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尊嘉金融,登陆尊嘉官网可及时获得港美股深度研究报告
【IPO档案】
股票名称:诺诚健华-B
股票代码:09969.HK
上市日期:2020-03-23
招股价:8.18港元~8.95港元
每手股数:1000股
招股总数:拟发行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股份数目2503.4万股,国际发售股份数目2.25亿股,另有约15%的超额配股权
募资总额:20.48亿港元~22.40亿港元
招股日期:2020年03月11日~03月16日
中签公布日:2020-03-20
联席保荐人:摩根士丹利、高盛
募资用途:以招股价中位数8.56元计,公司预计集资净额为19.99亿元,当中约50%将用作核心药物奥布替尼在中国及美国进行临床试验、商业化等工作提供资金;约25%将用作为两个临床阶段候选产品ICP-192和ICP-105临床试验、商业化提供资金;约15%为公司管线中的6种IND(临床研究用新药或临床研究用新药申请)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研发提供资金;及约10%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一、公司介绍
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简称“诺诚健华-B”),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集团致力于发现、研发及商业化潜在同类更佳及/或首创的用于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在知名行业专家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打造了具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生物医药平台。集团的愿景是成为为全世界患者开发及提供创新疗法的全球生物医药领导者。
凭借管理团队的全球视野及本土专业经验,打造了均衡的药品管线。候选药物均以经验证及创新的通路为靶点。发现及研发工作致力于经验证靶点及有潜力成为安全性更高及疗效更佳的候选药物。亦致力于发掘新靶点及开发在全球具有突破潜力的疗法。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团队发现并研发了九种候选药物,包括一种复发难治CLL/SLL的及MCL适应症的新药申请已提交予NMPA并获受理的候选药物、两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及六种处于IND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策略为快速推进临床计划,及寻求批准以使候选产品于中国商业化。同时,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临床试验,包括为潜在适应症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以更大化资产的商业价值。
集团战略上专注于研究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法,即两个具有重大市场商机及协同效益的治疗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18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到1,281亿美元,而自身免疫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则达到1,137亿美元。产品涵盖了主要癌症适应症的三种高度差异化及/或新型临床阶段肿瘤候选药物,包括奥布替尼(酪氨酸激酶( *** K)抑制剂)、ICP-192(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泛FGFR)抑制剂)及ICP-10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抑制剂)。正研究将此等候选药物用于单一疗法,以及探索用于与标准疗法或其他疗法相结合的潜力。亦正在开发用于治疗由B细胞或T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多种候选药物,包括奥布替尼及ICP-330(酪氨酸激酶2(TYK2)抑制剂)。
集团已组建一支知名管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组成,共同负责药物发现及其研发中的每一步。管理团队为InnoCare带来从不同跨国医药公司累积的丰富研发经验。核心团队自于润诺起已合作多达八年之久,彼此间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是未来成功的关键要素。
集团已创建一个平台,涵盖药物发现及开发功能的广泛方面,包括药物靶点识别及验证、临床前评估、临床试验设计及执行,以及销售及营销。在成药性、临床试验、制造及商业化方面的真知洞见推动着早期的发现及研究,以培养具有临床价值及商业潜力的靶点。能自主完成大部分药物研发流程的实力会提高效率。
目前正在广州建造一个占地50,000平方米的生产设施用于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年产能为十亿粒药片,预期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完工并准备接受检验。该设施的设计遵守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规定。为支持近期的产品推出,已组建销售及营销领导团队,且正在扩大商业化团队,预期截至2020年底将拥有80至90名销售代表,覆盖约300家全国领先的医院。倘奥布替尼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计划将商业化团队扩大至约150名销售代表并覆盖800多家顶级医院,以支持奥布替尼的市场扩展。营销计划目前集中于复发难治CLL/SLL及复发难治MCL,并将因应临床试验的进展扩展至其他适应症。营销活动包括向医生介绍候选药物、让主要意见领袖认识候选药物的竞争优势、参与行业及学术研讨会,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候选药物
团队发现并开发了现有在研产品,即九种高度差异化及/或新型候选药物,包括一种复发难治CLL/SLL的新药申请及MCL的新药申请提交予NMPA并获受理的候选药物、两种处于I/II期试验的候选药物及六种处于IND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候选药物面对全球获批准药物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的竞争:奥布替尼面对来自之一代 *** K抑制剂的竞争,如强生/Abbvie的ibrutinib,以及面对来自第二代 *** K抑制剂的竞争,如AstraZeneca的阿卡布韦尼布及BeiGene的zanubrutinib,相比起之一代 *** K抑制剂,第二代已显示出疗效及较低脱靶活性。
ICP-192面对来自全球首个获批的泛FGFR抑制剂erdafitinib的竞争,以及面对来自其他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的竞争,如Janssen的JNJ-42756493。目前全球并无已上市的FGFR4抑制剂,ICP-105面对来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如Blueprint Medicines/基石药业的BLU-554/CS3008的竞争。
1.临床阶段候选药物
