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30名5岁儿童的唾液样本以调查其一天的唾液分泌量。(化学奖)
用嘴叼一支钢笔能令人微笑,而这会令人更加开心——然后发现并非如此。(心理学奖)
测量挠痒痒的 *** 。(反诺贝尔和平奖)
他们在驾驶车辆时测量大声叫喊和骂人的频率、动机和效果。(和平奖)
收集披萨或能预防疾病和死亡的证据。(医学奖)
一只猫是否存在固态和液态两种状态。(物理学奖)
从销售和市场营销的角度,对石头的性格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奖)
为什么老人的耳朵比较大。(解剖学奖)
写了三卷自传体巨著,介绍了自己在搜集死苍蝇、或者快死掉的苍蝇时体会的乐趣。(文学奖
…… ……
以上看到的获奖项目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我们甚至都不想承认这是科学研究。当一本正经的科学研究配上无厘头的研究项目和内容,最后碰撞的结果就是荣登一年一度“搞笑诺贝尔奖”的殿堂。
不过这些研究中也有挺实用的项目,比如:发明婴儿换尿布机,比如:发明防御劫机的陷阱,当劫机者被陷阱捕获之后,会被直接打包,然后带着降落伞和定位装置被扔下飞机。我甚至在想这些脑洞大开的发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该是是什么样子?婴儿的父母是否可以从夜晚换尿布的痛苦中被解救出来?遇到劫机是否不用慌张,一键陷阱按钮,歹徒就被打包“回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但是这些发明确实给了人无限的遐想。
就像创办搞笑诺贝尔奖的那些哈佛教授所言:“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所以评奖也是极其严谨的一个过程。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是由《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编辑们、科学家们(其中还包括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者们和来自多个国家的各个领域的精英们组成的管理委员会选出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罗伊·格劳伯。在颁奖礼期间,他们还有个没事儿就爱往会场讲台上扔纸飞机的传统,一直以来,台上的纸飞机都由专人扫走。而这个专人就是罗伊。但是从不缺席的他却在2005年缺席了这场颁奖典礼,因为他去瑞典领取真正的诺贝尔奖。那究竟是什么让他从一个“扫地大爷”变成诺贝尔奖得主呢?
其实罗伊·格劳伯本就是光量子领域的创始人,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可是当他一次次的憧憬自己能够过得诺奖的时候,现实却给他一次次地打击。年年的评选无果也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更严重的是工作也没有过去那么积极。他甚至问自己的助手:“你说我是不是老了?”
也就在罗伊大爷感到绝望的时候,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邀请到他出席参加。刚到会场的他着实被现场所震惊。完全没有诺奖典礼的庄严正式,取而代之的是乱哄哄的会场和奇装异服。就连致敬瑞典王室的仪式也被改为致敬瑞典传统小肉丸。在场的所有科学家们都散发着“神经质”的气息,玩乐起来非常疯狂。
看到如此诙谐幽默的颁奖典礼罗伊大爷也入乡随俗,开始毫无顾忌地大喊大叫,与身边人畅所欲言。看到台上那些荒诞甚至极度搞笑的研究罗伊大爷甚至捧腹大笑,心里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花大把时间去研究这些荒诞的课题。
颁奖典礼结束后, 罗伊大爷的一位朋友开玩笑地叫他去清扫颁奖台。他先是愣了一下,接着释怀一笑, 默默地拿起了角落的扫把,开始清理起会场来。也就在清理会场的过程中罗伊大爷顿悟了:一个研究是否获诺奖已经不再重要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前,就算是荒诞的研究也同样有人认可。比如这个搞笑诺贝尔奖。
就这样大爷彻底爱上了这份工作,甚至还给自己特意穿上保洁大爷的服装,每年都迫不及待地站在台上清理台上的纸飞机。别人一边颁奖罗伊大爷一边清理,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官方还给大爷一个很符合“气质”的称呼——“扫帚管理员”。
当2005年诺贝尔奖的大门向罗伊大爷敞开时,大爷还身处在睡梦中。当 *** 铃响起时大爷还以为自己在做梦,或是自己某个外国朋友捉弄自诺己。可是当罗伊·格劳伯真正站在诺奖的颁奖现场时距离罗伊·格劳伯发表“相干性量子理论”已有长达42年之久。
终于在2005年罗伊·格劳伯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荣誉虽然迟到但是没有没到。但是此时诺奖在罗伊心中的分量究竟还有多重,想必也只有那时的罗伊心里自己清楚。
在漫长的陪跑过程中罗伊大爷从充满期待到逐渐绝望再到恢复平常心,这一路的艰辛最终终于得到回报的时候,80岁的罗伊·格劳伯站在领奖台上却没有表现得过于激动,甚至还没有在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那样轻松愉悦。
在2005年罗伊大爷缺席的那场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主办方没有忘记罗伊大爷十几年对会场卫生事业的贡献,于是用一张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PPT来表示对罗伊大爷的祝福和感谢。
就在人们以为罗伊大爷以后不再参加搞笑诺贝尔奖的时候。2006年罗伊大爷依旧标志的拿着扫帚开始了他乐此不疲地清扫事业。不过获得诺奖之后的大爷也有一些改变——客串颁奖嘉宾。
后来有人企图抢走罗伊大爷的“扫帚”,不过这种“抢饭碗”的事情大爷当然不能答应。对在场的所有人说:“要知道我在清扫颁奖会场的时候,其实也在清扫自己的心灵。”
一个在搞笑诺贝儿奖颁奖典礼上扫了20年的纸飞机的人,期间还得了正牌诺贝尔奖,说出来确实有点魔幻,但是它确实真实地存在着,也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获奖,而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前保留自己对待世界的那份纯洁的童真。
科学研究不应该被名誉蒙蔽双眼,也不要被金钱所污染,只有你抱着好奇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时,那些世界运行的规律才会清晰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研究,那些看似荒诞的理论其实真真实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