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社会公平与效率
中国有句古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不在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平均所得;不在乎是否贫穷,而在乎在否安定。总之,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与富贵;社会和谐了,就无所谓金钱的多少;社会安定了,就不会被推翻和灭亡。杀富济贫、均匀地亩、平均主义,历来是侠客和起义者的所崇拜、所追求的。故此,平均思想和平均主义向来为统治者和造反者所重视,将社会贫富差距控制一定的范围内,确保社会相对公平与和谐,同时防止流民的大量形成,是统治者稳固其统治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公平与生产效率可以说是对立的统一,过分的社会公平就会有损生产效率。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过分强调社会公平,而忽视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结果导致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对比中败下阵来。反过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社会公平这一基础发生了动摇。同样,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其资本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力的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效率快速回升。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贪婪,垄断组织、垄断价格的形成,贫富分化不断扩大,阶级对抗不断加剧,周期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反过来,危机的发生又严重影响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团结稳定、和谐发展,即需要社会公平又需要生产效率,在社会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强调生产效率,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未来社会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相对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一来,关于社会的公平与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而又突出的问题。社会主义的诞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严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所引发的,从而导致无产阶级大 *** ,进而武装夺取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社会公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随之而来的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国之所以要改革开放,也正是因为生产效率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物质生活保障得不到较好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人民毅然过着清贫的生活,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明显与时代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对称。改革开放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使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虽然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基尼系数也在不断攀升,社会贫富分化将最终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所在;坚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提高和维持社会生产高效率的动力源泉,二者缺一不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特色不能丢,公有制的基础不能丢。丢了,社会就缺少了公平的基础,社会就不会稳定;丢了,经济发展看似高效率,实则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反而失去了效率。今日的资本主义已非昨日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在不断改良和发展,资本主义受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制度进行了很大变革。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改良,其根本属性没有改变,私有制的劣根没有改变,剩余价值规律没有改变,剥削和被剥削的现实没有改变,垄断和垄断价格导致的周期经济规律没有变,资本主义不是在改革中升华,就是在改良中消失,资本主义绝非人类社会的最终追求和向往。马克思基本原理没有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没有变。统筹兼顾社会公平与生产效率,保障社会团结与稳定,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更大动力。反过来,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不可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公有制与私有制有机的结合,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公有经济保障社会公平,以私有经济促进社会效率,社会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人总是喜欢拿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作对比,对比中,觉得传统社会主义一无是处,满身缺点;对比中,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念;对比中,动摇了人生价值观;对比中,觉得社会主义前途一片黑暗。以后的事实证明,日本经济并不比中国发展快,这种言论不攻自破。
现在,大众还是喜欢那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作对比,但对比的目的不同,大多数人对比是对改革开放的肯定和认可;少数在对比中却产生偏差,以为改革开放加快了速经济发展,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私有化的结果,中国要继续私有化,甚至是将银行、基础工业、民生企业也私有化。个别人甚至主张全盘、彻底的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
事实真的如此吗?还是让事实说话吧,事实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事实证明日本经济发展并不比中国快,事实也将会证明改革开放将部分社会资产私有化,是为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非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定,事实同样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
有关资料报道,在二战结束之初的1950年,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相差不大,当时中国比日本还强一点(1949年,日本的GDP不如中国);但是,到了1980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了;到了19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六分之一了。如果参照1996年和2010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计算,199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不及日本的八分之一。
另有数据显示,1950年我国人均社会总产值33.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8.36美元,钢年产量61万吨,年发电量46亿度,水泥年产量141万吨,化肥年产量1.5万吨,分别为日本同期的25%、19.7%、12.6%、10.2%、31.6%、2.4%,都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以前的水平。