奥布替尼(ICP-022):目前正在中国及美国的广泛临床计划中接受评估的一种潜在同类更佳、高选择性及不可逆 *** K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从开展的注册性试验中以评估奥布替尼针对两种适应症(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及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疗效。复发难治CLL/SLL的新药申请已于2019年11月提交予NMPA并获受理,复发难治MCL的新药申请已于2020年03月向NMPA提交并获受理。
为评估健康志愿者体内奥布替尼的安全性、耐受性、PK/PD特性而在澳洲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奥布替尼I期剂量递增研究已经完成。亦于在中国进行的三项II期研究中,评估奥布替尼用于治疗复发难治边缘区淋巴瘤(MZL)、复发难治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及复发难治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疗效,并已于中国启动一项以奥布替尼与MIL62(下一代CD20抗体)联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I期研究。
目前正在与有关当局进行沟通,以在中国一项III期临床研究中落实奥布替尼用于治疗CLL/SLL患者的一线疗法的研究方案。亦计划在中国启动II期研究,以对具有双重突变的复发难治非GCB瀰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亚群的患者探索奥布替尼作为单药疗法的可能。
另外,已于美国另行启动了针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I期篮子试验。
亦计划评估奥布替尼对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疗法。现时正在向有关当局申领批准以在中国就将奥布替尼结合标准疗法治疗SLE的Ib/IIa期试验开始招募患者。
ICP-192:正在开发的一种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的潜在同类更佳、有效及具选择性的泛FGFR抑制剂。ICP-192是目前在中国处于研发阶段的首创的临床阶段泛FGFR抑制剂之一。目前正在进行ICP-192的I/IIa期研究以确定其于实体瘤患者的MTD及/或OBD及PK/PD。8毫克(每天一次)的ICP-192的血浆浓度已超过异种移植模型中的临床前疗效研究的ICP-192的治疗性浓度。高磷酸盐血症(一种抑制FGFR的PD指标)在以8亳克(每天一次)剂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可被持续观察到。
当确定MTD及/或OBD后,将为相关癌症患者就选定疗法扩展临床工作,以进一步评估ICP-192的安全性及疗效以确定注册途径。将对具有FGFR2融合的胆管癌患者及具有FGFR2/3基因突变的尿道上皮癌患者初步集中进行延伸研究。计划进一步收集数据以评估ICP-192是否可作为治疗FGFR突变患者的联合治疗剂(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潜在治疗方案。亦计划为潜在适应症在美国进行扩展试验。预计将于2020年第二季度之前启动II期试验。
ICP-105:一种潜在同类首创、有效及高选择性的FGFR4抑制剂。正在研发主要用于治疗伴有FGFR4通路过度激活的晚期肝细胞癌(HCC)的ICP-105。目前,ICP-105正在中国的I期剂量递增试验中进行临床评估以确定其MTD及/或OBD。计划启动IIa期研究以评估ICP-105对伴有FGFR4通路过度激活的HCC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亦计划探索将ICP-105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结合用于治疗伴有FGFR4通路过度激活的晚期HCC。预计将于2020年之一或二季度完成I期试验。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就奥布替尼拥有八项已授予专利及五项全国阶段专利申请,就ICP-105拥有13项全国阶段专利申请及就ICP-192拥有12项全国阶段专利申请。
2.IND准备阶段候选药物
除三种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外,在研产品亦包括六种处于IND准备阶段的自主开发候选药物,包括ICP-723及ICP-330:
ICP-723:一种第二代泛TRK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不同肿瘤类型的NTRK融合阳性癌症患者以及由于抗性TRK基因突变而对之一代TRK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患者。计划于2020年之一季度向NMPA提交ICP723的IND申请。取得IND批准后,将在中国就带有NTRK变异基因的多种癌症类型启动临床试验。
ICP-330:TYK2小分子抑制剂,一种介导免疫信号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计划研发ICP-330用于治疗各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炎性肠病(IBD)及SLE。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向NMPA提交ICP-330的IND申请。
3.核心候选产品开发流程
(1)临床前研究
自2015年下半年起直至于2017年12月在中国获得奥布替尼的IND批准,拥有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及癌症生物学相关经验的自主研发团队与著名的CRO共同就奥布替尼进行以下临床前研究及监管工作:动物模型中的疗效评估、剂量选择、毒性试验、PK及PD评估、CMC开发、IND材料准备、现场检查、登记样本提交及准备及参加IND前会议。
(2)临床研究
于2017年12月从NMPA取得IND批准后,具备丰富临床开发经验的临床开发团队与著名的CRO及CMO一同为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奥布替尼临床试验开展以下工作:临床开发策略、市场价值评估、试验方案及方案设计(包括厘定研究目标及终点)、试验准备、选址、患者招募、医疗/安全监督、现场监督、数据收集/验证和统计分析。
三、营运情况
1.研发
研发是推动治疗策略并维持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竞争力的关键。集团致力于利用横跨药物发现和开发的世界一流自主研发能力来提升在研产品。团队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发现并开发了现有在研产品,即九种高度差异化及/或新型候选药物,包括一种复发难治CLL/SLL的新药申请及针对MCL的新药申请提交予NMPA并获受理的候选药物、两种处于I/II期试验的候选药物及六种处于IND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药物发现团队由约100名僱员组成,临床开发团队由约60名僱员组成。药物发现和临床开发团队紧密合作,使研发项目的交付更加顺畅,并且在包括化学、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结构生物学、转化和临床研究在内的多个领域拥有跨学科专业知识。已建立了全方位的内部药物发现能力,包括分子设计和优化、生化和细胞药物活性分析、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动物活体实验的药效分析、PK/PD特性和毒性的体内评估。平台的临床开发单元管理临床实验的绝大部分阶段,包括临床实验设计、实施、所用候选药物样本生产及实验数据收集及分析。通过与世界级专家施一公博士和张泽民博士的合作,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补充。
