比我们可以从骨头与化石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要复杂得多。」穆奇说。若非祖尔基因,科学家将无法察觉这段地区灭绝与取代的历程。
嘎然而止的史前生命
祖尔的遗体也诉说了它的生命故事。它死亡时才七周大,刚断奶的年纪,应该才刚开始吃固体食物。它牙齿中的地球化学标记显示它以溪流中的猎物为食,可能像是至今仍在它出土地点附近河中产卵的大鳞鲑鱼(Chinook salmon)。许多当代阿拉斯加内陆狼群有相似的饮食习惯,与狩猎相比反而更常捕鱼。
可惜祖尔的生命嘎然而止。它似乎死于巢穴坍塌,而遗体因立刻被掩埋而得以保存在绝佳状态。同时期的其他哺乳动物,例如北极地松鼠和黑脚貂,也因同样的情形而得以保存下来。
祖尔生存于古老的交会点,不仅在于寒冷的冰期之间,也在现今已分开的族群之间。然而藉由研究这只小狼的基因,科学家能够更加了解它在古代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从古至今的改变。 「古代DNA栩栩如生地呈现出单从骨头几乎看不出来的晚期更新世活力。」巴内特说。
更新世动物族群流转的故事依然有待科学家从留存下来的古老标本DNA碎片之中厘清,不过祖尔的遗骸已经提供了重要线索。当骨头和基因相遇,研究人员就能推开一扇新的窗,一窥失落的冰河时期世界。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002.html
恐龙的菊花长啥样?新研究给了我们答案
201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对鹦鹉嘴龙的外观进行了重建。图片来源:3D Camouflag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 Vinther, Jakob et al.Current Biology, Volume 26, Issue 18, 2456 - 2462
据环球科学(来源:SLATE 原作:Riley Black 翻译:谢一璇 审校:魏潇):在恐龙身上很少能看到柔软而有肉感的东西。与其他大多数恐龙一样,我们主要通过骨骼来了解鹦鹉嘴龙……
恐龙化石并不罕见,但是保留着排泄和生殖出口的恐龙化石很少见。
在我专注于古生物学报道的记者生涯中,有一个始终未能得到解答的谜题——恐龙的“菊花”到底长什么样?在写《我心爱的雷龙》(My Beloved Brontosaurus)这本关于恐龙生物学的书时,其中有关繁殖的一章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去想象侏罗纪世界背后的本质——当时还没有任何标本被发现并保存下来。而恐龙模型和雕塑常常在这个重要器官的形状塑造上存在分歧,把它们统统做成了惨遭便秘困扰的样子。
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要感谢前段时间在线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作者对一种有角恐龙——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的化石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恐龙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中国东北部,是一种奇怪的小型生物。虽然它们在恐龙谱系中与三角龙属于同一分支,但体型只有拉布拉多寻回犬一样大,用双腿行走,长着像鹦鹉一样的喙,两侧脸颊各长着一个喇叭状的角,尾巴上突起一簇羽毛状的鬃毛。现在我们又知道了一件事:它们拥有一个类似于鳄鱼的排泄孔。
在恐龙身上很少能看到柔软而有肉感的东西。与其他大多数恐龙一样,我们主要通过骨骼来了解鹦鹉嘴龙。形成化石要经历埋葬以及至少部分原始组织的替换过程,因此坚挺的骨骼组织相较于皮肤和器官来说,更容易保存下来。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软组织都会在恐龙死后腐烂。但古生物学家们也会时不时发现保留着残存软组织的“恐龙木乃伊”——可能以印痕或经历了地质变化后的形式出现。只有一种情况能够得到保存完好的恐龙,那就是恐龙的躯体被灰烬迅速掩埋。其他情况下,它们一般都会被露天风干一段时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专家们发现了这几只鹦鹉嘴龙,它们的软组织都保存完好。这些化石标本非常精妙,我们甚至可以看出这些恐龙的颜色,背部为棕色而腹部颜色较浅。这些新发现的化石是信息保存较为详细的那一类,其中包括了恐龙的皮肤和鳞片,以及尾巴上装饰性的鬃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臀部和尾部之间的一块组织——它的 *** 。
在这篇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论文中,对这个“后门”的真实描述让我对恐龙产生了同情,它怎么也不会预料到自己的 *** 会在 1 亿多年后出现在一篇技术文献中。这个此前一直成迷的部位在古生物学家们的笔下是被这样描述的:位于化石尾巴下方,一个“斑驳的黑色卵圆形区域”。用肉眼直接观察,这个圆形区域看起来像是一堆叠在一起的黑色条带,位于尾巴基部与髋骨之间,明显不同于周围的皮肤。