有了上面的数据,特别是之一组数据,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比中国发展快、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好的论调。还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一下历史发展轨迹。
首先,国情历史不同。1840年 *** 战争失利,中国被打开国门。1853年,美国佩里的黑船攻击日本,日本国门也被打开。但是,发展道路不同,结果当然不同。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希望通过光绪皇帝的支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建立中国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变法失败。
日本则不同,1868年,日本宣布改元“明治”,明治维新是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1890年,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赔银2亿两,相当于清国 *** 三年的岁入。这次战争是中日两国的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除广岛、长崎二个城市遭受美国 *** 轰炸外,其余本土并没有遭受严重的战火毁坏。航空母舰是击沉了,但造船的工厂、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工人都还在;飞机被击落了,但生产飞机的机器、设备、技术、人员都留在日本本土。1945年战败的日本仍然具有一流的工业设施,科技人才,技术工人,教育体系,医疗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其国民文盲率几乎为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中国是一个92%的劳动力是农民的农业社会,现代工业寥寥无几,又在内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在农业方面,生产经营是以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生产;在文化教育方面,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是在一个文化教育落后,工业极不发达,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经济发展的。
其次,发展机遇不同。1956年至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日本国内生产总值,1970年为2037亿美元,1980年为10593亿美元。
从以下图表和数据中可以看了,战后日本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仅用了20多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就先后赶上并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199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倍多。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超过了日本54742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1952~1976五国国内生产总量(亿美元计当年汇率)
资料来源:《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7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33页。
有关国家及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国际数据1995年,转载世界银行《世界数据表》1996年,中国的为本币十亿本币。
为什么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几十年取得了高速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同期水平,甚至是快速发展的德国经济,与日本相比也相形见绌。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经济却相对迟缓,甚至是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之一,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改变,由打压政策改为扶持政策。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削弱政策”,其典型的政策就是以拆迁设备作为战争赔偿,如钢铁生产限制在250万吨以内,其差额部分――1100万吨的设备,要作为战争赔偿拆除后移交给战胜国。全国工作生产设备的二分之一,火力发电厂设备的二分之一以及其他优良设备,都要作为赔偿进行拆迁。“1946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战前的62%,工矿业生产只相当于战前的31%。在农业方面,1945年,大米产量较常年减少了三分之一。”
1949年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继成立,加之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美国对日政策由打压改为扶持。据有关统计,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90%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又有90%是从美国引进的)。因为“引进”比“研制”费用低、见效快。美国研制一项成果的成功率为1%,而日本的成功率为70%以上。原因是日本不是“独创”而是“改进”。苏联阿·米·沙尔科夫在《日本和美国现代经济关系的分析》一书中估计,日本买进这些专利权和许可证的代价以及推广费用约为60亿美元,而产生这些专利权和许可证的科学研究和间接费用则高达1800~2000亿美元。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经济分析》介绍,在1955~1968年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1%,而劳动、资本、技术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的是技术进步,技术占了60%。
第二,美国对日本军购的剧增,由商品积压变为供不应求。“为了打赢朝鲜战争,1950年至1960年,美军向日本发出了大量军需物资订单,其累计向日本订货高达600亿美元,为了完成这些订单,日本电力的70%、煤碳的80%、船舶和陆地交通的90%直接或间接地为美军服务,日本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的“兵工厂”。靠着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日本的商业迅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出口也与日俱增。近1500亿日元的积压商品顷刻间被抢购一空;许多百货大楼拔地而起;衣料、粮食的配给制被取消;工农业生产指数迅速回升。工矿业生产在1950年10月已达战前水平。农业生产1952年已达战前水平的111.2%。国民生产总值1951年达152亿美元,为战前水平的119.4%。”⑥
第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民众的吃苦耐劳精神。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人们常说人心易变,我却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更强有力的东西了。”为此,他把“敬天爱人”确立为社训。并先后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的公司。
日本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关怀由来已久,1930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松下电器销售额剧减,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产品。两位助手建议裁减一半员工,松下幸之助却作出决定:一个员工也不解雇,工作时间减为半天,工资全额支付,只要求员工全力销售库存品。结果出乎松下本人意料,由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收获了历年来更高的销售额。