集团已在北京和南京战略性地设立了研发中心,以向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及本地人才库。北京研发中心占地约8,300平方米,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的化学、生物学及CMC实验室,还配备了800平方米的AAALAC标准动物房,使集团能够开发药效评估所需的体内动物模型并进行PK及早期安全性评估。南京研发中心拥有占地3,350平方米的实验室空间,拥有用于多晶型物筛选的更先进固态研究实验室及支持结晶过程开发和药物物理稳定性的研究。
截至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19年09月30日止九个月,研发开支分别约为人民币6290万元、1.50亿元及1.48亿元。
2.出让及合作协议
(1)上海润诺的知识产权出让
于2015年05月05日,InnoCare北京诺诚的前身与上海润诺订立了知识产权 *** 协议,内容有关上海润诺(作为 *** 方)向集团(作为受让人)不可撤销地出售、出让及 *** 涉及下列各项的全球性知识产权:芳香族酰胺类衍生物、其制备 *** 及和在医药上的应用; *** K的替代烟酰胺抑制剂及其制备和在治疗癌症、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用途;芳香族酰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 *** 及和在医药上的应用;及激酶抑制化合物(统称「润诺出让产品」)。奥布替尼(ICP-022)为目前唯一有资格作为润诺出让产品的候选产品。当前的部分核心团队成员(包括崔霁松博士、陈向阳博士、刘瑞勤博士、赵仁滨博士及Bright Wang先生)在润诺工作时为发现润诺出让产品的团队的一部分。
首席执行官崔博士从2011年08月至2015年08月担任BioDuro LLC .行政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首席技术官陈博士从2011年01月至2015年09月担任上海润诺的药物化学执行总监。生物学及商务管理主管刘博士从2011年04月至2015年11月担任上海润诺的药研生物学高级总监。
生物学及临床开发策略执行总监赵博士从2013年03月至2015年08月担任润诺的药研生物学总监。人力资源及运营执行总监Wang先生从2012年04月至2015年08月担任润诺的人力资源高级总监。崔博士为奥布替尼(ICP-022)发现过程的团队领导,负责监督整个开发过程,陈博士在发现及研究奥布替尼(ICP-022)的化学成分中发挥关键作用。彼等当前概无于上海润诺持有任何权益。首席技术官陈向阳博士及化学助理主任高英祥博士被列为发明人,与其他三名人士持有在中国就润诺出让产品提交PCT申请的共同发明权。
其他三名发明人与集团无关,且由于专利所有权已全部 *** 予公司,在任何情况下,发明权都不会影响公司对奥布替尼(ICP-022)的知识产权的权利。与奥布替尼(ICP-022)相关的绝大部分临床前及IND启用研究及临床开发活动均由内部人员进行。集团将限定部分的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活动外包予若干服务供应商(如CRO服务供应商上海润诺)。在奥布替尼于2015年 *** 予集团之前,上海润诺层参与了该药的发现及早期临床前研究。
润诺协议为InnoCare北京诺诚提供了包括基于润诺出让产品的发明、创造及设计的所有已授予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知识和优先索偿在内的全球性知识产权,使集团能够研发与润诺出让产品相关的新药。作为代价,上海润诺有权收取预付款及里程碑付款,而集团已于2018年悉数支付予上海润诺。
此外,根据润诺协议的条款,倘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许可润诺协议下的任何知识产权,则有义务与上海润诺分享单位数比例的任何相关许可费。亦有义务与上海润诺分享任何润诺出让产品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的单位数比例的年度除税后销售额。
(2)独家战略合作协议书
自主研发能力由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博士(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及癌症基因组学专家张泽民博士(科学顾问)提供支持。集团已分别与施一公博士及张泽民博士订立独家战略合作协议书以支持靶点识别及验证。
根据各有关协议,施一公博士及张泽民博士对研发活动提供若干协助和指导,合作费用视乎具体项目而单独确定。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将分配予负责开发该知识产权的一方,而共同或利用提供的关键资源所开发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将通过双方协定或依法确定。两份协议订有专有条文限制施一公博士及张泽民博士与任何第三方订立类似合作。
两份独家战略合作协议书均为框架协议,载列据以进一步磋商及签订具体项目协议的一般合作原则。该等框架协议并无明确确定通过合作共同开发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具体措施或因素。所有权的确定将考虑相关因素,视个案具体情况确定。未必能总是获得合作协议项下产生的知识产权。
3.商业化
集团已制订了分阶段的商业化策略,以与奥布替尼的投放时间表相对应。于投放时,计划僱用更多的销售和营销人员,并将商业化团队进一步扩大至约80至90名销售代表,覆盖约300家全国领先的医院。倘奥布替尼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计划将商业化团队扩大至约150名销售代表并覆盖800多家顶级医院,以支持奥布替尼的市场扩展。内部商业化团队由销售及营销领导团队张义先生及司志超博士领导,彼等均在中国药品市场的药品投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4.供应商
集团利用有限数量且信誉卓著的CRO来支持在中国进行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选择CRO时会考虑其学术资质、行业声誉及对相关监管机构的合规情况。
将若干用于临床供应的原料药生产外包予有限数量的行业领先的CMO,并基于其资质、相关专业知识、产能和提供的条款来甄选CMO。
四、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行业规模
中国的小分子靶向肿瘤药市场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2014年至2018年,美国批准了35种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及19种单克隆抗体(「单抗」)肿瘤药物,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的数量自2016年起呈上升趋势,这也体现了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仍然是治疗癌症的中流砥柱。相较之下,中国于2014年至2018年仅有19种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及5种单抗肿瘤药物获批。
美国与中国已上市的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及单抗药物数量的差异表明,这些市场在中国的增长空间很大。全球领先肿瘤药物如pembrolizumab、ibrutinib、palbociclib及osimeritinib最近在中国获批,表示中国正处于采用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和免疫肿瘤学药物的初期。中国的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于2018年达到18亿美元,并预期于2023年将达到42亿美元,及于2030年进一步达到103亿美元。
