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钱学森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对太空有了朦胧的探索欲和追逐欲。
只是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想到后来真的会“踏上”追索宇宙之路。
在浩如烟海的宇宙苍穹,凝结着一代人毕生的“诗与远方”!
1929年,18岁的钱学森考入了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
是的,这位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最初的时候是学铁路的。
钱学森成绩太过优异,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各科老师还为此产生过争议。
数学老师认为他在数学领域有天赋,希望他报数学系;国文老师觉得他文章写得棒,可以报中文系;音乐美术老师则十分看重他的艺术细胞,建议他学习画画、作曲......
最终,钱学森都没选。
反而挑了一个最为“冷门”的专业——“我要学铁路工程,将来成为像詹天佑那样的工程师。”
这是钱学森替自己做下的之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他不清楚这条选择是否正确,只觉得这是他该走的路,想走的路。
可1932年1月28日的一场空袭,彻底将钱学森“炸醒”。
就在那样一个寻常的夜晚,日本空军突然突袭上海领空。一个个炸弹从空中投下,我们的军队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随着一声声剧烈的爆炸声,无数房屋建筑沦为废墟。焦土弥漫,满目疮痍……
一夜之间,上海人民便陷入“人间惨剧”。
钱学森震惊了,一种剧烈的耻辱和仇恨充斥在他的胸膛。他恨万恶的侵略者,更为国家无力抗衡而感到难过。
只有拥有绝对的力量,才能摆脱目前被动的局面。钱学森痛下决心,决定学习把飞机打下来的本事!
为此,他成日成日地“泡在”图书馆里,在有限的航空书籍里卖力钻研。
等到本科毕业之后,钱学森以航空专业之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美学生。
因为心怀理想,钱学森在留学生涯中格外勤奋。再加上他本人天赋异禀,在学业上仿佛“开了挂”一样。
次次考试,次次满分,这让老师和同学都震惊不已。钱学森是毫无疑问的航天“天才”,注定就是要吃这碗“饭”的。
因为国外学生一直轻视中国留学生,钱学森就更加憋了一股劲。他要证明给外国人看:中国人一点都不比他们差,甚至还要更优秀!
于是,留学不到一年,钱学森就顺利拿到了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
紧接着,他再次前往加州理工学院进行深造。
那里有世界级的科学家——冯·卡门。
“我抬头看到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所有问题。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直至很多年后,冯·卡门都还记得和钱学森的之一次见面。
对这位享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而言,这位中国学生给他带来了太多的震撼。
一如他意气风发的前来求学,一如他后来义无反顾地离开美国。
钱学森跟着冯·卡门搞科研,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路旗下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室——“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这个实验室主导研究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箭探索在内的诸多航天项目。可以说是美国航天领域最前沿的实验室。
钱学森就是这所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且还是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了“火箭小组”,专门研究各种 *** 和发动机,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美国科学院为此拨了一大笔经费给实验室,让他们专心做科研。甚至还将钱学森的火箭小组分成了一个官方科研项目。
在导师冯·卡门的支持之下,钱学森这位中国留学生,成功获得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认证”。
一举进入了美国最核心的军事机密工作中心,参加了海陆空三军、国防部、科学研究发展局等一系列核心科研工作。
这样的成就,在整个留学生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947年,钱学森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各大名校奉为“座上宾”。更凭借一己之力,成为之一个踏进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人。
就连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都忍不住深深感叹:“别人觉得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由此可见,钱学森只要愿意留在美国,就能享受科学界的更高待遇。
可他却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
这则喜讯传到美国之后,钱学森再也按耐不住心底的振奋。他要回国,如今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他出力的时候!
可当时的美国,正在自上而下兴起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 *** 的“狂热风”。
以麦卡锡为首的美国 *** ,开始对 *** 人实行全面追查。钱学森就被怀疑为 *** 人,美国军事部门以此为由吊销了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
美国这番“小人”行径,让钱学森彻底寒了心。越发坚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0年,钱学森踏上了回国的港口。却被美国官员拦住,钱学森来不及争辩就被关进了监狱。
很显然,美国 *** 已经知道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因为清楚钱学森的科研能力,不愿意放他回中国。
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还公开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去。”
就这样,钱学森被“非法拘禁”了。
监狱的人每日都用强照灯直射他的眼睛,强烈刺眼的光亮,令他难以入眠。
整整十五天,钱学森感觉每一天都度日如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他才得以保释。
等到出狱的时候,他足足瘦了15公斤,还因此短暂患上了失语症。即便如此,钱学森回国的信念依旧不曾动摇。
之后的五年里,美国一直安排特务监视钱学森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为了确保钱学森的行踪,他每个月还必须到移民局报到。
就在钱学森苦恼无法回国的时候,一份外卖的到来,成了他回国的契机。
那是来自中国城一家食品店的蔬菜,蔬菜和往日没什么不同,只是这一天的蔬菜篮子底部,放有一份画报。
画的是开国大典的照片,钱学森认真端详着画报。在毛主席身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陈叔通。
因为父辈的原因,钱学森和陈叔通的交情很好。
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脱身的办法。
他先是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了自己的遭遇,信封上的地址则由夫人蒋英模仿孩童的笔迹写下。
夫妻两人趁着逛街的时机,将信偷偷投放到了商场邮筒。为了避免信件被拦截,先是寄去了蒋英在比利时的妹妹家中。
妹妹收到信后,又转寄给钱学森的父亲。之后再由钱学森的父亲将信转交给陈书通,通过陈叔通联系周总理……
一封信,辗转多人终于到了中央。
很快,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表示愿意用十一名抗美援朝时的美军战俘,交换回钱学森。
经过各种磋商,美国 *** 最终同意了放钱学森一家人回国。
钱学森夫妇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天,他们满心忐忑地接通了移民局的 *** 。在被告知可以自由离境的那一刹那,他们忍不住相拥而泣。
1955年,七岁的钱永刚和五岁的钱永真,跟随父母一同踏上了回国的邮轮。
他们一家人终于要返回那个被称为“家乡”的故土。这是钱永刚之一次出这么遥远的“门”。
“船一直开了很久很久,都还没靠岸。”
其实在钱永刚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工作十分的忙。
但只要有时间相处,父亲就会给他讲“家乡”的故事。
钱永刚不懂,他们一家人明明就住在美国,为什么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乡?