道义、情感、人际关系,还有信任感、亲密性,这些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存在的基本要素,都可以转化成为生产力。同样,日本不仅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同时日本民众还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这些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有利的国际环境和低廉的能源资源进口。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二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美国对日政策由打压改为扶持,同时,由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日本对外贸易除了军需物资以外,大量的民间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向国际市场,加之国际能源、资源相对价格低廉,为日本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日本企业和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迅速扩张,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三,汇率变化的影响。汇率的变化影响了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对比的统计结果,1949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价为2.3,1950年为2.75,1990年4.78,1996年8.31。二战后几十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一直维持在1美元兑360日元,1971年后开始逐步走高,1990年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133.888日元,1995年美元兑日元汇率更高为101.865,更低为83.654,1996年则在101-113之间浮动。如果按照1996年世界银行统计结果,则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值了3倍多,而美元兑日元汇率贬值了约70%。美元汇率在一升一降之间,严重影响了统计结果,使得中国与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发生巨大差距,从而未能真实的反映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他们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就变得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就不能以单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来判断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好与坏、快与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只能是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要考虑诸多的实际情况。再者,由于改革开放后人民币采取的是适度宽松的 *** 性货币政策,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高,其中也有很大的通胀成份。而中国的快速赶超日本与人民币汇率近年来快速升值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资本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就会造成以美元为单位的统计结果的增大。总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加大,才是真正的提高,真正的发展。GDP或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大小,容易受通胀因素和汇率因素变化的影响,而无法真实显示经济发展的情况,还要进一步参照物价指数和汇率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经济发展的快慢。
由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势崛起,在一定程度对美国经济构成了威胁,使得美国对日本政策由扶持进而转变为打压。这也是日本经济为什么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之一,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再变,由扶持政策改为制衡政策。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大举实施并购,美国人一度惊呼日本要买下整个美国。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了109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在1984年达到近1000亿美元。而日本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更大输入国,70年代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在几十亿美元,80年代则上升到了几百亿美元,整个90年代基本上在500亿美元上下波动,大约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50%。
为了平衡国对外贸易逆差,1985年美国逼迫日本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商品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日本出口受到了极大打击。由于出口不利,企业利润空间下降,日本企业被迫将工厂转移至国外,日本产业出现“空壳化”的现象。
第二,能源原材料的大幅上涨,压缩了企业经营利润空间。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料、特别是能源短缺,工业和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原材料的上涨直接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特别是影响工业的发展。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 *** 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压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自此以后,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高位徘徊,直到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国际原油才略有回调,2005年以后又重新回到高位,并一路攀升,并在2008年达到历史上的更高峰,140多美元每桶。
第三,狭小的内部需求市场,无力消化企业产能过剩。由于日本地域狭小,人口密度虽大,但总体人口不多,相对与强大生产能力,其内部需求市场显得狭小无力。
为了提振经济,1992年日本实施了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对策;随后历届内阁发动10次 *** 经济计划,总额达130万亿日元。其中,1998年实施了三次财政救援经济方案,4月出台1660亿美元的 *** 法,11月出台2390亿美元的 *** 法,年底出台6000亿美元的金融稳定法。日本 *** 对高速公路、海堤、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其经济也曾出现几次增长势头,但这些做法均以失败告终。
第四,金融政策的失误和汇率的不断变化加速了日本的衰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大幅升值,直接影响日本商品出口,而日本国内需求又表现不足,加之,一连串的 *** 政策均以失败告终,日元又处于超发状态,严重脱离实际的股票、期货和房地产市场充满了泡沫。而泡沫又被国际对冲基金所利用,在赚取大量头寸后,国际资金迅速撤离,使得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0年日本累计债务已高达666万亿日元,达到其经济规模的1.2倍、海外纯资产的5倍。
中国经济发展则不同。“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2008年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年至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此处汇率折算有问题,如果按这个数值计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8:1,而2008年年初人民币汇率更低为7.3,年底更高为6.81。而下表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转载世界银行的数据却为45328亿美元,二者相关甚远。如果按照2008年年底实际汇率计算约为4.4万亿美元左右,略小世界银行数据),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⑦