五、财务数据分析
目前,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益。自成立以来的各年度内,概未盈利并产生经营亏损,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及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营亏损分别为人民币约3.42亿元及5.54亿元,且截至2018年及2019年09月30日止九个月,经营亏损分别为约4.62亿元及6.53亿元。绝大部分的经营亏损主要系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研发费用、管理费用所致。
于往绩记录期各年或各期间,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亏损,于截至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分别为人民币约2.73亿元及3.88亿元,而于截至2018年及2019年09月30日止九个月分别为约3.63亿元及5.0亿元。该等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对于往绩记录期的财务状况已造成不利影响,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于上市时转换为股份,其后预期不会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任何进一步亏损或收益。
预期在至少未来几年经营开支会增加,因为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前研究、继续进行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就候选药物寻求监管批准及制造候选药物、推出管线产品以及增聘必要人员以经营业务。于上市后,预期会产生与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务相关的成本。预期,由于候选药物的开发状况、监管批准时间表以及在获得批准后将候选药物商业化,于各期间的财务表现将出现波动。
(诺诚健华-B招股书-综合损益表)
截至2017年、2018年12月31日止两个年度,以及截至2018年、2019年09月30日止九个月,集团分别取得收益约人民币10.2万元、161.7万元、89.5万元、83.9万元,相应的同比增速约148.5%、-6.3%,营收才开始起步且金额非常小。
毛利润分别约为人民币10.2万元、161.7万元、89.5万元、83.9万元,与营收完全一致,相应的毛利率均为100%。
各期亏损分别约为人民币3.42亿元、5.54亿元、4.62亿元、6.53亿元,相应的同比增速约62.1%、41.5%,有减缓趋势。
(诺诚健华-B招股书-资产负债表)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9个月,流动(负债)/资产净值分别约为人民币-5183.5万元、19.91亿元、24.40亿元,有转好趋向;权益总额分别约为人民币-3.92亿元、-8.38亿元、-14.77亿元,不断走低。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流动负债净额人民币约5183.5万元,主要是因来自一名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持有人的贷款所致。截至2018年12月31日及2019年09月30日,分别录得流动资产净值约19.91亿元及24.41亿元。于2020年01月31日,拥有流动资产净值约23.18亿元。
资产亏绌由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约3.92亿元增至截至2019年09月30日的约14.77亿元,主要是由于发行C系列及D系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以及发行广州凯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可转换贷款。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将于上市时自动转换为股份,继而变为净资产状况,预期于此时将其列账为权益,而预期不会于综合损益表确认任何进一步损益。计划借助将核心候选产品商业化及采纳有效控制成本与开支的措施来改善财务状况。
往绩记录期内,集团依赖股权及债务融资作为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经营活动录得负现金流,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绝大部分是由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造成。随着业务的发展及扩张,拟通过推出及商业化产品以及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及经营效能,从经营活动中产生更多的现金流。经计及各种可动用的财务资源(包括截至2019年0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人民币约19.43亿元)、可动用融资及来自上市的估计所得款项净额,后期候选药物(尤其是奥布替尼(ICP-022))预期商业化时间表,以及现金消耗率(即现金及银行结余除以经调整平均每月经营及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拥有充足的营运资金以应付至少未来12个月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业务发展及销售开支以及行政开支)的至少125%。
(诺诚健华-B招股书-现金流量表)
各期内,未计营运资金变动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约为人民币-5264.2万元、-7331.8万元、-4376.5万元、-1.04亿元,同比持续减少;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约为4935.6万元、1767.7万元、5072.3万元、6274.8万元,仅2018年度有所下降;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约为人民币3687.4万元、12.45亿元、3.35亿元、19.43亿元,同比大增。
(诺诚健华-B-主要财务比率)
2017年、2018年、2019年前9个月,流动比率分别约为0.5倍、28.5倍、64.3倍,说明短期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得到增强。
流动比率上升主要是由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所致。于2018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所增加主要归功于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人民币约21.01亿元。截至2019年09月30日止九个月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所增加主要归功于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约3.61亿元。
六、投资价值分析
