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好叫辽宁#
医院敞开大门办夜市,专家教授组团出摊,这边免费把脉看诊,那边吆喝起养生膳食……8月8日-10日,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岐黄惠沈城 健康夜市行”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火爆出圈,引发热议。这场中医药诊疗与文化、娱乐、消费等深度融合的活动,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精神内核,以接地气的夜市为方式渠道,迎合了广大群众对健康养生的渴望,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有了生动具象化的展示。中医药文化夜市的燃爆有何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因,“正规军”主动出手探索破圈路径的意义何在,如何趁势而上进一步打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任督二脉”,本报带您一探究竟。
烟火气氤氲着草药香
8月8日晚,夜色微澜,华灯初绽。写着“导龙入海,引火归元”“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等字样的一盏盏灯牌在枝头晃动,宣示着这个夜市的与众不同。空中盘旋的无人机捕捉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院区此刻的盛况:“白大褂”穿梭,吆喝声四起,烟火气氤氲着草药香,数十个亮起来的蓝棚子和如织的人流汇成“辽宁中医最燃夜市”。
本次中医药文化夜市开设名中医义诊区、中医药产品展示区、中医药传统和特色疗法体验区、针灸推拿体验区、中医知识大讲堂、传统功法互动区、中医药手工 *** 体验区、青少年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大学生中医药文创产品展示区、药膳及功能性食品文化体验区等十大主题“摊位”,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下针了,胀不胀?能接受不?”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董宝强轻轻地将一枚两寸毫针扎入于女士的后颈。拔针后,于女士活动几下颈椎,惊讶地说:“轻快了,不疼了。”这是针灸推拿体验区的神奇一幕。董宝强为她解释,“仰头的时候出现疼痛,说明是深层损伤,所以针就扎在疼痛范围的深层。主要还是呼吸模式出问题了,一会我教给您正确的腹式呼吸 *** 。”另一个义诊摊位处,女医生边往3岁瘦弱孩童的左手上抹痱子粉,边根据年轻妈妈主诉的孩子脾胃差症状,对其拇指自指尖向指根方向进行直推,“这叫补脾经,是小儿推拿的一种,回去经常给孩子推一推。”医生耐心教学,孩子妈妈认真听记。一堂堂生动直观的中医药知识公益课,以其乐融融的方式进行着。
“铺好纸,在凹槽里填上艾绒,慢慢拧转成条,拧到最后要留一点缝,涂胶水。真棒,艾条就这样做好了!”在医生的指导下,9岁的张双银小朋友成功完成了手工艾条的 *** ,她高兴地一边展示一边喊:“回去拿给外婆烤肚脐温通经络,医生叔叔告诉我,这叫神阙穴。”
不仅是小朋友玩得欢乐,大人们也各得其所。50岁的林先生摇起大簸箕,体验水丸的 *** 。“摇起来真累啊,可为什么两三个小丸子粘在一起了呢?”他发出疑问。“这里面是有技巧的,水加多了就会这样,需要不断均匀地刷水,摇晃的时候也要注意力道。”固体制剂 *** 负责人姜雨认真讲解着 *** 。林先生表示,平时吃水丸觉得方便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才晓得把药粉做成均匀规则的圆形小颗粒很难,“被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法妙方折服,更为中医药人的匠心点赞!”他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这个夏天,打败奶茶店和冷饮店的居然是中医院!”一名买到了中医药文化夜市网红产品——薏米花泡奶和文创雪糕的 *** 姐,兴奋地拍照上传朋友圈。辽宁中医药大学各部门及各家附属医院纷纷端出自家“小神药”以及合作开发的中医药“周边”产品,囊括吃穿用行,包括:中草药枕、代茶饮、浴足粉、解郁香薰、助眠花包、精油香皂、驱蚊药膏、消暑饮品和养生汤品等。尤其是各类特色药膳及功能性食品更受欢迎,茯苓馒头、碳烤药膳实蛋、菠菜汁木行馒头、火龙果汁火行馒头、南瓜汁土行馒头、原味金行馒头、墨鱼汁水行馒头、补中益气富硒面、当归叶黄素牛肉面、中药奶茶等等,色香味俱全且价格亲民,几乎是刚热出一锅就被一抢而空。
一站式解锁中医药“潮玩法”的文化夜市展现出澎湃活力——每天200位中医名家免费为群众“一对一”把脉问诊,辨证开方,并现场进行处方转换;传统院内制剂及中医药相关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看花了眼、挪不动步;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药特色疗法各显绝招,到场人群无不感叹着中医“简、便、效、廉”的神奇功效;专家们在中医知识大讲堂面对面答疑解惑,提供科学养生指导;群众将大学体育部老师和功法队学生紧紧围拢,跟练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养生功法;男女老幼化身中医药文化体验官,亲手卷制艾条、 *** 中药丸剂,欣赏既有颜值又具内涵的中医药文创产品,在猜灯谜、草木拓印等异彩纷呈的活动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找到新载体
从北陵大街33号转场到沈阳奥体中心,群众参与热情一再高涨,一组数据可以为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之“火”提供佐证:3天的活动中,接受义诊并进行中医药传统特色疗法治疗人数累计达55000余人次,参与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人数累计达10余万人次。
