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如今不管是支付交易还是获取信息, *** 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应仍然用‘虚拟’的方式看待 *** 空间,试图回避、拒绝它的存在。”
2024年9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经营报社联合主办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亲临现场出席并参与了相关问题讨论。其间,就青少年如何健康使用互联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校长牟成梅首先对互联网的“虚拟”定位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互联网早已不是“虚拟世界”,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家庭是之一道防线
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牟成梅首先探讨了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及家长在互联网使用中的引导角色。
在谈到青少年从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的现象时,牟成梅认为,这其实是年轻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自然反应。她提到,家长和社会往往会假设传统媒体如电视才是获取新闻的正统渠道,但实际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年轻人通过抖音等平台获取新闻,是一种符合他们成长环境的方式。
“他们从一出生就接触互联网,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接受并且接纳。”牟成梅指出。同时,许多新媒体平台在提供娱乐内容的同时,逐渐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官方机构和媒体也纷纷入驻这些平台。这表明,互联网信息平台正在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讨论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的规范时,牟成梅指出,家长的学历与 *** 素养并不总是成正比。她以自己为例称,虽然并非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但通过自我学习,她能够与孩子在 *** 使用方面达成共识。
她强调,家庭是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的之一道防线。她呼吁家长们不仅要提升自己的 *** 素养,还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牟成梅提到一个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父亲负责控制孩子的娱乐时间,母亲则引导孩子如何保护隐私。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孩子能够健康、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牟成梅总结道,家庭教育在青少年 *** 使用中有三大关键要素:安全、协商和监管。首先,家长要确保孩子的 *** 安全,尤其是隐私保护。其次,家长应与孩子协商互联网使用规则,而不是采取强制措施。她特别提到,青少年对自 *** 的渴望使得强制手段往往适得其反。最后,适当的监管必不可少,但这应该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前提。
她还指出,很多家长在孩子成绩下滑或出现问题时才采取极端措施,切断 *** 连接,这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因此,家长应提前进行协商,制定合理的 *** 使用计划。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协作
除了家庭教育,牟成梅进一步强调,学校也应在青少年 *** 素养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她指出,虽然现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 *** 伦理和道德教育内容还不够系统。她建议,学校应引入更系统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 社会的道德规范。
同时,她认为,学校应通过更适合青少年的方式来传授 *** 素养。例如很多学生已经不再通过电视观看新闻,而是通过“央视频”等主流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学校应尊重并适应这种媒介使用习惯。
此外,牟成梅呼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学习。在其看来,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面对 *** 时,拥有更加立体的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谈到社会层面的责任时,牟成梅表示,社会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引导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虽然创城工作中会检查学校周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但学校本身并没有权力去干预这些场所的运营,执法部门的介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她强调,社会各界应加强协作,尤其是在 *** 治理和互联网环境建设方面,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健康的 *** 环境。牟成梅相信,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青少年能够在 *** 中健康成长。
“种一棵树,更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最后,牟成梅引用了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指出,自2006年起,社会对青少年互联网问题的关注和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牟成梅相信,今天的讨论和行动,将为未来的青少年 *** 使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