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才贡加

官兵签名留念。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摄

7月31日,晴,海拔:4533米。

地点: *** 军区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大队六中队

一大早,报道组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出发,向西南行进,目的地是海拔4533米的 *** 军区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大队六中队驻地。

汽车沿着G109国道向南疾驰,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融入广袤无垠的天地。车窗外延绵不绝的山峰,如同沉睡的巨龙,蜿蜒起伏,守护着这片土地。

2900米、3500米、4000米……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空气变得越发稀薄,我们坐在车里,时不时地会深深呼吸一口气,以适应环境的微妙变化。

一路前行,记者在感慨高原景色辽阔壮丽的同时,也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文字:凄风苦雨的青藏线,处处潜伏着磨难,生物学家称这里为“生命禁区”,探险家称这里为“死亡地带”,茫茫积雪,亘古冰川,造就了这里的荒漠、酷寒、缺氧。这里是国家明确划定的“最艰苦地区”,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6摄氏度;每年8级以上大风平均达120天以上,大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

看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藏高原始终是一块令人望而生畏,却又遐想联翩的地方。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能源的短缺,如同一根掉扣的链条,阻碍着 *** 前进的脚步。 *** 要发展,能源供给是关键。上世纪60年代,工业要用油、农业要用油,部队战备、训练同样需要油,每条战线都缺油!

青藏高原,高天厚土,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能源。终于,1976年11月16日,历时4年多修建的“格(格尔木)拉( *** )”输油管线,试通油一次获得成功。寒风刺骨的青藏高原顿时鞭炮喧天,鼓乐齐鸣,百姓载歌载舞,修建输油管线的全体官兵热血沸腾。

自此,一条地下输油管线从格尔木直达 *** 。这条油管线全长约1080公里,跨越雪水河、楚玛尔河、沱沱河等108条大小河流,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等9座巍峨险峻的高山,途径雁石坪、羊八井、石峡段及多处盐碱地、沼泽地,以及560多公里冻土地带,管线中有900多公里通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蜿蜒起伏的输油管线,凝聚着无数建设大军的艰辛和智慧,他们长年战斗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高原,风餐露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一颗红心一双手,攻克道道难关、战胜重重困难。有人曾说,这是继青藏、川藏公路之后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又一奇迹。

“同志,请出示您的证件。”临近19时,湛蓝的天空逐渐变为藏青色,我们抵达该六中队,随着哨兵一声清脆响亮的口令,一脸疲惫的报道组成员顿时精神抖擞起来。

透亮的玻璃窗、洁白的床单、绿色的“豆腐块”……走进营区,来到营房,尽管自然环境艰苦,但官兵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我们常年驻守在这里,担负着被誉为能源‘生命线’格拉输油管线的保障任务,管线沿着青藏公路铺设,是世界上海拔更高、距离最长的输送成品油固定管线,承担着80%以上进藏油料输送任务。”听着六中队上尉政治指导员张彪的介绍,我们很快分组进入采访状态。

一个战士就是一棵不倒的雪松,一个泵站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采访结束时,时间已近24时,准备离开军营的报道组成员没有一丝疲倦,反而每个人的眼眶中多了一些湿润。

当最初的建设者将这条通往 *** 的能源大动脉托付给它的守护者时,奉献与坚忍连同管线一起绵延。虽然条件艰苦,但保障输油管线安全就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是最彻底最坚定的信仰。

编辑:李雪薇;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今日热搜

  • 1贝碧嘉离开上海进入江苏
  • 2金店女销售3年偷走45.8kg黄金
  • 3谁是今年出游目的地“顶流”?
  • 4靳东考上博士了
  • 5苏州更大风力13级已破纪录
  • 62024央视中秋晚会阵容
  • 7上海中心千吨阻尼器摆幅肉眼可见
  • 8官方辟谣“包头发生管道爆炸”
  • 9特朗普打高尔夫一 *** 藏在灌木丛
  • 10直击14级台风贝碧嘉破坏力
  •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