中医药文化夜市浸润着烟火气,更充盈着文化味;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体现的是对传统古方和现代名医的信任,更展现了对中医药瑰宝的不息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现代休闲生活交汇,以中医药诊疗技艺为底气的文化供给更加优质、更富新意。在真切而多元的文化体验中,人们更深刻地感知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毫不吝啬地给予此活动以关注和赞扬。“请全年开放,我没开玩笑!”“沈阳人的松弛感:到辽宁中医,逛夜市,拔罐儿。”“整太好了,弘扬中医文化!应该跟文旅紧密嫁接,成为沈阳文旅的最亮品牌。”无论是在夜市现场还是在各 *** 平台,这样的点评比比皆是。
为何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吕晓东表示,就是要让百姓在业余时间、在家门口,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我们主推的是名中医义诊,以强大的专家阵容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她说。沈阳市副市长郑滨也认为,此举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新鲜感的追求,又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找到了新载体,让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为市民提供丰富有趣、多元系统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服务。
中医药文化夜市在沈阳的火爆出圈为中医药文化狠狠“刷了一拨存在感”,在社会层面引燃了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浓厚氛围,是中医药诊疗资源开发转化与中医药文化活态传承、跨界传播的一次有益探索。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表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对其都有一种模糊的意向,知道通过中医把脉问诊可以看病,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中医药文化夜市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和强烈的关注度。但除了学中医的人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的中医药文化普及相当有限。实际上,它属于人类非机体意识遗传的一部分,更应该依托文化意象来传承。现代人在富裕之后更多追求的是健康,中医治未病的功用对每个期待科学养生的人来说都很重要。中医药文化夜市之所以能走红,就因为它牵动了人们无意识的一个精神状态,链接起人们心底对健康的无限向往和治未病的朴素愿望。人们希望在逛夜市的过程中,对自身以往碎片化模糊化的养生知识做一个全新整合。而且百姓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夜市有名医,由“辽宁中医”这个大品牌做“ 背书”,公信力和影响力有保障。至于夜市上的中医药周边产品引发购买潮,反映了大家的特定消费心理,即购买的是一个商品的心理价值,比如五行馒头等实质上内嵌了文化含量,承载了中医的养生概念。大小朋友都热衷参加的各种体验活动,则起到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中医药文化。“老百姓呼唤这种好看好玩、实用创新的文化夜市,所以它的火爆是必然的。”张思宁说。
辽宁大学教授回宝昆指出,该文化夜市活动是中医药圈的有识之士基于老百姓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可而进行的下沉之举,“下沉就是接地气,不同于原本在医院里坐等患者的诊疗体验,而是更体现了保健养生的意义,契合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需求。手把手教你胶囊制剂怎么做、大山楂丸怎么搓,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和相关文化,相对于诊室严肃的场景而言,去除了惊恐感和陌生感,增添了亲切感甚至幽默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甚至是带有节日性色彩的夜市方式来交流和传播,堪称是守正创新之举。而且这些中医药衍生产品,包括文创雪糕等,彰显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带给人传统美和国潮风的表达。除了艺术美,还具有实用性,比如驱蚊香囊、艾条,买了马上就能用。”他还认为,辽宁中医药大学作为“正规军”勇于探索破圈路径,创新夜间文化和消费生态,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值得点赞。对医学院校和医院文化IP的打造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普及来说,都开了一个好头,把人们的生活和医院通过文化夜市的媒介形成一个纽带,突出了防大于治、防重于治的意识,这是一个亮点。
据悉,为回应社会公众对中医药文化夜市的持续关注,辽宁中医药大学表示,将在今年“十一”前后举办以冬季进补“膏方养生”为主题的文化节活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需求,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百姓。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