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国际数据2010年,转载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上面表之间统计数据有出入,可能是统计的方式、途径和参考的物价指数的年份不同)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0/t20110629_402735511.htm
2009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折合成美元后约为49100亿美元,略小于世界银行发布的19747亿美元。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超过了日本54742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68388.3万吨,进口钢材4888万吨,出口钢材1558万吨,自用粗钢约6.5亿吨。据国际钢铁协会2012年1月2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粗钢产量15.27亿吨,同比增长6.8%,其中中国2011年的粗钢产量为6.955亿吨,同比增长8.9%,占世界总产量的45.5%。国内生产总值也稳居全球第二。
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在发展速度上,相对与日本而言,不可否认,有些迟缓。但是,我们要看到造成中日发展速度不同的具体原因,以及社会主义取得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前影响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
注:①煤炭产量包括硬煤和褐煤产量。②公用发电量。③2008年数据。④2004年数据。⑤千万件。⑥万米。⑦吨。⑧2006年数据。
外部因素。一是战争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4年解放战争,1950年国内战事未完,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开始,1953年7月27日结束,历时三年另一个月,10月8日中国 ***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才最终决定介入朝鲜战争。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入朝作战。中国投稿总兵力78万人,阵亡18.3万人,负伤38.3万人,救治无效死亡者2.16万人。战争期间虽有苏联在武器、物资上的支持,但中国还是为此付出了数千亿元的战争经费。
1961年5月美国在越南共和国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3月美国把越南战争升级为以美国为主的局部战争,1973年3月29日美国国防军完全从越南共和国撤出,美国的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先后出去几十万兵力支持北越 *** ,并对北越 *** 提供大量物资缓助。据统计,越战期间中国 *** 向北越 *** 总共提供的战争物资价值约800亿人民币。
除此之处,新中国在成立后三十年的时间内还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保卫战争和支援战争。其中有中印过境反击战、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战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对经济建设影响巨大,这是中日经济发展速度差距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不但没有遭受战争,还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是政治因素。其一,中苏交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两极对抗逐渐形成,中国 *** 被迫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投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家庭,苏联 *** 也投桃报李,对中国 *** 在经济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援建中国 *** 156个大项目,大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建设。然而,好境不长,进入50年代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60年代达到顶峰。1960年7月16日,苏联 *** 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中苏关系进入冰冻期,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达到顶点,边境爆发小规模战争。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才逐步恢复正常。
其二,闭关锁国。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由于大时还处于两大阵营对抗状态,中国与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建交,经贸往来只是很小一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促进作用。只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有少量的对外贸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老大哥同时对中国实行经济、军事封锁。在科学技术方面,所有发明创造都是由中国人自己单干,外部科技引入几乎为零。这与日本仅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60亿美元,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科研究成果学到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内部因素。一是左倾冒进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在战争期间,之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革命的热情一旦领袖的好高骛远所代替,政策就会严重实际,造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伤害。50年代中后期,全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和“大跃进”,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特别是河南地区,甚至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麦子像鸡蛋,麦竿像竹竿;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等极端的做法,农田播种出现了不合理的密植,农业产量的浮夸以至于外国媒体以为中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农业和工业经济建设出现严重偏差,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遭受巨大打击。
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三是大量债务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到1953年, *** 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行。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党和 *** 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和 *** 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及完成以后,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支付定息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新中国付给私营工商业者30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这种做法,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在中国8个主要城市里拥有24个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1975年周恩来在 *** 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和平赎买”的国有化方式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 ***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在改造中中国 *** 付出了大量资金,使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资金变得逾加珍贵,受资金的限制,经济发展势必受到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方面,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工业方面,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粗钢产量,由1949年16万吨,增加到1978年3178万吨,增长了近200倍;铁路通车里程从1949年的2.2万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万公里,增长了1.36倍;同期公路从8.07万里增至88.82万里,增长了10倍。