论文告诉我们,那些条带是鹦鹉嘴龙的“下水”装置,被称为泄殖腔。这与现代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很不一样。我们都听说过“游乐场紧挨着排泄系统”这个老笑话,形容的是人类的生殖器官和排泄出口的位置。但是相较于只有泄殖腔的动物,我们实在没什么可抱怨的。泄殖腔是这类动物生殖、泌尿和排泄系统的唯一出口。如果你喜欢《被霸王龙带走》(Taken by the T-Rex)这样的书,请务必记住这一点。
对于非鸟类恐龙而言,有泄殖腔并不奇怪。虽然未来的同行评审可能会对这块化石做出不同的解释,但这块组织的位置、颜色和褶皱纹理似乎都符合专家们长期以来所期待的恐龙泄殖腔的样子。被称为恐龙活化石的鸟类,也有泄殖腔。鸟类的泄殖腔呈圆形或方形,并且通常被羽毛覆盖着,不易观察——除非你曾目睹过鸵鸟排泄(然后质问自己刚才到底看了些什么玩意儿)。鳄亚科(Crocodylinae)和短吻鳄科(Alligator)是现存生物中的恐龙近亲,它们的泄殖腔是一条水平裂口。根据当前的系统发育分类逻辑,鸟类和鳄鱼都有泄殖腔这一事实,指示着这两种动物可以追溯出共同的祖先——一种被称为初龙(archosaur)的动物,长得像鳄鱼和灵缇犬的混合体,且很可能已经灭绝。所以我们早就能推测,恐龙的 *** 应该看起来像鸟或鳄鱼的。
确凿的证据比理论推测更使人信服。得到一个可用于研究的恐龙泄殖腔化石,就像你终于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生日礼物一样。古生物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重现生物全盛时期的图景——这需要收集现代动物的已知信息,并将其与迄今为止我们从已灭绝的恐龙和恐龙近亲上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得出一系列关于恐龙可能长什么样的假设,然后跟我们碰巧找到的化石进行对比验证。这块新发现的化石表明,我们此前对恐龙有泄殖腔的看法应该是正确的,并且这个物种的泄殖腔与鳄鱼的泄殖腔格外相似。尽管藏在泄殖腔后面的“排水管”没有被保存下来,但可以想象得到,恐龙的生殖器也会在交配时从这个“后部出口”中伸出来。这个化石还让我们意识到,恐龙的生殖器可能和鳄鱼类似。雌性鳄鱼的 *** 非常大,这个粉红色的由粗逐渐变细的器官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雄性生殖器。
关于生殖器的发现将对填补一些恐龙谜团大有帮助。古生物学家仍然困惑于有着巨大尾巴的恐龙是如何交配的。它们是不是要扭曲成奇怪的姿势来对齐彼此的臀部?或者雄性有没有其他“设备”协助它们“跨越”这一“鸿沟”?类似的,了解更多来自其它“通道”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恐龙留下的各种碎片。古生物学家在一些地方发现了尿石(爬行动物产生的非液体尿液分泌物化石),以及成百上千的粪便化石。其中一种化石——被认为来自霸王龙——似乎在消化系统中移动得很快。研究这些排泄系统的化石,可能有助于解释一小块食物从嘴巴到泄殖腔的快速移动是否正常,或者判断恐龙中的暴君是否在拉肚子。我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即使只是一点点关于这些器官的信息,也能够帮助专家们更好地了解那些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生物的生理机能。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与每个认识的人分享上述论文中的之一张图——恐龙泄殖腔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信息,抑或它的厚度。恐龙的泄殖腔证明了化石的形成是多么神奇巧妙的过程,也说明还可能有更多关于恐龙身体的细节可以被探究。在那些 CGI 的效果图、玩偶、甚至关于恐龙交配的想象中,恐龙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如体温、性别差异、甚至它们发出的声音)仍然是一团迷雾。似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化石,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恐龙生活的信息。即使是耳熟能详的种类也会有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比如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头上多肉的小帽子,暴龙(Tyrannosaurus)身上受寄生虫感染的痕迹,又或者这次发现的,鹦鹉嘴龙的臀部。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恐龙研究还是恐龙本身,我们都在逐渐接近真实的那一端。
原文链接: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20/10/dinosaur-butt-fossil-discovery-cloaca.html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7350.html
猛犸象:吃大便要从娃娃抓起
猛犸象幼崽Lyuba。图片来源: ***
阿拉斯加发现的猛犸象粪便化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据北京科协:在许多动物眼里,屎,可是一个好东西。屎壳郎已经名声在外,苍蝇也天天围着厕所转悠,小兔子则直接从 *** 摄取软便,进行二次消化。
那么,古生物是否也好这一口呢?
