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此次会议聚焦于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其中,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更大、等级更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
一、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
皇朝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8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皇朝墩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及1处水稻田,遗址周边还发现古河道、古水塘,以及连接古水塘与聚落环壕之间的水沟等遗迹。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8900平方米。2号台地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发现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百余件。环壕围绕2处台地,周长约900米;通过解剖发掘,确认了台地及环壕营建于上山文化中期,存在多次修整迹象,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逐渐废弃。水稻田位于台地东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局部区域发现垄坡和疑似木质遗物残留的朽痕,出土夹碳陶片。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判断水稻田的年代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
皇朝墩遗址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据浙江文物介绍,皇朝墩遗址地处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金衢盆地西侧,衢江北岸,是一处自上山文化中期(约9300BP)延续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约8000BP)的环壕聚落遗址,是上山文化的第22个遗址点。
经考古勘探确认,皇朝墩遗址主体由2处台地及1条环壕组成,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为上山文化时期保存最完好的环壕聚落结构;遗址环壕东侧存在一片低洼区域,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9000年前后的稻田。
皇朝墩遗址遗迹分布
环壕东侧存在约1.5万平方米的低洼区域,经检测,该区域的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土壤中,水稻植硅体含量超过5000-7000粒/g,发现水稻植硅体的区域成独立块状分布,从而确认其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存,这是继发现田螺山、茅山、施岙等古水稻田后,古水稻田考古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皇朝墩遗址早期稻田遗存及相关依据
发掘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陶器,分属上山文化时期和跨湖桥文化时期,其中,上山文化主要有红陶平底盆、陶壶、圈足盘等。
皇朝墩遗址出土部分陶器
皇朝墩遗址古水稻田是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水稻田的首次发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更有力地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上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稻田区域航拍
皇朝墩遗址格局清晰、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存完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为研究上山文化遗址的选址、聚落景观、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皇朝墩遗址航拍
皇朝墩遗址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层位上下叠压,器物之间有较强的源流关系,对研究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完善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在皇朝墩遗址古稻田考古过程中多学科合作,通过田野勘探、植硅体分析、考古试掘、测年确认、土壤微形态研究等系列工作,最终发现古水稻田,为古水稻田考古研究提供了经典案例。
稻田范围解剖
二、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三、河南省方城县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是一处二里头文化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700—1600年前后。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2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八里桥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八里桥遗址现存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勘探表明遗址北、西、南侧分布有壕沟,东部以潘河为界,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潘河东岸新发现有大面积同期文化遗存。遗址内探明有沟类遗存11条,将遗址南部划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域,呈现出“多网格”布局,目前主要对大型夯土建筑区和手工业遗存区进行了发掘。其中,大型夯土建筑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1号基址位于一处长方形夯土台基中部,座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门道处用碎石子铺垫。周围发现有祭祀坑,出土有酒礼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2号基址与1号基址东西并列,形制相似,目前仅揭露出西南角。手工业遗存区发现有墙垣和冶铜相关遗存。墙垣经多次修筑,底部有人祭现象,南墙保存较好,目前探明长度约190米;中部发现有大面积灰黑土堆积,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为寻找冶铜手工业作坊提供了线索。
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更大、等级更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该聚落初步揭示的“多网格布局”和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