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10日,主题为"大变局和双循环"的2021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在论坛上,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林采宜发表谈到:"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更好的爱国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林采宜的观点引起网友的一片骂声。旗帜时评作者吴钩也评论,中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6亿人几乎相当于全国一半。他们的收入保证日常都不错了,而且生活压力也很大,他们敢花光了吗?
林采宜提出的观点有一个大背景——双循环概念的提出,内循环更是成为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但当下国际形势加剧,出口受影响不说,过分依赖出口还容易在国际上被"卡脖子"。
而投资这一架马车,在过去多年间的确拉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产能过剩、房价飙涨、经济粗放式发展等。特别是房价,原来几千一平米的房子10几年间翻了一二十倍,甚至更高,就连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纷纷破万。
如此的话,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消费率仅为39%,而全球各国平均消费水平在58%左右,我国是典型的"高增长、低消费"国家,未来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林采宜观点的出发点是倡导居民消费,这点并没有错,但是把钱花光,以及将消费与爱国挂钩则让人不敢苟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但同时也背负着更大的压力,这让他们不敢消费,更不敢把钱花光。
首先就是房子问题。过去几年间,房价像坐了过山车一样飙升。买一套房子,需要多年的积蓄,可能还要掏空"四个口袋",背负上几十年的房贷。攒钱买房、赚钱还房贷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房子透支了未来多年的收入,人们如何还敢消费?
其次,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养大一个孩子需要200多万,就连青岛、西安这些城市也要100多万,如果再加上为孩子买房子,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掏空口袋地肆意消费对很多家庭来说根本不可行。
还有就是养老的问题。政策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子女要负责四个老人的养老,负担沉重;依靠社会养老体系,养老金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又有诸多问题。因此,很多人克制消费,提前为自己准备一份钱,以保障以后的养老体面。
可以看出,这位专家说的话有多么不靠谱。而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能只是一味地提倡,更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相关的体系,保障合理的房价,创造适宜消费的环境,如此这般人们的消费意愿才能提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