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这样一个以旅游业闻名全球的国家,即将与中国开展太空探索合作。这两件看似没有关联的事情,在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卫星研发办公室主任理奇的眼里,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真实写照。因为与中国的合作,泰国乃至他本人的“太空梦”将伴随着中国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的月球探测活动变为现实。
今年4月,在泰国公主诗琳通的见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嫦娥七号任务已遴选搭载泰国研制的“全球空间天气监测”装置,用于从月球视角观测宇宙辐射和空间天气,这将是泰国科学仪器首次从绕地轨道进入深空。此外,嫦娥八号任务提供200公斤的国际合作搭载机遇,收到了泰国多个月面操作机器人和科学载荷搭载申请,目前正在遴选中。
根据中泰两国关于太空探索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约定,双方将在空间探索、空间应用、空间能力建设等领域进行合作,将重点围绕有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开展合作,目的是使各参与方在联合自由探索空间活动中受益,共商、共建、共享,打造人类共同的月面科研设施。
说起泰国航天事业从零开始到进入探月阶段的飞跃式发展,理奇说,泰国15年前才有了之一颗属于自己的小型卫星,但当时并不是泰国制造。近两年才发射了第二颗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连泰国 *** 都一直没有将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方向,泰国的大学里甚至没有开设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因为感兴趣的人很少,毕业了也没有对口单位。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泰国诗琳通公主和泰国王室的促进下,中泰太空探索合作迅速推进和深化,泰国已经成为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的参与方之一。
理奇说,泰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因为这需要非常巨大的科研投入,探索太空对泰国来说仅仅是个梦想。近些年来,中国一直慷慨地与泰国分享航天知识与先进技术,帮助泰国发展航天事业,泰国设计的卫星零部件很多都在中国制造,也邀请中国参与泰国的卫星项目,不少卫星工程师也曾在中国深造,赴华学习交流的航天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有力推动了泰国空间技术进一步接轨世界领先水平。
理奇回忆,多年前受中国航天机构的邀请赴华参观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观中国的卫星试验中心,这是他之一次近距离感受规模这么大、这么先进的卫星制造基地,被深深震撼。他说,当时看到的情景依然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只有像中国这样国力十分强大的国家才有实力发展航天事业。那一刻,他感觉埋在心底的“航天梦”似乎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理奇说,他在大学里并不是学卫星技术专业的,因为泰国高校没有这个专业,而泰国的相关机构也很少,他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而进入了这个行业。通过泰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项目,边学边干,逐渐成长为单位里的骨干。他说十分羡慕现在的大学生,因为有机会参与中国主导成立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的各种项目和活动,比如旨在培养和选拔卫星技术人才的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还能获得奖学金,到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深造,令这些年轻人怀揣的航天梦想变得可望而又可及。特别是中国给予了泰国在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上搭载科学仪器的机会,让泰国的空间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太空梦”跨进现实,极大地提升了科技自信,令泰国科技界欢欣鼓舞。
近日,在泰国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24泰国未来科学力量展览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出借给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的月壤样品向公众展出,这是中国月壤公益样品首次走出国门,在国外展出。月球样品在泰国展出吸引了各界民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组团前去参观,反响非常热烈。理奇说,“中泰一家亲”过去主要体现在人文交流方面,现如今拓展到前沿科技合作,这是“亲上加亲”的真实写照,非常令人振奋。从今以后,提起中泰交往,探月合作就是最新的话题了。
理奇说,跟中国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十分亲切,没有隔阂感。他们非常热情,想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令他学到了很多前沿技术和高效的工作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此外,在中国学习交流期间,他体验了科技发达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都令他印象深刻。理奇说他小时候就对中国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中国哲学思想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学习如何看待世界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他喜欢吃北京烤鸭、麻辣烫,喜欢喝中国茶。如今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员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一部分得到了去中国深造的机会,同样也被中国文化、美食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而最令他们赞叹的,还是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正是因为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他们个人乃至国家的科技梦想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理奇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自己作为泰国青年科学家的代表,衷心祝福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祝愿中泰关系更加牢固,为共同发展进步不断创造良好机遇。
监制丨曹毅 李风 廖丽
主编丨翟磊
记者丨李敏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