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万姗姗
在打了一次顺风车后,7天内被平台莫名扣款21笔,共计3000多元,且费用均通过“免密支付”方式扣款。近日,上海一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布上述经历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有过类似遭遇。到底是平台安全漏洞,还是落入骗子“圈套”?虽然调查结果尚未揭晓,但“免密支付”带来的安全隐患,再次敲响警钟。
花式引导开通“免密支付”,消费者付款时防不胜防。当下,众多平台利用当笔消费减免、连续包月包年优惠等诱饵,大肆推广“免密支付”“自动续费”功能。这些支付方式虽提升了购物体验,却也成了部分商家诱导、欺诈消费者的隐秘手段。你不经意间绑定了服务,可能后续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
开通容易取消难,是便捷支付还是被“套路”?开通免密支付一键实现,想要取消却犹如踏入一场“迷宫”之旅。被隐藏的取消入口、步骤繁琐复杂、有时甚至需要联系 *** 人员……商家故意设置的重重障碍,增加了取消该功能的难度,也无形中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在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作出了“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的专门规定,为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线上消费平台在追求支付便捷性、用户粘着度的同时,也应优化支付功能的订阅与取消,确保消费者清晰了解、自由选择并管理自己的支付服务。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部分文章是 *** 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