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为时下流行的消费方式,个人信贷消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伴随着这种新兴消费方式的普及,出现逾期的人群也在迅速增长,催收应运而生。为应对不正规催收公司的 *** 骚扰,甚至是恐慌威胁等催收手段,一些债务人开始在 *** 、微信群、百度贴吧等平台组成“反催收联盟”,相互传授反催收的经验。

不过,相关门道和经验被摸透后,部分公司和团体开始动起了歪心思,专门帮“老赖”延期还款、减免逾期息费,以此收取高额服务费和咨询费来牟利,“反催收”逐渐变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组织化运作分工明确 “反催收联盟”套路多

根据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反催收联盟” 既有个人“组团”运作,也有以商务咨询、法律咨询、 *** 科技信息等名义成立公司,进行公司化运作。

其中人员配置上,“反催收联盟”分工明确,往往有专门揽客的业务员,专门研究各家银行、网贷、消费金融公司及金融监管部门投诉规则的法律人士,也有擅长 *** 数据分析的管理人员,还有各类专门债务人”出场“处理问题的社会人士。

在获客上,“反催收“团体同样花样繁多,部分公司不仅有属于自己的官网,还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和自媒体号发文,以利息过高为由号召借款人 *** 还款,冠以“停掉高额违约金、利息”、“减少还款金,保护客户剩余资产,不被强拍、低拍”等噱头,利用欠款人急于解除债务困局的心理来吸引粉丝。甚至还通过违规违法手段购买部分网贷或者金融机构的逾期人员名单来实现精准获客。

而这些反催收公司的套路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恶意投诉、耍赖激化矛盾或者帮助欠款人伪造病例证明、贫困证明、法院传票等,以此来达到减免费用、宽限还款的目的。

一方牟利多方受害 “反催收”问题亟待解决

没有天上掉免费馅饼的事。撕开“反催收”的外衣,除了以此非法牟利的“反催收”团队和公司是获利方外,包括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在内的多方都是受害方,甚至包括债务人自身。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曾表示,首先“防爆通讯录”“催收秘籍”等手段往往对债务清偿并无作用,本身就是骗局,增加了债务人额外的经济负担;其次目前部分“反催收”公司通过不断与银行打官司的方式,完成客户委托,一旦败诉往往拖延债务的处理时间,还耽误了正常的处理流程,这种行为还将导致消费者须承担更多的逾期滞纳金及罚息,容易留下信用污点,甚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真正成为一名“老赖”。

而对于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而言,这种行为不但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此外对于监管机构而言,恶意投诉也挤占了监管资源,影响正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利好的是,“反催收联盟”和“ *** *** ”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日益猖獗已引起了监管的注意。去年以来,北京、海南、深圳、吉林、福建、辽宁、青海、湖南、广西、黑龙江等多地银保监局发布涉及银行卡的“ *** 投诉”风险提示或防范、打击相关行为的通告,一些发布还联合了地方金融监管局及公安机关。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 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认同。他具体表示,要注意区分消费者投诉和非消费者投诉的区别;区分消费者合理投诉与不合理、不合规投诉的区别;进一步优化投诉统计机制;应进一步做实、做细相关工作,可以由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开展联合公安、法院、地方 *** 、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上下联动的集中专项整治,批量打击违法团伙。

由此可见,对于这些违法违规行为,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不应一味妥协和忍让,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坚决反击,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 *** 消费者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对非法机构和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向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报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一深埋在时下金融业的“毒瘤”。

(责任编辑:朱赫)

今日热搜

  • 1贝碧嘉离开上海进入江苏
  • 2金店女销售3年偷走45.8kg黄金
  • 3谁是今年出游目的地“顶流”?
  • 4靳东考上博士了
  • 5苏州更大风力13级已破纪录
  • 62024央视中秋晚会阵容
  • 7上海中心千吨阻尼器摆幅肉眼可见
  • 8官方辟谣“包头发生管道爆炸”
  • 9特朗普打高尔夫一 *** 藏在灌木丛
  • 10直击14级台风贝碧嘉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