1.行业前景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生活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国内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肿瘤诊断及治疗药物的需求非常旺盛,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间我国抗肿瘤药物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由289亿元增长到110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8.3%。随着生物抗体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上市,抗肿瘤药市场已从预热期转入升温期,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以上。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在过去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并有望持续增势,其增长主要受人口老龄化和癌症发病率增长、对癌症认知的提高以及癌症治疗模式由化疗转向分子靶向疗法及肿瘤免疫治疗所推动,行业潜力巨大,赛道很宽,发展前景较好。
癌症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其中靶向药物特异性高、毒副作用较小,能根据特定靶点产生作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流。两年来,国内抗肿瘤治疗市场加速了临床上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
据BIO等机构统计,全球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中,能实现注册上市的比例仅约10%;完成一期临床试验的药物,能实现注册上市的比例约15%。在欧美市场,成功满足病人临床需求的创新药,回报颇丰。数据统计显示,部分新药在上市五年后即可实现高达60亿元至100亿元的年销售额。
但回到中国市场,创新药的回报情况也并不乐观。新药在中国上市后五年的平均销售额仅为0.5亿~1.5亿人民币,新药研发经济回报甚至为负。支付与流通环节薄弱导致新药上市后销售额增长缓慢,新药创新的回报机制不足。
2.发展历史及团队背景
诺诚健华成立于2013年,由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和崔霁松博士联合创立,专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类疾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研制。2015年11月份,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
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崔霁松博士,是普渡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也是前PPD旗下保诺科技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官、前美国默克集团心脏病学研发总监,崔本人在药物研发及开发领域拥有20年的经验。
非执行董事施一公博士是目前生物科研领域著名的学者,高中曾就读于河南驻马店高中,和高瓴资本的张磊是师兄弟关系。1989年本科于清华大学,1995年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最后创办了新中国历史上之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西湖大学,并于2018年04月担任首任校长。因此,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有着很多标签: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虽然诺诚健华是一家年轻的生物医药公司,但其研发团队的实力不俗,吸引了国内外大批高端专业人才,研发经验丰富。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如辉瑞、百时美施贵宝、默克、强生、拜耳等国际顶尖药企的管理层,以及来自清华、北大的生命科学带头人等。公司研发团队拥有超过150名成员,已在中国及全球获得了八项专利授权,并提交了90项专利申请。
内部研发能力由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博士(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及癌症基因组学专家张泽民博士(科学顾问)提供支持。公司已分别与施一公博士及张泽民博士订立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张泽民为癌症基因组学专家,目前为北大-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并担任诺诚健华科学顾问。
施一公的妻子赵仁滨博士则担任执行董事,与崔霁松一起负责公司日常的策略规划与运营管理。2015年公司创立时,赵仁滨担任生物学及临床开发策略执行总监,先前为润诺药研生物学总监以及强生公司(研发)的首席科学家,拥有超过15年新药研发经验。
3.市场竞争力
(1)研发实力强劲
诺诚健华是唯一一家自行发现并开发临床阶段FGFR4抑制剂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希望通过持续发力的研发来应对前景愈加广阔的中国肿瘤药物市场。目前公司共计研发9种候选药物,包括一种处于注册性试验的候选药物,两种处于临床I/II期试验的候选药物以及六种处于IND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其中,核心产品奥布替尼(ICP-022)具备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后期阶段 *** K抑制剂更佳效果,已有适应症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泛FGFR抑制剂和FGFR-4抑制剂处于临床I期试验,可能成为同类更优或者同类之一药物。
作为一家小型的生物医药企业,能在4年不到的时间,发现并研发出九种候选药品,其发展创新势头可谓迅猛,研发实力不容小觑。从研发的进展上来看,公司目前的研发都处于全球之一梯队。核心产品奥布替尼,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评审中心(CDE)纳入拟优先审评程序,有即将获批的研发产品。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要想取得药物研发和商业化进展,必须要投入高额研发费用。在候选药高产出的背后,是高研发投入结果的体现。受雇佣研发人员增加及其他行政开支增加影响,公司研发费用高企,行政总开支也出现了递增态势。不过,尽管已经研发了九种候选药,创新药投资热一度成为2018年港交所新政以及科创板问世以来的热点,不可忽视的是,临床药物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且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前期研究和试验的结果未必能预示未来的试验结果。
(2)行业竞争激烈
诺诚健华已制定了与奥布替尼投放时间表相对应的分阶段商业化策略,公司计划将商业化团队进一步扩大至80至90名销售代表,覆盖约300家全国领先的医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18-2023年全球肿瘤市场CAGR为11.1%,2023年市场规模达2167亿美元,全球约有22家药企开展 *** K抑制剂临床研究。这意味着,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全球竞争。
