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原名质,字朴存,一字予向,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诗、书、画、印皆精,山水尤绝。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曾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美术研究所所长。
黄宾虹在西湖写生
黄宾虹对于20世纪中国画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在面对西画冲击和文人画式微、中国传统价值观困顿之时,他坚守了本土文化立场,从传统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更在于他的追寻意义明显区别于同类取向的其他佼佼者们——在诸多“传统派”画家以“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在社会学和本体论的动态协调中构建完成一些自我的风格时,他则以对传统精神的坚信,完成了中国画真正源自内部的复兴。他的价值意义在于处身权威、社会、市场之间却又不受左右的一种个性化的艺术状态——在挖掘本土文化内部蕴含着的价值因素同时使之在远古传统与现代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可行的契合点,而不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去重新阐释民族传统。简而言之,则是黄宾虹发掘了传统内部的新精神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光扬。
黄宾虹的一生,经验于“古理法”的辩证探求,在对“笔”和“墨”的深度体验中,完成了他对“内美”的价值理想和批评准则的建构——将中国画的发展基点紧紧地维系在艺术及艺术家的精神本质上而不是文化策略上,而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关键也正在于丘壑内营和对笔墨的锤炼。山水画并不是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接物写心,借笔墨抒 *** 意而不是表达一种实景。丘壑内营和对笔墨的锤炼是画家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黄宾虹对此的认识远远超过了20世纪的任何一位山水画家。正因此,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一种坚凝不可摧破的厚度,苍雄而不可撼动的稳固感,内里积蕴着无穷的力量和非凡的气势。也正因此,黄宾虹的山水画在20世纪的末了之时,得到了世人的热烈追捧。
纯粹从个人的山水画技艺而论,黄宾虹在高深的修养之外,确实达到了“笔墨精妙”的程度,他的山水画,无论繁简,皆气韵横生、精采动人。黑者黑里透亮、拙朴浑厚;白者气清荣华,气韵四溢。
黄宾虹(1865-1955) 为陈邦福作湖舍初晴
设色纸本 立轴 1951年作
100×41 cm.
款识:湖舍初晴。定诗世先生属粲,辛卯八十八叟宾虹。
钤印:黄宾虹(白)
说明:上款人“定诗世先生”即陈邦福(1892-1982),字墨迻,号定诗。江苏镇江人。精研甲骨文,与黄宾虹为制印同好,研究古玺
印,常有诗文往来。着有《殷墟霾契考》、《殷墟辨疑》、《殷墟说存》等。曾为《艺观》杂志撰文,黄宾虹曰:“墨迻先生著述等身,尤嗜金石文字。”
出版:《朴存画集—纪念黄宾虹先生一百五十五周年诞辰》P88,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
黄宾虹为陈邦福作湖舍初晴(局部一)
黄宾虹为陈邦福作湖舍初晴(局部二)
黄宾虹为陈邦福作湖舍初晴(局部三)
143黄宾虹(1865-1955) 致陈邦福信札 水墨纸本 镜片
21×21 cm.
款识:墨迻先生道鉴:前诵手教,属为拙笔画《萱玉失助图》,借悉著述宏多,中遭拂逆,尚冀因时释憾,为道恤躬。至以为祝。适近鄙人在杭购得许迈孙所藏《簪花图》摹本,时云迈孙有月堕空江之感。原题自尤西堂侗及毕秋帆沅诸名人类十首,诗词兼美。因丐友人沈景修题为引首,陈锡龄录句,杨沂孙、宗湘文均有题跋。摹为图者王小梅素。前清初年至同治中二百年,迄今楮墨生香,想见前贤雅事,况若金石同寿。如先生兴怀感昔,后之视今,实又过之。拙笔附骥以传,何幸如之。将来图名仍以题于引首为合,可择善书名手写之。仆北居十年,搜周秦古玺,缘尚不薄,捡箧中存二百余枚,均有奇字,刻正董理,附以考释。兹先奉残拓祈教。只候道绥。宾虹拜上。
信封:定安巷九号,陈定诗先生。黄宾虹托。
