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记者从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悉,日前,由该实验室依托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和厦门大学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福建聚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自研的“蓝圆鲹人工育苗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测产评估。专家组对蓝圆鲹苗种繁育数量及规格表示了高度认可,并对实验室实现的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成果给予了肯定。

据介绍,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喜结群逐浪而食,俗称巴浪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具洄游、趋弱光的习性,是我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也是深远海的适养品种。然而,长期以来,蓝圆鲹的苗种主要依赖野生捕捞,导致苗种供应不稳定且受季节影响较大。同时,作为灯光围网捕捞的主要目标之一,蓝圆鲹的捕捞量近年来明显下降,野生资源量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种苗资源的紧张。而养殖的蓝圆鲹生长周期短,仅需8至10个月就可达到上市规格,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游走的氨基酸”,且市场价格比野生个体翻了两番。

因此,开展蓝圆鲹的苗种培育,推动其人工养殖的发展,不仅可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种苗的质量和数量,也可为福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自2022年4月开始,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从连江县奇达村海域陆续采捕并保活了一批蓝圆鲹成鱼,通过驯养试验等成功开发蓝圆鲹陆基养殖和亲本强化培育技术,构建了蓝圆鲹人工繁育群体并顺利完成子一代苗种培育、养殖。

2024年4月23日,该实验室从培育的1983尾蓝圆鲹子一代中挑选620尾作为亲鱼,经过近2个月的营养强化和催熟培育,成功获得493尾成熟亲鱼。随后,在6月20日对亲鱼的人工催产试验中,取得显著成果,共获得初孵仔鱼160万尾,经63天室内培育,最终成功培育出蓝圆鲹子二代苗种3.5万尾,苗种平均叉长5.78厘米,平均体重2.69克,且生长状况良好。

该实验室未来将继续专注于攻克和完善蓝圆鲹繁育和养殖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蓝圆鲹人工规模化养殖及产业链发展。

【来源:福建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今日热搜

  • 1台风贝碧嘉逼近 上海现紫红色天空
  • 24-2!孙颖莎击败王艺迪夺冠
  • 3中秋假期“出行宝典”请查收
  • 4非法滞留的菲海警船是这样撤走的
  • 5百万粉丝网红“小小努力生活”被抓
  • 6港星徐少强去世 曾出演武状元苏乞儿
  • 7吴艳妮13秒41晋级
  • 8天津某地污水直排海河?假
  • 9#电影出走的决心#
  • 10中国球迷严正 *** WTT世界乒联致歉
  •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