当下的小分子靶向肿瘤药市场竞争正不断加剧。据国家药监局数据,目前已批准了30个小分子靶向药物。随着国内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未来会有更多重疾类高价药品列入医保范围,在医院肿瘤用药领域中,靶向治疗药物的份额将更大。因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药企参与进来,加剧市场竞争。随着大型医药集团及生物医药公司开始加码新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领域,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行业竞争来看,市场仍为寡头垄断局面,这些公司凭借多年的运作经验及技术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其中包括强生、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公司。在国内小分子靶向肿瘤药主要竞争企业包括恒瑞医药、丽珠集团、贝达药业等。奥布替尼(ICP-022)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1)强生(中国唯一获批的 *** K抑制剂)、阿斯利康(已在美国FDA获批)、百济神州(已在美国FDA获批,中国正在进行新药申请NDA)。
同在btk抑制剂赛道,中国创新药企百济神州的赞布替尼有较大可能成为该领域的best in class,奥布替尼要做出成绩,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关卡重重就看如何演绎。作为年轻的生物医药公司,诺诚健华既没有雄厚医药集团做靠山,又没有强大的销售 *** ,能否在百舸争流的新药物开发领域脱颖而出,还需进一步观察。公司尚没有药物进入临床三期,已提交的两款新药申请已获受理。到新药上市还有一段时间,中间还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且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4.盈利能力
从财务状况上来看,成立不足五年的诺诚健华,其业绩表现与国内大多数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无异。和众多新药研发公司一样,因大部分候选药均处于临床或申请阶段,尚无产品获准进行商业销售,以及受药品商业化进度较慢等因素影响,基本没有经营性利润收入,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益。因此,自成立以来的各年度内,一直处于持续净亏损的未盈利状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是负数。
在收入微乎其微的情况下,随着研发费用、行政及生产基地投建等开支与日俱增,业绩亏损也有增无减。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医药产品并未步入商业化的阶段,平日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此前融资、 *** 补贴及其他贷款,且依赖股权及债务融资作为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即便公司未来前景十分广阔,短期内也还没有“造血”能力,亏损难以避免,目前必须靠融资“输血”维持经营,还处于极其烧钱的研发阶段。从公司研发进程来看,未来亏损情况或将持续,盈利时间还需等待。
公司的其它收入及收益包括 *** 补助收入、银行利息收入、理财产品投资所得投资收入以及外汇收益净额,其中 *** 补助占比较大,不过比例在逐年递减。由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前研究、继续进行在研药物的临床开发,公司预期在至少未来几年经营开支还会增加,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产生亏损。随着持续对研发项目投入资金,预期未来将继续录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同时,收益受到下游公司需求量影响较大。
公司整体研发投入高企,2018年的研发成本达到了1.5亿人民币,2019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为9483万,报告期内累计投入3.61亿元,然在已上市同类公司中算比较小。好在奥布替尼如果于2020年上市投放市场,未来将新增较大的收入来源。公司目前正在广州建造一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用于商业化大规模生产,预计年产能为十亿粒药片,将于明年年第四季度完工并正式投产。并且公司还在加速商业化进程,预期明年年底公将拥有一个80~90人的销售团队。随着今后管线落地和商业化逐步开展,业绩成长性与投资价值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5.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
自公司成立以来,已与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订立多项融资协议。广泛及多元化的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包括专注于生物科技及/或医疗行业的资深投资者。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于上市时受限于禁售安排。根据现行安排,于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及现有股东目前持有的股份受限于禁售安排,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0%,而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80%(假设超额配股权并无获行使,且概无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激励计划发行任何额外股份)。
2016年01月-2019年06月,公司上市前经历了ABCD共4轮7次投资,即A、B、B1、B2、B3、C、D1及D2系列,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及股权激励计划,合计将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6.19%。前期投资者涉及超过8个单位,包括Vivo Capital、Nan Fung集团、Hankang Capital、Loyal Valley Capital、3H Fund、新加坡 *** 财富基金新加坡 *** 投资公司(GIC)旗下的Highbury Investment、Epiphron Cayman等。其中,GIC是专注于医药领域的明星投资基金。
金额上,分别为A轮及B1-3轮系列融资合计为3480万美元、C轮系列融资为5500万美元及D1轮系列融资为1.805亿美元,累计融资金额约为2.703亿美元。当时发售价较中间价折让94.54%至19.86%不等,早期的折让都挺高,均设六个月禁售期。2019年06月投前估值8.8亿美金。
2016年01月开始A轮和B1轮系列融资,合计融资380万美元。2017年12月奥布替尼获得CDE的IND批准开始临床试验。2018年01月,完成5500万美元融资,由维梧资本(Vivo Capital)领投,原股东上海建信资本等跟投。2018年12月,完成1.805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投资方分别为正心谷创新资本(LVC)、建信资本、维梧资本。2019年01月份获得1.6亿美元的投资,由正心谷创资本领投,三正健康、益普资本、维梧资本、上海建信资本等跟投。
6.基石投资者