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l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6.5%。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50、60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得多。当然,个别发展快的国家除外,与日本和极个别发达小国相比我们是落后了,但是,差距是因为国内、外发展环境不同,具体国情不同所造成的。
那么,中国改革前后经济为什么发生了巨大变化呢?相比日本而言,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不足日本的八分之一,到2010年超越日本经济,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与日本经济相比,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而日本却遭遇经济失落的十年,甚至在某些年份发生了经济负增长;一进一退,中国经济快速赶超。改革前三十年,与改革后几十年相比,经济发展速度的确慢了很多。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找准以济发展的规律和存在问题根源。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前后,国际形势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有利的变化,这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空间。
首先,外部有利环境。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国际环境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一是二战后世界两极对抗的形成,使中国被迫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和国际斗争完全依靠苏联及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二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战争中去,而失去了宝贵的发展资金。加之,越南战争中国大量援助越南,同样也消耗了大量建设基金。三是中苏交恶,中国处于国际上孤立地位。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中国与苏联在政治立场上发生了重大冲突,并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及至军事冲突。
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苏、中三角平衡关系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79年中美建交,使得中国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地位空前高涨,国际交往处于非常有利形势。这也是改革开放后 *** 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代背景,正是这一正确的判断,为中国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利依据,也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也逐步实现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其次,科学施政决策。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中国曾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左倾冒进思想的影响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打击,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遭受巨大打击。大炼钢铁导致大量浪费和产业失衡,甚至是造成生态灾难,因为大量树木被砍伐用来炼钢,而钢却是一堆无用的废铁;虚报产量和蛮干密植导致小麦几乎绝收,造成重大饥荒和大量人员饿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制定了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中国经济建设从此步入了快车道。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讲话上, *** 书记提出三不原则,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此“三不”原则,中国的经济建设看得准、走得稳。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因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压抑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问题,使得劳动人民工作热情空前高胀,企业效率大幅上升。二是计划经济单一的指令性资源配置造成的浪费问题,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大大提高了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其三,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由于通胀的存在,使得国民经济问题迅速增加,一方面,是实际问题的有效增加;另一方面,是因采取的货币超发政策,使得经济问题存在一定的虚高,并非实体经济的有效增加。关于适度通胀有利经济发展的观点,这一点凯恩斯理论已经从反面对其进行了谁,在后面的篇章中还要进一步对其进行论述,这里不再敖述。
其四,私有化在短时间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开始的,并逐级上报得到认可并推广致全国的各行各业的,国企改革也经历了种种探索与磨难,最终在抓大放小、进退适度指引下大量国有企业私有化。而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困扰国有企业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和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由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企和国有资产的私化,引入了大量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使得社会投资迅速增强,国企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一是民间个人资本进入国企改革。在国企改革中产生了大量的股份制公司,员工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大量民间个人资本进入企业,增加企业扩大再投资。二是民营企业资本进入国企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早期民间个体户经营逐渐转变有公司式的经营,同时,民营企业也在不断做大做强,在国企改革中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参与股份制改革。三是以民营企业为跳板外部资金进入国企改革。在国企改革中民营企业借助外部资金收购或参股国有企业,使得民企营业快速壮大,并在营利后连环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中抢占有利位置,使企业爆炸式扩张。不可否认,在国企改革却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这与权力寻租和音箱操作有很大的关系。四是外部资金直接参与国企改革。在国企改革中国外企业直接对改制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大量资金进入中国企业,加快速了中国的企业发展,和社会投资总量,从而进一步失去了中国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大量私有化,有可能导致社会失去公平的基础,影响甚至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重新将私有企业国有化,则是很难的一件事,甚至是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如果一味的或彻底的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则有可能重新陷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泥潭之中,同时,也将推动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使得国家经济同样遭受重大打击。