食粪,为传统习俗
实际上,吃便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
至少在两亿多年前,粪便就已经成为某些动物的粮食和爱巢,它们终日在粪便里觅食、漫步和穿梭……这一切,并非凭空臆想,而是源于化石的作证。
来自亚利桑那州和澳大利亚的三叠纪时期粪化石,均已被科学家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食粪痕迹:粪化石表面有弯弯曲曲的凹槽,内部有直径几毫米的洞穴,微小洞穴里还填充着与粪化石不一样的沉积颗粒。这些都是两亿多年前的无脊椎动物对粪便进行一番享受后,所遗留的痕迹。
但我们很难精确识别出食粪者的身份,只能在对比现今具有食粪行为的无脊椎动物后,粗略地认为是双翅目幼虫的杰作,因为相同的痕迹可能由活动行为相似的不同动物产生。
不过,双翅目小幼虫只是漫长食粪史上的沧海一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演化,会有越来越多动物加入到食粪大军中,其中更是不乏古生物界的顶流明星——猛犸象是也。
食粪,猛犸象也在行
猛犸象最初起源于非洲,一路向北、向东扩散至欧亚大陆,并通过白令陆桥抵达北美洲,期间经历多次演化,最终成为身披长毛的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即《冰河世纪》电影里的长毛象,同时也是大众最熟悉的猛犸象种类。
如今,虽然冰天雪地里不再有它们浩浩荡荡的身影,但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冻土层之下,依旧埋藏着大量真猛犸象的尸体。随着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昔日冰河巨兽的遗骸会断断续续浮现于地面,而让它们更先蒙上吃便便之名的猛犸象,叫做“Yukagir”。
2002年,Yukagir猛犸象出土于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它比较特殊,没有躯干,只有孤零零的头部,是一只不完整的成年雄性。科学家在后续的几次发掘中,也只寻回了前腿、胃和部分肠道。
肠道的内容物显示,Yukagir猛犸象的最后一餐主要是莎草科植物、苔藓、柳枝等,以及一坨粪便。你肯定会问:“为什么肠道有粪便,就等于有吃便便的习惯呢?我肠道里也有便便呀!”
和你不同,猛犸象的肠道里还有真菌Sporormiella的子实体。
真菌Sporormiella极度嗜好粪便,普遍生长于家畜以及野生植食性动物的粪便之上,负责回收残余的营养物质,并且需要暴露在空气中至少一周才会发育成熟。这意味着,Yukagir猛犸象临死前吃了一坨并不新鲜的粪便——至少在地面上躺了一周且长满真菌的粪便。
那它吃了谁的便便呢?
由于粪便化石和其它消化道内容物中,均没有检测到胆汁酸,这与其现代亲戚大象的生理习性一致,所以Yukagir猛犸象很可能是自产自销,或者是尝它象之屎。
不过,一只猛犸象存在食粪行为并不足以代表普遍现象,毕竟谁也不能保证Yukagir猛犸象没有患上嗜粪的怪病。直至2011年,又有一项研究宣称找到了猛犸象食粪的证据,这才让大家意识到,猛犸象吃便便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回的粪便化石来自阿拉斯加的猛犸象体内,粪便中除了包含植物残渣,还带有许多真菌Sporormiella的子实体,以及缺乏胆汁酸。很显然,这和Yukagir猛犸象的情况如出一辙——自产自销或是尝它象之屎,表明猛犸象吃便便并不是一种罕见现象,更像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此外,以上两只存在食粪现象的猛犸象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均为濒死的成年个体。解剖结果显示,它们的身体状态较差,死亡时间都在冬季或早春,恰好是食物资源较为稀缺的时期,很可能长期遭遇着巨大的觅食压力。或许对于猛犸象而言,在漫长又难熬的寒冬里,上一个夏天留下的粪便是解决能量需求的重要食物之一。这也让科学家认为,猛犸象吃便便的现象仅由觅食压力所造成。
但很快,来自西伯利亚的一具猛犸象幼崽打破了这些认知。
食粪,从娃娃抓起
Lyuba是一头雌性猛犸象幼崽,高85厘米,体长115厘米。它出生于冬末或早春,年龄为一个月左右,因渡河时溺水窒息而亡,随后被埋藏于河床之下,躯干以及器官几乎完好无缺,是保存状态最完好的猛犸象之一。
它作为一个月大的猛犸象幼崽,尚且无法咀嚼植物,嘴里刚刚萌出的小牙齿也没有明显磨损,营养来源主要依靠母亲的乳汁。
但奇怪的是,Lyuba的肠道内竟然含有非常丰富的植物残骸,主要有莎草科植物、柳叶、柳枝、苔藓以及种子,并且带有剪断和扭曲的痕迹——这是在咀嚼。因此,科学家推测,刚出生不久的Lyuba肯定是吃了成年猛犸象的粪便。
推测很快得到验证,科学家从Lyuba的肠道内又发现了粪便重度爱好者,真菌Sporormiella的子实体。如上文所说,这些子实体需要排便后暴露在空气中一周才会形成。
如此一来,虽然没在Lyuba的体内发现粪便,但因为存在大量带有咀嚼痕迹的植物和真菌Sporormiella,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头猛犸象幼崽吃了已排泄至少一周的粪便。
至于Lyuba吃了谁的便便,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比较有意思:Lyuba死亡的季节是冬季或早春,天气寒冷,地面上的老粪便可能处在冰冻或半解冻的状态,刚出生不久的幼崽很难直接吞食。因此,首先是它的母亲吞食掉一坨已经长着真菌的老粪便,然后排泄出体外,再由年幼的Lyuba饱餐一顿(禁止套娃)。
除了年龄较小,Lyuba与之前两只成年猛犸象的身体状态也截然不同,它的皮肤之下储藏着大量脂肪,这直接反映出营养状况良好,且未受饥寒的影响,可谓是生龙活虎。
既然不缺营养,为何还吃便便呢?