面对儿子的疑惑,钱学森总会不厌其烦地表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家乡在浙江杭州。”
钱永刚注意到父亲说起这些时,眼底总是带有“化不开”的忧愁与思念。
他想,父亲一定很爱他的家乡,才会这样期盼着回去。
好在,他如愿回去了!
回国之后,钱学森就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成立了一支“总体设计部”。
每天都早出晚归,最忙的时候,连着数月见不着人。
因为当时国际环境恶劣,又有两大国的“核威胁”。钱学森为了摆脱祖国的被动局面,提出了一个超前的意见:我们自己 *** 导弹!
不得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可谓是一穷二白。在导弹研究领域更是一张“白纸”。
更雪上加霜的是,中苏关系恶化。撤走了在华的苏联技术专家。
似乎感觉中国要自己制造导弹的想法是异想天开,他们还放言说:“离开了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
尽管如此,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依旧不愿放弃。
即便没设备,没人才,没资金,也要造出中国的导弹来!
之后的10年间,钱学森一直致力于设计并主导新中国导弹试制的全部工作。也度过了他人生当中,最艰难困苦、压力更大的一段时期。
荒凉的大西北基地上,又适逢饥荒,无数科研工作者是饿着肚子在造导弹。
可再苦再累,钱学森也没有抱怨过半句。
苍天不负有心人!
1960年,随着一声令响,“东风一号”冲出云霄,划破了苍穹。
“响亮”的告诉全世界:中国之一颗导弹成功了!
之后的几年,“东风二号”导弹研制成功并顺利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也被送上了太空……
中国在航空领域再也不是“一穷二白”了,正式迈进了火箭和导弹的新时代。
其中,钱学森做出的贡献举足轻重。
2003年10月15日09时,承载着无数中国人飞天梦的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杨利伟驶向了遥远的太空。
而已经92岁高龄的钱学森,则端坐在电视机前。专注的注视着“神舟五号”发射。
老人那张饱经岁月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最自豪的笑容。那个自少年时期,便“埋藏”在他心底的星际航行梦,终于跨出了之一步。
2009年10月31日上午,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这个恶耗一出,举国悲怆!
钱学森的妻子和儿女牢记钱学森生前的遗愿,葬礼一切从简。
一家人怀着悲痛的心情,搭建了一个简朴的灵堂。用于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
可是钱学森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无数国人自发前来吊唁。赠送的花篮更是从门口一直排到了巷口。
11月1日上午,在钱学森老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整个北京城的空气,都变得哀伤起来。停灵的一个星期,从中央到军方,从科技中心到航天中心,陆陆续续有数万人赶来吊唁。
虽然钱老生前说过葬礼一切从简,但国家和人民也不会愿意让这位国家功臣走的那样“寂寞”。
经过 *** 总装备部成立治丧委员会研究后,最终于11月6日的八宝山公墓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当天,礼堂庄严肃穆。钱老的遗体以花为枕,以旗作被。
神色安详的宛如睡着了一般。
最终,钱老的棺椁由三军仪仗队送行,棺椁上盖着中国 *** 的党旗。他光辉而灿烂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因为钱老的去世,他的儿女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对于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而言,他们的父亲一直很忙,对他们更多是“散养”的状态。
最多的,便是教导他们要爱国,有所担当。不必青史留名,但需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钱永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
本科毕业之后,去了父亲曾经的母校加州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
2004年,钱永刚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的 *** 教授和特聘教授。
钱永真则延续了母亲蒋英的“步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长期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音乐人才。
他们兄妹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从事科研事业,却按照父亲的期许,一辈子教书育人,长成了社会的“栋梁”。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是钱学森曾许下的诺言,他的儿女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这条信念“之路”。
两辈人,虽然选择的道不同,最终却都殊途同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