公司引入12名基石投资者,包括Vivo Funds、Golden Valley Global Limited(正心谷旗下美元基金)、Hankang Biotech Fund、妙城集团、Matthews Asia Funds(索罗斯旗下基金)、Rock Springs Capital MasterFund、Tiger Pacific Master Fund、Octagon Investments Master Fund、中国结构调整基金、Orient Sun Rise Global、Athos Asia Event Driven Master Fund、WT Investment,
合共认购约1.64亿美元(约12.8亿港元)股份,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1.41%~12.49%。按中间价计算,约占发售股份59.66%,设六个月禁售期。按发行价下限计算的话,占本次发售股份的62.43%,若按上限计算则为57.06%。
其中4名为上市前投资者,今次再加码投资,包括Vivo Funds、Golden Valley Global Limited、Hankang Biotech Fund I, L.P.、妙城集团。其他基投包括知名对冲基金老虎基金(Tiger Pacific Master Fund)、Octagon Investments Master Fund、中国结构调整基金、东方金融等,认购合共1.25亿股。基石多是一大亮点,表明公司深受机构和财团看好,其中比重更大的是中国结构调整基金占比12.73%。从基石投资者参与情绪上来看,12家基石包含了全球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医药产业基金。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占全球发售股份的一半,这在市场上也不多见。
7.股权架构
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公司主要股东包括崔霁松博士,执行董事之一兼Sunland的唯一股东;赵仁滨博士(执行董事之一兼Sunny View的唯一股东)及其通过Wellesley Hill Holdings Limited拥有视作权益的紧密联系人;TMF (Cayman) Ltd .(Lakeview Trust及Summit Trust的受托人并管理Golden AutumnGroup Limited及Strau *** erg Group Limited);GIC Private Limited及透过Highbury Investment拥有视作权益的实体;Vivo Capital VIII, LLC及通过Vivo Capital被视作拥有权益的实体;
林利军先生及透过LVC实体拥有视作权益的实体;及 HebertPang Kee Chan先生,透过King Bridge、赢起及新桥持有权益,分别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9.12%、12.43%、10.91%、9.54%、6.80%、9.66%及12.89%(假设超额配股权并无获行使,且概无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激励计划发行任何额外股份)。
全球发售完成后,预计创始人、主席崔霁松博士及其直系家族成员持股11.38%,执行董事赵仁滨博士(施一公教授的配偶)及直系家族成员持股12.43%,Hebert Pang Kee Chan先生持股12.89%,LVC实体持股9.66%,Hankang Funds持股3.8%,Highbury Investment持股4.54%,Vivo Capital持股6.8%,其他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持股4.848%,其他董事、高级管理层及雇员持股13.67%,公众持股20%。
诺诚健华可谓含着“金汤勺”出生,在科研界和投资界都受到大佬们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创始人实力强大之外,公司还受到了知名基金业私募大佬的青睐,林利军为其三股东,曾创立汇添富基金并担任总经理10年之久,随后创立了正心谷创新资本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工商资料数据显示,今年01月份,林利军战略投资诺成健华1.6亿美元资金。以上市前诺诚健华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8.8亿美元来计算,林利军持股比例约18.2%,成功上市后,此部分股权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8.发行估值
上市后,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按1,251,617,235的总股本及8.18港元~8.95港元的招股价,可得上市总市值为102.38亿港元~112.02亿港元,在目前香港主板市场的2132只个股中处于上游水平,体量较大,为港股同业平均水平。由于目前公司尚处于亏损状态,因而不适于采用市盈率(PE)估值法。
截至2020年03月19日港股收盘,在港交所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一百亿至两百亿市值区间的有:康宁杰瑞制药-B(124.70亿),启明医疗-B(167.90亿)、复宏汉霖-B(174.50亿)、康希诺生物-B(183.90亿),公司拥有即将获批的研发产品,估值有望进一步向上突破。
9.保荐人过往业绩表现
标的公司由全球投行两大巨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联合保荐,稳价操作人是高盛。另外,承销商为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招商证券、招银国际、浦银国际6家,都是些业内名气大的熟面孔,尤其大摩和高盛是保荐+承销,赚两份佣金。这种豪华的搭配在今年估计不容易找。
摩根士丹利大名鼎鼎,过去两年共操盘了21个项目,收入录得13涨3平5跌,成绩较好。2019年的5只票为4涨1跌。所保荐过的未盈利生物科技股达到7只,除3只基本收平外,其余都是上涨,其中康希诺生物-B(06185.HK)和康宁杰瑞制药-B(09966.HK)暗盘、首日都是大涨,表现可圈可点。该保荐人的项目大跌几乎没有,只有两个微跌1个点,其余涨幅都较出色,且出了不少大妖股。并且,暗盘表现不佳的新股在首挂都会得到漂亮的护盘,可以说摩根士丹利亚洲是个很稳当的保荐人,作为之一保荐人的历史项目,破发率全市场更低,表现只能用强悍来形容,安全边际相当高,堪称黄金保荐人。
过去两年,高盛亚洲共保荐了18家企业在港上市,首日8正5平5负,以小肉小面为主,表现中规中矩,没什么大跌风险。虽然业绩没有大摩优秀,但总体上也是涨多跌少。其保荐的华兴资本控股(01911.HK)和申万宏源香港(00218.HK)首日跌幅都超过10%,但更多和公司质地有一定关系,并非高盛本身护盘能力弱。在高盛的过去12个稳价历史记录中,有8个稳价期结束时没破发,另外4个没护住,没有恶劣的故意吃差价行为。
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亚洲和高盛亚洲联袂出演的标的,包括了小米集团-W(01810.HK)、美团点评-W(03690.HK)、百济神州-B(06160.HK)、药明康德(02359.HK)、百威亚太(01876.HK)、 *** 环球生活(01691.HK)、康宁杰瑞制药-B(09966.HK)等6支在内,这些都是高知名度的企业。以前的项目,都是大摩自己身兼稳价人,这次则换做了高盛。
回顾前两只上市的带B未盈利生物医药股启明医疗-B(02500.HK)和康宁杰瑞制药(09966.HK),也正好是大摩和高盛保荐,暗盘分别涨19.39%和25.10%,首日分别涨30.45%和32.35%,表现喜人。可以说,保荐人阵容很牛叉,IPO行情基本是比较稳的,上涨确定性高。有这两大牌护航,就像上了保险栓。
10.风险提示
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包括:市场竞争风险;处于亏损中,收入尚不稳定;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结果不确定。