答案或许可以从猛犸象的亲戚类群中寻找,也就是现代的大象。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科学研究,都有观察到幼象会吞食成年大象的粪便,因为幼象需要从粪便里摄取肠道细菌,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利于以后消化各种各样的植物。那么猛犸象幼崽很可能会遵循同样的行为,依靠吞食成年个体的粪便,建立肠道菌群,顺便吸收额外的营养,填填肚子。
由此可见,Lyuba是研究猛犸象行为的重要资料来源,它不仅带来了猛犸象吃便便的新证据,还支持了吃便便是猛犸象的正常生活习性,男女老少均好这一口,且不再局限于食物资源匮乏的冬季。
如果放眼古生物食粪行为的研究史,你会发现,诸如猛犸象这样的大家伙少之又少,Lyuba这样的化石标本也难得一见,绝大多数化石都和小虫子有关。但生命又是如此古老,亿万年的岁月里,肯定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食粪巨兽等待被发掘,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Northwood, Caroline. (2005). Early Triassic coprolites from Australia and their palaeobiological significance. Palaeontology. 48. 49 - 68. 10.1111/j.1475-4983.2004.00432.x.
[2] Mol, Dick; Shoshani, Jeheskel (Hezy); Tikhonov, Aleksei; GEEL, Bas van; Lazarev, Peter; Boeskorov, Gennady; Agenbroad, Larry (2006). "The Yukagir Mammoth: Brief History, 14c dates, individual age, gender, size, 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torage" . Scientific Annals, School of Geology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AUTH). 98: 299–314. Retrieved 2014-06-12.
[3] Geel, Bas & Aptroot, Andre & Baittinger, Claudia & Birks, Hilary & Bull, Ian & Cross, Hugh & Evershed, Richard & Gravendeel, Barbara & Kompanje, Erwin & Kuperus, Peter & Mol, Dick & Nierop, Klaas & Pals, Jan & Tikhonov, Alexei & Reenen, Guido & Tienderen, Peter. (2008).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 Yakutian mammoth's last meal. Quaternary Research. 69. 361-376. 10.1016/j.yqres.2008.02.004.
[4] Geel, Bas & Guthrie, R. & Altmann, Jens & Broekens, Peter & Bull, Ian & Gill, Fiona & Jansen, Boris & Nieman, Aline & Gravendeel, Barbara. (2011). Mycological evidence of coprophagy from the feces of an Alaskan Late Glacial mammoth.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0. 2289-2303. 10.1016/j.quascirev.2010.03.008.
[5] Geel, Bas & Fisher, Daniel & Rountrey, Adam & Arkel, Jan & Duivenvoorden, Joost & Nieman, Aline & Reenen, Guido & Tikhonov, Alexei & Buigues, Bernard & Gravendeel, Barbara. (2012).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dietary *** ysis of intestinal contents of a mammoth calf (Yamal Peninsula, northwest Siberi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 QUATERNARY SCI REV. 30. 3935-3946. 10.1016/j.quascirev.2011.10.009.
[6] Fisher, Daniel & Tikhonov, Alexei & Kosintsev, Pavel & Rountrey, Adam & Buigues, Bernard & Plicht, Johannes. (2012). Anatomy, death, and preservation of a woolly mammoth (Mammuthus primigenius) calf, Yamal Peninsula, Northwest Siberi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QUATERN INT. 255. 10.1016/j.quaint.2011.05.040.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068.html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