以巴西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为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拉美国家借机对民族工业实施国有化,并以进口替代工业化,使得经济迅速摆脱危机,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70年代后,之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原油和原材料大幅涨价,而拉美国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石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原油价格上涨,增加了拉美国家制造业成本,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打击。巴西为了提振本国经济,不惜以增加外部借贷来增加国家大型项目建设,增加社会投资,力图拉动本国经济。但是,事与愿违,高额的借贷和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不仅没有使巴西经济走出困境,反而使本国经济雪上加霜。
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巴西GDP年均增长率只有1.3%,人均GDP出现0.7%的负增长,经济危机背后,债务危机堪忧,巴西新借入的中长期贷款为380亿美元,而同期还本付息高达390亿美元,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这个10年成为巴西历史上“失去的10年”。
1038%,这是1988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1993年却已经达到2489%,在这5年时间里巴西推出了三种货币,但是全部宣告作废。人们在发薪日排起长队买东西,否则第二天物价就会上涨一倍以上。最后,新货币雷亚尔出炉,并替代“经济指数”(实际价值单位),雷亚尔计划的成果逐渐显现出来。巴西的通货膨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人们手上的货币成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可以丢到垃圾桶的废纸。1994年三月,通货膨胀率是45%,九月,物价只上升百分之一。
而此时巴西面临另一个严峻的局面,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资金匮乏,债务缠身的 *** 再也背不动这些庞大的国有企业了。最终,卡多佐(巴西总统) *** 将价值900多亿美元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包括淡水河谷公司这样的大型工矿企业,电信、电力和铁路,以及大部分州 *** 拥有的银行。在巴西 *** 推行私有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量涌入巴西。
私有化帮助 *** 卸下了沉重的债务和赤字包袱。巴西向外国投资者打开了大门。1996年,巴西吸引外资95亿美元,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推动着巴西经济走出经济困境。1997年,巴西的通胀率下降到了4.3%。⑧
今天,巴西经济在私有化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并称为“金砖四国”,后加入南非,改称为“金砖国家”。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私有化可以引入大量外部资金和民间资本,化解国内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短期来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将国有企业大量私有化,或者是彻底私有化,那么,经济发展将重新陷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总结改革前后几十年的得与失,外因我们无能为力,内因在于人事,为什么决策不同,影响不同,效果不同?一是国际环境不同。70年代以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到水火不相溶的地步。两场与美国的对抗战争耗费了中国大量资源,加之,中苏交恶,使得中国经济建设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而70年代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美建交,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建设面临极其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国内环境不同。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充满了外部矛盾,外部矛盾有进一步促进了内部矛盾,意识形态的较量,使得党的决策偏离了现实,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内部争斗中。改革开放后,国际上的有早环境,加之,领导人的科学决策。不争论,大胆试,黑猫花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减少内斗,全心全意发展经济。
三是发展水平不同。主要是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改革前着重强调人治,突出精神对人的激励作用。改革后强调法治,重视物质对人 *** 作用,将个人劳动成果与个人所得相挂钩。
四是人心所思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向往充满期待,一般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随着内部矛盾的增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人的思想处于混乱之中,一味的说教不再起到太大的作用,劳动热情几乎耗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充满期望,普遍重视物质的激励作用,以物质分配来 *** 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正是有了这些成就,才能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如果忽略了这些成就,片面的强调私有化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影响,而忽视私有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得出必需大量或全盘私有化,我们难免本末倒置,自取灭亡。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其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很快资本主义又会恢复其阶级本性,加大对劳苦大众的剥削。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期,资本主义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良,而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后,资本主义则重新加大了对工人盘剥力度。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改变,社会冲突不可避免,社会的真正公平、平等、自由不可能实现,资本主义永远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穷人永远是被压迫的对象。
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并非穷途末路,资本主义也非人间天堂,马克思主义毅然光辉无限,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的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优点结合起来,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才是人类社会通向大同社会的更佳途径。
今日热搜