总结
1.创新药企赴港上市成潮流
2018年04月24日,香港交易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甚至尚未产生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正式公布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总结中称,新上市规则于04月30日生效,正式接纳相关上市申请。由此,酝酿4年之久,也是近25年以来意义最重大的港股上市制度改革正式落地。
生物医药类企业投资周期长,研发投入成本大,高风险伴随高回报的特性使得其长久以来对资本市场存在极大渴望。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处于创新研发阶段的企业对资金需求较大,但又无产品上市,多处于非盈利状态。资本市场一旦在政策方面有所松动,降低上市标准,对于那些亟需融资的公司以及渴望退出的投资人来说有着极大吸引力。
乘着新规出台的东风,截至2020年03月20日,已经有14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挂牌的,有歌礼制药-B(01672.HK)、百济神州-B(06160.HK)、华领医药-B(02552.HK)、信达生物-B(01801.HK)、君实生物-B(01877.HK)5只;2019年敲钟的有9只,分布是基石药业-B(02616.HK)、康希诺生物-B(06185.HK)、迈博药业-B(02181.HK)、复宏汉霖(02696.HK)、亚盛医药-B(06855.HK)、东曜药业-B(01875.HK)、中国抗体-B(03681.HK)、启明医疗-B(02500.HK)、康宁杰瑞制药-B(09966.HK)。
诺诚健华是第21家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的创新药企业,最终顺利获得聆讯通过,将于03月23日正式在主板挂牌。在港交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排队的名单中,天士力生物-B、永泰生物-B的上市申请仍显示为“处理中”。而于2018年06月28日提交上市申请的盟科医药-B,其状态已显示为“已失效”。
2.同行业IPO行情分析
迄今在港已上市的14只带B未盈利生物医药股,暗盘录得8涨1平5跌,平均涨幅+10.36%,亚盛医药-B涨幅更大为+52.34%,东曜药业-B跌幅更大为-6.41%;首日录得7正2平5负,平均涨幅+9.48%,康希诺生物-B涨幅更大为+57.73%,中国抗体-B跌幅更大为-21.05%。就打新而言,小亏多赚,大肉小面的节奏。
截至2020年03月19日下午收盘,总市值更高的为百济神州-B,达到895.90亿港元;更低的为东曜药业-B,仅17.67亿港元,平均值为173.28亿港元。康希诺生物-B领涨,涨幅达到+275.45%;歌礼制药-B领跌,跌幅高达-80.07%。至今上涨的有康希诺生物-B、信达生物-B、君实生物-B、康宁杰瑞制药-B、启明医疗-B等5只,其余9只则全部破发,破发率达到64%,跌幅最小的百济神州-B都达到了-17.41%。
自2019年以来,带B的新股上市表现和孖展热度非常相关,4只破发的带B新股,如迈博药业-B、复宏汉霖-B、东曜药业-B、中国抗体-B,公开发售认购倍数都较低。而总体看未盈利生物医药股的表现,公开发售受追捧、超购倍数高、申购资金冻结金额大的热门股IPO行情表现都较好。
港交所主板开闸,新上市制度推出后,给一批投资创新药的投资人带来了“上岸”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市场也残酷地用破发“教育”着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者。抢先试水的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都难逃股价破发“魔咒”。毕竟,赴港上市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已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一方面,好的企业、受到追捧的并不少,像康希诺生物-B、康宁杰瑞制药-B、启明医疗-B等热门股都是大涨的,但差的、几乎没有成交量的企业也很多。不像在A股市场,一旦上市,并不缺乏成交活跃度。
从2017年开始,港股、A股相继对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打开大门,此后关于生物医药企业如何估值、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等有不少讨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出现破发。生物医药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基因,对于港股的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慎买”成为不得不关注的重心。然而,近两年尽管破发潮屡现,试吃螃蟹者,尤其是创新药企业仍“鱼贯而行”。目前港股市场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融资能否可持续,而这对于正在开发新药的药企而言,又非常重要。
3.“明星”光环叠加的诺诚健华-B
诺诚健华的IPO,有着众多“明星”因素的加持,是今年以来之一只热门的未盈利生物医药股。众多头衔集于一身的施一公背书,星级科研人员进行药物研发,多轮融资中不乏明星机构,Pre-IPO投资者与基石阵容华丽。老股东多轮跟投,一直跟到基石,均设有禁售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他们更了解公司情况,通常能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持续加码说明内部人士对公司充满信心。
作为新药创制企业,虽然公司所在研究领域( *** K)赛道较为拥挤,国内亦有百济神州与其竞争,但考虑到疫情期间流动性增加、可投行业、优质标的均缩水,创新医药仍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投资领域,天花板高,受市场青睐。公司在科研界和投资界都受到大佬们的青睐,同行业公司的IPO表现大都较好。
从基本面来看,公司发展潜力巨大,对创新药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前期研发特别烧钱,但也是必要条件。产品储备丰富前景广阔,如果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成功商业化,公司实现正式盈利,业绩迎来爆发,将对上市后的股价有推动作用,想象空间会更大。只是,作为仍在亏损的生物科技公司,收入非常视乎公司研发成果及药物推出市面的效率,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宜注意相关风险。
4.上市后行情预期
短期从IPO的角度看,该股有绿鞋,基金大佬担纲股东可圈可点,众多基石压阵,一流的大行保荐人业绩出众有品质保证,释放出积极信号。有着厚厚的压舱石,也给予了市场看好的信心。总的来说,这类股暗盘和首日上涨确定性是较高的,只是涨幅多少的问题,中长期的股价走势,就需要且行且看了。
(注:文中所述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意见或建议,请理性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来源:尊嘉金融。尊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为香港 *** 认可的持牌法团(中央编号:BJJ179),获发第1、第2、第4及第5类受规管活动牌照,提供证券及期货等金融服务并受香港 *** 监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