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伟 通讯员 萧萧 蔡伟钳 陈俊任
汕尾地处莲花山南麓、珠江三角洲东岸,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也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从传统走向创新,从低质走向高效,更从陆地走向了海洋。海洋牧场,作为汕尾现代农业的一张新名片,以其创新的发展模式、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高科技生产方式,为海洋渔业养殖注入了“智慧基因”,以新质生产力点燃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推动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靠海吃海,汕尾要发展,离不开一个“海”字。作为海洋大市、渔业大市,汕尾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条件得天独厚:全市海洋面积2.39万平方公里;455.2公里海岸线,居全省第二;港湾众多,有红海湾、碣石湾两大海湾;881个岛屿星罗棋布,拥有汕尾港、甲子港等10座渔港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的汕尾渔场,广东省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汕尾市就拥有3个。这里海水年平均温度25℃,水质优良,适宜多种水产品物种生长,盛产逾200多种优质海产品。
汕尾深远海养殖实现零的突破
根据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精神,汕尾制定了《汕尾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强汕尾市海洋牧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建设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若干财政支持政策》等扶持政策,并拟于近期出台《汕尾市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供应要素方面,汕尾由市属国企统一收储用海,开展海域使用权论证、海洋环评等前期工作并取得海域使用权,再通过海域使用权或经营权的流转,帮助企业实现拎包入驻,拿海即开工。
目前汕尾初步规划20片海洋牧场选址,面积共计768.75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启动区8片,面积35.39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6片,面积59.04平方公里;远期发展预留区6片,面积674.32平方公里。且在规划选址中,风渔融合发展区多达554平方公里,占比超七成。
从资源驱动转向科技驱动
5.5MW、18MW、20MW!“大国重器”向海而生,海上机组容量不断突破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力量。2023年12月12日,在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全球单机容量更大的20MW海上风机在汕尾正式装配下线,标志着汕尾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创新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近年来,汕尾立足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核心产业进展基础,依托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海工装备产业链,推进汕尾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目前,该产业园已 *** 了中广核新能源、明阳智能等一批链主企业和中天科技、天能重工业、中天海缆、天顺风能等头部企业,初步建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运行维护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园,是目前广东省产业链条最全、关联度更大、辐射带动力最强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也已入驻园区,聚焦海上风电先进设计建筑技术、运维技术、消纳综合利用操纵技术研究,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汕尾加速崛起的不仅有海上风电产业,还有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是引进华润建设汕尾江牡岛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打造国内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初步投资约3亿元,计划建设重力式深水网箱、贝类增养殖区、大型生态围栏区及人工鱼礁区,构建鱼贝藻互相补助、相互促进的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渔业碳汇和渔业生产融合发展。项目现已完成6个加强型重力式网箱及3组方型网箱的投放并进行军曹鱼、红鳍东方鲀、石斑鱼、牡蛎试养殖。二是引进中广核建设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打造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投资约2亿元,建设固定式桩基网箱平台(抗风浪等级达17级),养殖水体约6万立方米,首创在南海开阔海域建设桩基式海洋牧场网箱设施,首创建设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的风渔融合平台。平台推进养殖设施装备、信息技术管理现代化,可实现全域资源环境的可测、应急响应和产品的全程追溯,集成网箱养殖、光伏和风力发电;未来将建设新能源制氢、水下储能等试验装备,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融合发展新样板。项目现正进行网箱平台上部组块建造,计划2024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引进海大集团建设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项目,打造汕尾海洋牧场“种业科技硅谷”。项目总投资1.12亿元,规划用地110亩,布局海洋种业工程研发中心和工厂化育苗基地。其中,海洋种业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开展特色海洋生物的种质资源库建设、良种选育、种苗规模化繁育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技术研发。工厂化育苗基地主推石斑鱼的育苗、标粗和半养成,辅以开发捷胜当地海胆、海马、马面鱼等优良品种的育种育苗。项目于2024年1月12日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10月正式投产运营。“资源换产业”为汕尾深耕海洋牧场、唱响海洋牧歌,高质量打造“海上粮仓”提供有力支撑。
谋求人与海洋资源和谐共生
5月的海面,波光粼粼,微风不燥。一边海风发电一边深海养鱼,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正加紧建设中。该项目实现了“三个首创”——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首创在南海开阔海域建设桩基式海洋牧场网箱设施,首创建设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的风渔融合平台。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在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中心区域建设水产养殖网箱。养殖网箱装备距岸约11公里,距甲子渔港约16公里,距周边海底电缆约1公里,水深25.7米。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主体养殖水体约6万立方米,配备噪音及电磁监测、水质监控、网衣清洗、上料投喂、活鱼驳运、绿电供能六大智能化系统,并围绕网箱建设人工生态渔礁、人工培育珊瑚苗圃等增益类生态设施。同时,规划在智慧网箱的上建平台开展海上制加氢、海风运维等领域的科研验证项目,实现“渔业+”与“能源+”的融合发展。
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风渔融合项目网箱为固定式设计,为了减少渔业养殖对局部海域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网箱外侧富余空间,该项目运营过程中将引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
该技术利用养殖水域的物质和能量、生物间的生态互利性及养殖水域对养殖生物的容纳量,合理搭配不同营养级生物。比如鱼类、虾蟹类、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等比例,使某类养殖水生生物能利用另一类养殖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新型离岸人工培育珊瑚苗圃由红海湾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设计,包括珊瑚苗圃分布区域、水深、材料、面积、种植密度等。通过培养早期阶段珊瑚幼年体,在其稳定后转移至深水苗圃,珊瑚繁育脱离传统场地限制,具有更高的成活率。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布设简单、出苗率高的优点,好养护、易回收,可以脱离传统人工培育的场地限制,并解决生态修复中种苗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基因多样性的需求。
人工生态渔礁由红海湾实验室联合中科院南海所设计制造。通过对人工渔礁独特有效的设计和布设,增益牧场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及种群数量,让其覆盖区域内的鱼类种群能实现自我稳定的生物群落。大型海藻由红海湾实验室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设计种植。针对养殖网箱固定海域水文情况,参考季节及天气变化因素,选择适合的藻类进行种植,对种植藻类的种植地点、密度、搭配等进行设计。底播增殖由红海湾实验室联合水科院南海所联合设计。针对养殖平台固定海域水深,选择适合的底播物种,确定其品类及数量,合理规划底播区域,增益牧场区域内生境环境,改善周围海床的物种丰富度及种群数量,让其覆盖区域能实现自我稳定的生物群落。底播增殖对深水网箱养殖平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底播增殖生物可以消耗残饵及粪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其自身价值可实现额外收入;另一方面,底播增殖生物可以增加深水网箱内外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对改善网箱内外的生态环境、促进养殖物种的生长等具有积极作用。
汕尾“伏羲一号”效果图
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900吨,年产值约5400万元,解决200人就业。五年后,将完成风渔融合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建设,包括育苗基地、海水养殖、装备制造、饲料加工、成鱼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园区,同时带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综合年产值达100亿元,解决1万人就业。十年后,该项目将完成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化发展,各产业板块发展日趋成熟,形成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基地。同时,带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综合年产值达300亿元,解决5万人就业。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汕尾,是一片向海而生的广阔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海陆丰儿女,都怀着勇敢坚韧的精神,认识海洋、亲近海洋、拥抱海洋。碧海蓝天洗征尘,乘风破浪走大洋,汕尾作为广东省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弄潮儿,必将在海洋强省建设中迸发出 *** 澎湃的无穷力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