说明:上款人“陈定诗先生”即陈邦福(1892-1982),字墨迻,号定诗。江苏镇江人。精研甲骨文,与黄宾虹为制印同好,研究古玺印,常有诗文往来。着有《殷墟霾契考》、《殷墟辨疑》、《殷墟说存》等。曾为《艺观》杂志撰文,黄宾虹曰:“墨迻先生著述等身,尤嗜金石文字。”
陈邦福为著名的古文字金石学家,与嗜好古文字的宾翁志趣相投,时相往来。与本场143 号“致陈邦福信札”系同一来源,从信中来看,宾翁向陈邦福讨教金石,有“北居十年,搜周秦古玺,缘尚不薄,捡箧中存二百馀枚,均有奇字,刻正董理,附以考释。云云。”
谈到其在杭州许迈孙处购得《簪花图》摹本。慨叹前贤雅事,况若金石同寿。年谱记辛卯(1951)年春,黄宾虹迁居栖霞岭三十二号。得邹字旧藏秦汉古器四箱。热衷于以蜡磨拓并作集古籀文联,蒐罗文物,阐发奥秘。《湖舍初晴》为宾虹八十八岁高龄时所作,为知己绘制,甚是精心。宾虹早年山水天真幽淡、笔墨精秀、风格峻爽,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是师古人之典范。晚年则一改传统之习,独创“平、圆、留、重、变”五种运笔之法,并“浓、淡、破、泼、积、焦、宿”七种施墨之法的运用愈发得心应手、潇洒自如,画面厚重而深沉,浑厚华滋。
本幅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到颠毫。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呈现出时而特别湿润而浓重、时而乾处发白的审美效果,入眼皆是水墨淋灕,云烟幻灭,好一派自然胜景。湖舍初晴,云敛天际。一舟摇曳波光,如镜中画。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本幅《湖舍初晴》,黄宾虹描绘的是安徽贵池县池阳湖的初晴之景。宾老对贵池情有独钟是贯穿其一生的。据记载,宾老之一次到贵池是 1884 年 ( 光绪十年 ),是他 20 岁时由其老家潭渡经过贵池赴安庆 ( 当时安徽省府 ) 转去扬州的。在六十岁之后,黄宾虹曾两次从上海到安徽的贵池,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由于风景俱佳,他便起了定居的年头。这两次的「旅游」给黄宾虹影响,就是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1916 年 10 月 ( 民国 5 年 ),宾老的同乡友人汪律本和李瑞清 ( 清道人 ) 等两江师范旧友拟在贵池兴办垦牧渔业公司,他应邀来到贵池考察,对贵池的湖山之美十分赞赏。友人汪律本在池州集股一万二千元兴渔业,57 岁的黄宾虹拟参股。本着对贵池湖山的喜爱和朋友的邀请,宾老参与了贵池垦田的事务。时至 1923 年 ( 民国 12 年 ),宾老 60 岁时,从上海偕夫人宋若婴到贵池,是应其同乡友人汪鞠友 ( 律本 ) 之约,游览了贵池乌渡湖,今名天生湖 ( 今贵池涓桥镇桂畈村 ),见风景甚佳,勾起了他定居之念。谁知江南淫雨夏涨,埂毁田淹,使宾老感到失望,只好作罢,返回上海。 1924 年 ( 民国 13 年 ),宾老 61 岁时,与友人苏仰周来到贵池,游齐山吟诗志兴,诗云:「闲踏齐山湖上堤,草痕新涨滋潮泥,苔芩异代成坡谷,林壑深从觅径蹊。浊世只应杯共醉,清游况复屐同携。翠微亭外嶙峋石,坐对天涯树若荠。」 《同苏仰周游齐山》。《池阳湖舍四首之一》诗句;「闲静吟边沙浴鹭,荒寒画意石潜蛟。钓船却系柴门外,暖暖桑榆影自交。」《池阳湖舍四首之二》诗句;「最喜池阳山色好,碧浔红叶此停舟」 《池阳舟泊》诗句;「峦光泼逝波,云烟千万态。岁月如奔泉,山色青不改。」 《秋浦三首之二》;「风微吹爽不成丝,石露潭澄树色滋。更爱白云千嶂起,城南桥上立多时」 《池州晓望》……从以上宾老吟咏贵池诗句来看,宾老对贵池的秀山丽水是多么的喜爱和赞叹,所以在 1924 年 9 月,因江浙军阀齐燮元与庐永祥开战之时,宾老与夫人宋若婴携三月出生之子黄鉴 ( 映宇 ) 偕保姆经铜陵大通至贵池平天湖避居,回归上海时已冬尽。宾老对他居住的湖居,不仅题诗不少,更多的是画作。
从二十年代直到五十年代晚年,仅已出版刊登的便有十数幅。如《池阳湖舍》、《湖舍清秋》、《湖舍初晴》等图,仅《湖舍初晴》一图有题贵池或未题贵池的便有七、八幅之多,如 1951 年所作《湖舍初晴》虽未题贵池二字,但所画构图大致与《池阳湖舍》相同,可见已是八十九岁高龄的黄宾虹,此时还在思念贵池齐山的湖舍之居!同时也说明了贵池的湖山对黄宾虹的创作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1934 年 ( 民国 23 年 ( 甲戊 )),时于 10 月 3 日,71 岁的宾老在上海时,上海百川书画会在湖社举行之一届画展,宾老有五幅山水画参展,为黄山、蜀山、贵池、雁荡、桂林,并为会展目录写《序言》;宾老将贵池山水与黄山、桂林、雁荡同等齐名,可见贵池在宾老心中的份量多重,可以这样说,用中国画来宣传贵池山水的画家,黄宾虹先生是之一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